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放後我慫恿上司造反了 第136節(1 / 2)

老百姓們大多都不願意走,這讓苗承楠臉面無光,甚至怒火中燒,甚至有一瞬間想和甘化城一樣,來個屠城!

就在這時,大將軍率伊春軍團到了,虎視眈眈地看著以他為首的侯城官員。

大將軍這邊讓人喊話,告訴苗承楠,他們伊春軍團可以放他們離開,但對方不得做出傷害百姓損害城池等事。

最後,迫於伊春軍團的壓力,苗承楠領著他的人灰溜溜地走了。

至此,幽州總算一統,全部縣郡鄉鎮歸於伊春城主府的統治。

姚春暖和於宸一道,領著城主府的若干人進駐侯城。安民和春耕等事宜,同步進行。

或許是早就看出了侯城守不住,故而,苗承楠等人並未組織百姓們春耕事宜。

老百姓們也是人心惶惶的,勉強種了一些地,但因為懼怕戰爭發生後,顆粒無收,甚至連種子錢都收不回來,故而沒敢多種。

這個時候,已經是暮春時節了,也就是晚春,有些作物已經錯過了最佳種植的時節。故而,他們只能種一些晚播種的作物。另外就是,水稻也是適合種植的。伊春之前育種時,特意多播種了上百畝的秧地,這時也派上了用場。

幽州一統之後,姚春暖統計了目前整個幽州的人口,大概在四百萬這樣。

整個大梁,據她估測,目前大概就三四千萬人口這樣。古代人口密度一向不高,很多地方,真的可以用人煙稀少來形容。而且這些人口大多都分布在中原九州一帶,大梁周邊的人口密度比中原一帶又要稀疏很多,畢竟人跡罕至嘛。

天下十三州,他們幽州四百萬的人口其實也就比平均值高一點。他們幽州的人口比最初的時候,已經暴漲了一倍多了,這很不容易。

第181章

但幽州這四百萬的人口,結構比例非常的不協調,不合理。老人孩子多,青壯少。

在中原九州,或許四百萬人口就能拉出四五十萬的兵馬,狠心一點的話。但在伊春,他們目前只有三十萬萬兵馬。

原先他們伊春軍屯自有五六萬,後來吃下了孟超的一萬多兵馬,轉化後就變成了七萬。朱大帥歸附之後帶來了七萬多,後來會寧、松花府加起來又收了兩萬左右的兵馬,此時大將軍麾下的兵馬到了十六萬。後來打敗甘化城,收了對方剩下的五萬殘兵,嘉川那邊帶來三萬兵馬,霍家軍那邊有將近十萬兵馬。

這些日子,大將軍在整合軍隊時,剔除了一部分傷殘病弱的士卒,讓他們卸甲歸田。這部分人,大概有三萬多,全交給城主府安置。目前,屬於幽州勢力的兵馬大概在三十萬左右。

他們這三十萬,相比太子、汝陰王、安南王的勢力而言,還是有點少了。

故而,伊春需要再次征兵了,趁著春耕結束這段時間。

伊春這邊,刑長風在攻下綏化和侯城之後,另外就是嘉川也歸附了,一並並入幽州的版圖。一下子多了三個城郡,他們需要消化這些地盤,而且這段時間正值開春,故而在王朗率兵北上冀州之時,並沒有繼續擴張的打算。

刑長風沒有往外擴張的打算,太子、汝陰王、安南王同樣沒有。在這個時候,大家都有致一同地休戰,專注於春耕。

期間,伊春軍團的將士們也沒閑著,每三天,訓練兩天,抽一天時間去幫忙修路。

老百姓在忙著春耕,城主府並不好抽調徭役,畢竟修路重要,春耕也很重要。

征兵處

黃錢叫住了小伙伴,「李三,你聽說了嗎?咱們伊春要再次擴大征兵了。」

一聽到這個,李三就發愁,因為他也聽到了一些風聲。其實征兵的事,伊春一直有在做,但因為不搞強制征兵那一套,所以看起來並不積極,也沒有強制任務。

現在城主府下這樣的令,明顯是不滿意他們先前征兵的數量,可是他們也沒辦法啊。

現在的老百姓在伊春能過得好,盡管將士們的福利比之先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對他們的吸引力也不到讓他們趨之若鶩的程度。伊春的老百姓們擁軍工作做得很好,但參軍的積極性並不高。

黃錢小聲地道,「聽說咱們這次至少要招五萬新兵。」

五萬?一聽這個目標,李三更愁了。這根本完成不了吧?如果不強制攤派到老百姓頭上的話。因為這事,接連幾個晚上,他都愁得睡不著覺。

直至某天早上,上峰陳進遞給他一紙紅榜,讓他帶著,在招兵的時候貼在身後的牆上。

他打開一看,先是瞪大了雙眼,等看完之後,他猛地抬頭看向上峰,「頭兒,上面寫的是真的?」

「城主府那邊,商量了幾天才商量出來的方案,你說是真是假?」

「那就是真的了!」天惹嚕,有了這紅榜,這次招兵的事,穩了。五萬?小意思!

「城主府的大人們也太好了吧?」連他這樣的小兵,看到這紅榜上的所寫的對於他們這些士兵將來的安排時,都忍不住熱血沸騰,恨不得給伊春給大將軍賣命一輩子。

其實前段時間過年的時候,家中老母明里暗里說了一些話,大概意思就是當兵還是太危險了,受傷丟命都有可能,家里現在也不艱難了,如果有機會,還是從前線撤下來算了。不然等將來他老了,軍隊一樣會給個幾兩銀子讓他回去的。

但李三覺得這樣不好,如果他們伊春軍團里人人都是這樣的想法,誰都想後退被人保護在安全的背後,那么身後的這一片不被戰爭所影響的凈土也將不再安全。但是老母親的擔憂又是實實在在的。現在好了,有了紅榜上的消息,他母親也能安心了。

上峰陳進拍了拍他的肩,鼓勵道,「好好干。」

李三狠狠地點了點頭,渾身充滿了干勁,他家上峰一直是他的榜樣。李三知道,很多人都像他一樣以他上峰為榜樣。

主要還是上峰發跡的事跡太出名了。前兩年,姚大人被流放至伊春時,歸到上峰手底下管理。上峰當初對姚大人有提攜之恩,後來姚大人上去之後,上峰陳進也因此一直背靠著姚大人這顆大樹,順風順水地往上走,速度雖然不快,但肯定比他之前獨自摸爬打滾強。他的目標不大,就像他的上峰一樣,幫助或者提拔一位像姚大人那樣的人,然後就可以躺平等著被帶飛了。

伊春再次大量征兵的通知下發之後,城主府還特意張榜公告了。伊春的征兵公告,就是一個很簡單的公告,將征兵的要求明確地列了出來而已。要求每一個入伍的年齡在十六歲以上,三十五以下,身體健康的。

緊接著,在征兵公告旁邊,還貼了一張紅榜。紅榜的抬頭寫著:伊春將士義務和待遇條例。

伊春的老百姓知道城主府向來不會無的放矢的,故而城主府的侍衛一出來張貼什么,識字的老百姓就一窩蜂地涌了上來了。更有一位貼心的讀書人在高聲誦讀。

對老百姓們來說,這當兵的義務沒啥可說的,就是服從命令,勇敢打仗,給大將軍給伊春賣命唄。

人們更關注的是待遇,上面的待遇寫得很詳細。各個軍銜的待遇包括普通士兵的待遇都寫得很詳細。他們一邊看一邊點頭,老百姓向來知道伊春軍團的待遇很不錯的。但當他們看到後面時,無一不瞪大了眼睛。

以下,是關於士兵卸甲後的待遇問題:

在軍中服役滿十五年的,卸甲後,每個月都能領到一筆固定數額的生活費。不滿十年卸甲的,會按年限和軍銜,一次性發放一筆安置費。當兵十年以上因傷卸甲的,可以從前線軍營轉為後勤,繼續工作。當兵滿十五年卸甲的,將來,每個月都能領到一筆生活費,其實就相當於退休金。

相比於先前大梁的普通老兵卸甲歸田時只分到個幾兩銀子就沒有了後續的傳統相比,伊春制定的待遇制度無疑更優越也更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