被流放後我慫恿上司造反了 第108節(1 / 2)

對她這話,朱大帥只有一個字,「滾——」三言兩語就想將他和他的伊春大營賺去?想得美!

「那,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再會。」

回到伊春主城之後,姚春暖等人明顯感覺到主城的氣氛有些低迷。

原因也很明顯,朝廷這平叛的聖旨一下,在百姓中,還是引起了恐慌了。

怎么安撫?只有魔法才能打敗魔法。任何的言語,都不如一次大的全面的封賞,來得叫人安心。

俗話說,錢能壯人膽,而權力,或者說官位,又是比錢更好的東西。錢權的刺激,能振奮人心,能使人忘卻憂愁。

所以,大封賞,已經刻不容緩。

姚春暖和於宸一合計,決定今晚連夜把將士們的軍功給統計出來,明兒一早就進行大封賞。

另外,他們一回來,就著與朱大帥談判的結果張貼了一張布告。布告主要是宣布新伊春的成立。伊春主城,及伊春軍屯,並三縣七鎮,共占原伊春十分之七的土地,稱為新伊春。而割讓的三鎮並伊春大營,不屬於新伊春轄區。

說實話,新伊春的定義,讓朱大帥既松了口氣,又有點失落。

新伊春的成立,也讓雙方的協議曝光在全伊春百姓眼中。劃歸朱大帥的三鎮,三鎮的百姓在得知自己竟然不屬於伊春城主府管轄,紛紛包袱款款地搬家了。他們從三鎮搬離,搬到了新伊春的轄區。

朱大帥聞言,黑了臉,咋地,當他是雷朋啊?那么不看好他?

但是,老百姓們用腳投票,表明,相較於他,他們更看好伊春城主府高層們治理地方的能力。

*****

汝陰王那邊收到了太子深入伊春,卻被刑長風等人當成了賊子來追殺的消息。對於刑長風的果斷出手,他們的評價是夠狠夠果決。卻又可惜,他們沒能將太子永遠地留下。

以司馬賢的智慧,聽聞太子這個時候現身伊春,推斷出太子肯定不是在刑長風反了之後才去的伊春,那么他去的時機,因何而去,就值得推敲了。這么一推,他就猜到了其中的種種。

他眼中劃過一抹訝色。那會,雙方都在搶時間,很顯然,姚春暖他們搶贏了,太子搶輸了。思及其中的驚險,司馬賢為姚春暖他們捏了一把汗。

汝陰王見他嘴角含笑,忍不住問道,「文達,你笑什么?」司馬賢,字文達。

司馬賢便將自己的猜測和汝陰王說了。

一時間,汝陰王振奮了,太子緊趕慢趕地跑去伊春,竟然還阻止不及刑長風等人的起事?這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上天都不保佑大梁啊,同時也是他們能成事的征兆啊。

看著汝陰王摩拳擦掌的模樣,司馬賢搖了搖頭。

第143章

這一夜,住得近的老百姓們都注意到城主府燈通明,亮了一夜。

姚春暖和於宸領著幕府眾人,熬了一個通宵,終於將將士們的功勛統計完畢。

原伊春軍屯所有人的功勛值都統計好之後,姚春暖和於宸一道呈給城主大人定奪。中下層的士卒的升遷,以軍功為主,該怎么升就怎么升,沒什么可說的,相應的獎勵也按規矩來。城主大人需要定奪的是,中高層人員的升遷問題。

他們城主大人也是一晚沒睡。拿到他們的統計表之後,他詳細看了一遍,後決定召開一次會議。與會的成員乃原伊春軍屯的中高層。

城主大人首先表示,他們的地盤由小小的伊春軍屯,擴大為新伊春城,官署系統也得做出適當的調整或者改變。

對於這一點,大家都沒意見。應該說,他們不止沒意見,還很熱烈地贊同。反對?開什么玩笑呢,官署系統的調整和改變,代表了官位的擴大和調整。這樣一來,他們才好憑軍功上位啊。

先前的伊春,除了一個伊春大營和一個伊春軍屯以外,另轄十余座城池,共四十余萬人口。如今,除掉朱大帥的伊春大營和另外三鎮大約十萬人口,新伊春大概還剩下三十余萬人口。

這么大規模的人口城市,和一個大郡的人口相當,重新定義的新伊春稱郡也是可以的。

所以,他們的官署系統也是按照大郡的標准來構建的。

經原伊春軍屯中的高層商議,城主欽點,城主府的武官官署結構如下:

城主刑長風兼郡守、都尉:

於宸繼續任長史,此乃首席副官:

吳總管任司馬,即軍事總監:

魯成鈞任帳下督,作戰總監:

蒙毅任都護,乃大營指揮官:

祝君瀾任別部司馬,負責招募兵丁:

紀澤任別駕,管刑法治安:

周玉樹任白馬將軍,

除了以上之人,單眼皮小將何慶姚大耳姚志以及城主大人的外甥趙宏等人,也都混上了偏將軍或者卑將軍的職位。

這些武將的任命,全由城主大人欽點。

姚春暖發現,他們城主大人挺擅用人的,在構建城主府的武官官署系統時,她就在心里偷偷琢磨過,他們城主麾下的將領們適合哪個職位。

等城主將武官官署職能架構好,並將對應的將領任命下去之後,就輪到城主府的文官官署結構了。

城主刑長風,主管新伊春之政務、軍事、無所不管。

姚春暖卸任主薄,上任功曹。功曹,除掌人事外,得以參預一郡的政務。

聽到這項任命,姚春暖微微吃驚。她沒想到城主大人給官給得這么干脆,要知道功曹乃城主的主要佐官,幾乎可以說,她一躍成為了城主府的文官之首。名義上,刑長風是新伊春的城主,但姚春暖能行使城主權力,治理新伊春。

許翀任主薄,典領文書,參與機要,總理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