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放後我慫恿上司造反了 第116節(1 / 2)

「這樣啊……」聽到這個回答,戰士們難掩失望。

戰士們的情緒,施眉沒管,但入伙的問題,他需要和大帥談一談了,不能一直這樣含糊不清地拖著了。

施眉去見朱大帥,將問題原原本本地向他反應了。

聽到施眉提及的士兵們的期待,朱大帥後悔得直拍大腿,「中計了中計了,當初就不該讓他們自備糧草的。」

施眉眉頭微擰,「大帥,現在不是後悔這個的時候。您到底是怎么想的?有沒有那個將伊春大營並入新伊春的想法?」

「你覺得呢,我們伊春大營要不要並入新伊春?」

「那大帥,我就說說自己的想法吧。在這之前,我問個問題,您想自立為王嗎?」施眉問道。他想起先前在五星區與新伊春城主府等人會面時的場景,姚春暖說得對,無論如何,他們都要選一條路來走的,越早做選擇,越好。

朱大帥沉默了一會,才搖了搖頭。他坐擁十萬兵馬,若說沒想過自立為王,那是不可能的。但因為身邊有刑長風這個勁敵的存在,時刻地提醒著他,即使他跟著起事,也不可能走到最後的。最終也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罷了。

而且他很清楚,打江山,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自己年紀大了,戎馬半生,不知道老天爺肯不肯給他那么長的時間。再者,他的長子以及兒子們,資質都很平庸,可擔不起這爭霸天下的重任。

這些都是很現實的問題,避無可避,故而打消了他自立為王的念頭。

施眉接著說道,「既然大帥你不想自立為王,最終定然要選擇一方勢力跟隨的。朝廷你是不可能選的了。」是的,上次面見太子時,沒有納頭就拜,就已經沒辦法再選擇朝廷了。

「就目前展露頭角的幾方勢力而言,汝陰王、安南王,刑大將軍,其他的小勢力我就不提了。這三股勢力里,我更看好刑大將軍。首先,刑長風姚春暖他們這股勢力,潛力很大。兩人一文一武,刑長風擅長打仗,姚春暖極善經營地方。如今的新伊春,老百姓們的生活完全不受局勢的影響,不能不說是這兩人的功勞。」

說到這個,朱大帥不得不承認施眉說得對,這兩人,在打仗和治理地方,確實比很多人都強。

有潛力,就代表了有問鼎天下的資格,當然,現在說這個還太早,但既然要選擇一方勢力追隨,為什么不選擇潛力最大的那個呢?

「另外,就是刑長風姚春暖等人行事很正。在已經起事的情況下,還能來支援我們,一起抵御外族,這是胸懷黎民,深明大義的表現。追隨這樣的主公,就不必擔心他們卸磨殺驢。」

朱大帥嚷道,「他們那是沖著俘虜來的!」這些日子,他算是看明白了!

「即使是這樣又如何呢,他們完全可以躲在我們身後,等我們兩敗俱傷,或者被打殘之後再出現,這樣能收獲更多的俘虜,但他們沒有,不是嗎?」有時候,真的不應該光盯著別人得到了什么,而是看看自己得到了什么。

其實施眉也知道,朱大帥只是習慣性地嚷嚷而已。

施眉的話說完,朱大帥算是勉強認可了他所說的內容。

「大帥,我們都知道養軍隊很費錢的。但是如果我們加入刑家軍,就是刑長風負擔這些糧草軍耗了。」施眉瘋狂暗示。

朱大帥摸著下巴,很是意動。這樣一來,就不必動用他的糧倉,他的兩座寶庫了,而且加入之後,刑長風姚春暖那幫子人也不好再對他的寶庫下手了不是?

朱大帥好不容易壓住心動的想法,催促施眉,「你別光說好處啊,說說弊端!」光說好處,他要把持不住了。

施眉,「壞處就是與朝廷為敵。」

朱大帥:這確實是最大的壞處了,但現在明顯朝廷也沒拿他當自己人了。

「大帥,如果你真的想清楚了,將伊春大營並入新伊春,最好是在甘化城所領的平叛大軍來到伊春之前,將事情給確定下來。」施眉真誠地建議。

「為什么?」他還沒下定決心呢,用得著那么趕嗎?

「因為刑長風的勢力在一步步擴大,等刑長風他們占領了綏化、松花府,發展被限制的伊春大營,最終也會被其吞並,到時候就真的是敬酒不吃吃罰酒了。目前而言,還沒有勢力跟隨刑大將軍,如果你點頭,那我們就是第一個跟隨的。」早跟隨,風險大,收益也大,「既然決定了要入伙,我們何不多一些誠意,在甘化城所領的平叛大軍來到伊春之前歸附呢?」

「容我想想吧。」說完這句,朱大帥就揮手,讓施眉先出去了。他怕施眉再多說兩句,自己就忍不住答應了。

施眉知道,這事已經十拿九穩了。朱大帥要是不願意並入新伊春,早在姚春暖和那個顧賓邀請他的時候就蹶回去了。他只是放不下面子,畢竟一入伙,肯定是以刑長風為主的,但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目前就差一個台階了,施眉想了想,決定從中推一把。

施眉之所以極力促成伊春大營並入新伊春一事,是因為他真的看好刑長風姚春暖等人,好男兒就沒有不想建功立業的,朱大帥這邊是沒機會了,那他就選一個最有潛力的勢力來輔佐與跟隨。但他自認剛才的話,發自肺腑,也是他最真誠的建議。

其實施眉沒說的是,他還有個遺憾,就是遺憾姚春暖和刑長風,為何不是合而為一的一個人。如果是,這天下,真真就是明主已現了。

第155章

姚春暖並不知道,朱大帥歸附之日不遠了。她這會正忙著在伊春主城建立一座公學的事。

現在秋收已經收尾了,老百姓們也漸漸閑下來了,頂多再種點冬小麥,就進入漫長的貓冬時節,孩子就更閑了,這段時間不利用起來,實在太可惜了。

教育乃百年大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管他們能走到哪一步,教育以及培養人才這一步都是不能少的。即使他們最終失敗了,但人才,還是華夏的人才,是推動時代前進的動力。

如今伊春軍屯有私塾,在伊春主城,姚春暖想辦一所公學,集蒙學與大學為一體。

而辦公學,最好能請到一位或者幾位大儒來坐鎮。可是她讓人翻遍戶籍室,也抽空拜訪或者暗訪了一些有名望的學者。能過得了她的眼的,有真才實說的,她都邀請前往公學任職。

對於她的邀請,這些學者都欣然應允。如今城主大人不在,她就是代城主,她的邀請,這些學者沒辦法不當一回事,更何況創辦公學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翻遍了新伊春,就得了這么些人,沒有一位家喻戶曉的大儒,姚春暖很不滿意,並為此著急上火,伊春這個地方還是太小了太偏了。

她轉而將主意打到前來新伊春避禍的老百姓頭上。這些離鄉避禍的老百姓,很多手里要是沒有戶籍路引。就是原先有的,但在路上丟失了。對於這部分人,到了伊春之後,一切的戶藉都是新造的。她敢肯定,這些百姓里面肯定有大魚,哪方面的大魚不知道,只是對方不冒頭,她就無從得知。

後來姚春暖想了想,趁著運送新葯材給巴淵的時候也跟著回了伊春軍屯,逮著巴淵說了她目前的難處,人才緊缺,讓他幫忙留意人才。

姚春暖這么做也是沒辦法了。一來,巴淵走南闖北,認識的人多。二來,那些不冒頭的大魚,但凡自己或者家人生病,需要找巴淵看的話,難道還不通報真實姓名?

姚春暖和他說這事時,巴淵還不怎么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他這里來了一個人——當世大儒朱鴻濤。

在伊春見到他,巴淵明顯愣了一下,「你怎么來了?」

朱鴻濤笑道,「你都來了,我怎么不能來?」

「確實,這世上沒有你去不得的地方。」巴淵說完這句,就開始炮制起手中的葯材來了。

朱鴻濤看他一副閑適的模樣,打趣道,「怎么,你打算一直就窩在伊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