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節(1 / 2)

珠聯璧合 泊煙 2941 字 2023-04-29

***

澶州距離京城不遠,京城也正在下一場大雪。大周連續頒布的國策,還有新皇帝富民安民的想法,正在把飽受戰火荼毒的中原百姓從苦難中拯救出來,四處都是一派嶄新的氣象。

秋芸走進慈元宮的正殿,抖落身上的雪花,說道:「皇後娘娘,瑞雪兆豐年呢。」

柴氏正捧著一卷經書看,腳邊放置了幾個炭盆。皇宮的牆壁里有火龍,但她還是裹著厚厚的毛裘,眼也不抬地問道:「是啊。皇上還在滋德殿議事?」

「嗯,說是關於新年里賜宴封賞的事兒。皇上有意讓郡侯回京,可是……」秋芸抿了抿嘴,沒敢說下去。

柴氏靜靜地翻過一頁:「你不說我也知道,胡弘義和王汾肯定率著一幫臣子反對。」

從澶州回來之後,胡麗妍就沒再進過宮,而柴氏也聽到了一些微詞,說她拆散了胡家的千金和祁王,胡弘義肯定是不樂意,還往薛氏那里跑了幾趟。薛氏是個沒主意的,膽子又小,自然不敢主張。這件事後來就不了了之。眼下令她頭疼的倒是另外幾樁事。

前夜皇上來慈元宮,提了李重進和宋延偓兩人,都是關於婚事的。李重進想娶薛錦宜,而宋延偓想招趙九重做女婿。原本是兩樁好姻緣,可她昨日叫了淑妃來慈元宮,淑妃卻說薛錦宜也看上了趙九重,正要找機會跟她說。

這下可就難辦了。

李重進算是自家人,在救蕭家脫離京城的時候立了大功,皇帝也很看重他。他難得開口要個女子,身份也不算很高,皇帝當然是點頭了,還想讓她這個皇後去保媒。而趙九重呢,近來風頭很足,朝堂內外都說他有蕭鐸的風范。其實不止宋延偓,有很多朝臣私下里都想招趙九重為婿,畢竟蕭鐸那邊是不敢妄想了。

宋延偓眼光獨到,不介意門第,若是成了,也的確算一段佳話。可偏偏薛淑妃的心頭肉薛錦宜又喜歡趙九重。

柴氏便派人去問趙九重自己的意思,趙九重卻兩家姑娘都看不上。淑妃那邊還好辦,與薛錦宜說說,沒准還能配李重進。而宋瑩也是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的好姑娘,宋延偓又是股肱之臣,回絕宋家的理由如果不正當,想必會傷了老臣之心。柴氏的頭都大了。她幽幽地嘆了口氣:「秋芸,你派個人去滋德殿盯著,等皇上那邊有結果了就告訴本宮。」

「是。」秋芸應道。

作者有話要說:老船長,帶帶我,自由地飛翔~

第116章 進京

滋德殿內, 蕭毅第五次摸著自己的膝蓋, 只覺得一陣陣地疼。一旦風雪天, 他的風痹之症就越發嚴重。人真是不服老都不行。原本關於蕭鐸的事還要壓一壓, 但歲不我與。

宋延偓說道:「太原郡侯在澶州的政績有目共睹,為何不能調他回京?」

胡弘義說:「宋大人是否太心急了?澶州城如今還未全面建好, 太原郡侯調回京來,澶州剛剛穩定的局面豈非付諸東流?」

「那照胡大人的意思是, 澶州一日未建好, 太原郡侯便一日不得離任。那等澶州建好了, 胡大人也還會有別的說辭吧?」

「宋大人什么意思?說我故意阻擾太原郡侯入京了?」

周宗彥站到爭執的兩人之間:「二位都冷靜一些。」

旁邊的吳道濟看向蕭毅, 皇帝微仰著頭略有所思。其實把蕭鐸調到京城不難, 難的是要如何安排他的位置。皇帝是有意立儲的, 但是這個心思一旦表露出來,必然遭到滿朝文武的反對, 畢竟蕭鐸跟皇上並沒有血緣關系,皇上有親子在。如何同時保全這兩個人, 會是大難題。

趙九重和李重進兩個人站在一眾喧嚷的大臣後面。李重進時不時地側目看趙九重一眼。趙九重平日里寡言少語,就算是眾臣議事, 他也是入定,沉穩得不像話。偏偏在戰場上又像換了個人,驍勇無比。而且這年輕人長得真是好, 如一把藏著鋒刃的絕世寶劍。

薛錦宜喜歡他倒也是人之常情。

殊不知現在京城里有多少的大家閨秀,都盯著這個年輕人呢。

趙九重表面上看著好像沒有認真聽諸位大臣的意見,實則正默默地在心中盤算。他顯然是擁護蕭鐸的, 對於趙九重這樣的人來說,追隨明君才是他畢生的抱負。血緣什么拋開不提,能力才是第一要務。如果蕭鐸最後無法當皇帝,而是讓祁王當了皇帝,估計後果會同漢隱帝一般,大周會被各國給瓜分了也說不定。

他記得那年東征跟著蕭毅的時候,從這個戎馬一身的皇帝身上學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在亂世之中,為強者一定要能保護絕大多數人。個人榮辱得失,放在天下面前又算什么?

所以蕭毅一定會選個合適的接班人,而不是盯著血緣這種東西。

座上的蕭毅覺得膝蓋的疼痛好些了,看著面前的眾人,緩緩說道:「朕要封太原郡侯為晉王,任開封府尹,判內外兵馬事。」

「皇上,您一定要三思啊!」胡弘義等大臣立刻跪了下來,齊聲勸道。晉王一直是王爵中最尊貴的封號,皇帝此舉雖沒有言明,卻已經奠定了蕭鐸的地位。

蕭毅擺了擺手站起來,旁邊的宦官連忙過來扶著他:「朕已經三思過了。你們爭來爭去,無非是說蕭鐸非朕親生。然而堯舜之時,何曾以血緣來相繼皇位?擇賢者能者而居之,才是政權傳遞最根本的要求。朕了解自己的兒子,昨夜也與祁王談過。自漢隱帝手里接過這破碎的江山之後,雖有意養民富民,然則數十年來的戰火蕭條,並不能在一時起色。也許需要二十年,三十年,但朕老了,也許根本撐不到那個時候。若後繼之君無能,百姓還要受多少苦難?」

「陛下,臣等惶恐!」吳道濟等大臣也都跪了下來。

「朕說的是實話,縱然你們不愛聽,但自古誰無一死?帝王也不會例外的。」蕭毅走到眾臣之間,抬手讓他們都起來,「北漢賊心不死,後蜀和南唐虎視眈眈。朕知道有人懷疑太原郡侯只知道打戰,因此特意將他調到一片亂的澶州去。現在一年過去,他做得如何你們有目共睹。一個為政能夠內外清明,為戰能夠攻無不克的人,就是朕給大周選定的繼承人。也只有他,能實現中原一統,收復北方的宏願。朕請你們,尊重朕的這個決定。」

「皇上英明!」滿殿的大臣齊聲說道。

胡弘義挺身還要說話,卻被旁邊的王汾一把扯住了袖子,給了個制止的眼神。

從滋德殿出來,胡弘義道:「王兄,剛才在殿上你為何一言不發?難道要眼睜睜地看著蕭鐸……?」

王汾道:「僅憑你我二人能說服皇上改主意嗎?蕭鐸在澶州的政績的確是有目共睹,在百姓之間的聲望日盛。皇上立他為儲,難道不是合情合理的?難道你到現在還看不出來,皇上登基之後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給他鋪路?我們改變不了什么。」

胡弘義將身上的披風裹牢了,覺得喝了滿口的風雪。轎子是停在宮門外的,從這里走過去還有很長的一段路。他與王汾如今非但是難兄難弟,還是拴在一條繩上的螞蚱。如果蕭鐸登基,只會繼續重用吳道濟那些人,何況蕭鐸的身邊,本來就有李延思等人。皇帝將這些人原封不動地放在蕭鐸身旁,何嘗不是在培養他的勢力。

一只猛虎插上了翅膀,的確銳不可當。

胡弘義雖然跟皇帝有稱兄道弟的交情,但他自問從來沒有懂過這個男人。

從古至今,撇開禪讓制,自從皇位以血緣更替之後,只有聽說過兄終弟及,父死子繼,未曾聽說過,將皇位交給一個毫無血緣關系的養子。這樣的事情,恐怕空前絕後了。

王汾看了看左右無人,攏緊披風,低語道:「別著急,北邊也想讓蕭鐸死。」

胡弘義一驚:「王兄竟跟北邊也有聯系?」他只知北漢跟大周是死敵,王汾所為不是通敵是什么?但他也只敢想一想,沒有說出來。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只要給的好處足夠多,敵人也可以是朋友。」王汾笑了笑,對胡弘義低語,「你我二人坐等好戲便是。」

***

聖旨傳達到澶州,不過是幾日之後。蕭鐸在官衙接了聖旨,整個公堂先是安靜了一瞬,等到傳旨的宦官將蕭鐸扶起來,李延思才率先喊道:「恭賀晉王殿下!」

蕭鐸握著聖旨,只覺得有千鈞之重。他來澶州,並非沒有過疑問。從到了蕭家,血緣一直都是他心中的一根刺,他也從來不敢肖想過能夠繼承蕭毅的衣缽。潛意識里他覺得,那都是要留給蕭成璋的。

入了臘月以來,他輾轉反側,甚至想過若是父親再不招他入京,他會如何做。他想要那個位置,並不僅僅是野心使然,而是他明白,他比蕭成璋更適合做父親的繼任者。養百姓,收服燕雲,平定天下,這每一步都需要如磐石般的決心。若蕭成璋能夠做明君,他自當輔佐,可蕭成璋顯然難堪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