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之家有寶珠 第155節(2 / 2)

華國的確是一個潛力非常的龐大市場,但想要完全開發出來,還需要數年的經營,至少以華國人現在的經濟狀況,根本不可能實現家家戶戶都買電腦。

可西方呢,西方已經是一個完全成熟的市場了,計算機在西方的人民家里並不是稀罕物,幾乎每一家豆油一台甚至幾台。

他們已經習慣了用計算機。

試想一下,如果未來這樣的產品突然出現在他們國家人民的眼前,笨重落後的欽阮和幾乎完美的未來,米國人民到底會選哪一個,是個人都能想得到。

「伊登先生,現在華國我們競爭不過未來,連基本的經營都維持不住,只能暫時退出華國市場,只要我們能維持西方世界的市場....」,說到這里,這人忽然一下停了下來,尾音已經微微發抖,顯然,他已經想到了。

華國全面敗退,西方市場就能維持住嗎?

「伊登先生,您的意思是....」,說話的人背脊開始冒冷汗。

伊登緩緩點了點頭。

其他人顯然也想到了這一層,呼吸都粗重了許多。

莫斯其實早就想到了,只要看宋韻的發展,就能輕而易舉的聯想到未來的發展模式。

他們絕對不甘心就蝸居在華國這個還未開發出來的潛在市場。

如此一來,只怕欽阮公司也會步向其他車企的後塵了。

但無能為力,這種眼錚錚錚看著自己走向衰敗的情景,實在讓人不好受。

莫斯緩緩吐出一口氣,算了,大不了丟了工作,工作沒了還可以再找。只是畢竟在欽阮呆了這么多年,跟著欽阮一起壯大,現在卻要親眼看著欽阮走向沒落,個中滋味就別提了。

「不會的,總公司那邊不會容忍這樣的事。」,不知是誰,低聲喃喃道。

不會容忍?那有怎樣?完全沒有與之競爭實力的時候,哪怕使勁渾身解數也不過是徒勞的爭扎。

果然,沒過多久,米國總公司那邊就來了人考察,當親自使用過未來的電腦後,所有人的臉色都前所未有的凝重。

如此過了半個月,欽阮總公司那邊做出了決定,關閉在華國開立的分部,收縮經營規模,全力守住西方世界的大本營。

但他們臨走之前,千方百計搞到了華國大學高校計算機系的教材。

現在一時落後並不能代表什么,如果能學會未來的技術,他們也制造出了差不多的產品,那他們就能依靠主場優勢,將欽阮限定在華國,攔在西方世界的大門外。

這些人把好不容易弄到的全新教材視若珍寶,坐飛機的時候連托管都不放心,十幾個人各自抱著幾本教材,一路回到了欽阮總部。

欽阮的老板史密斯先生聽了伊登還有去華國考察團的報告,沉默了良久才說道:「做好准備吧。」,最艱巨的守擂戰就要來了。

不過這里是西方,是他們的大本營,雖然因為國家之間簽了貿易協定,政府不能在明面上排擠華國企業,但暗地里的一些小動作卻防不勝防,利用政策優勢,至少能為他們拖延一段時間。

如果在這段時間里,他們根據這些教材攻克了未來的技術,那就不用擔心了。

「學,加緊學,務必要精通這些教材。」

總裁下達了命令,下面的人只好加緊學習。

可是這些都是華語編的,而且里面的語言邏輯也是華語,這對西方人來說挑戰性太大了。

根本理解不了,完全轉不過來那個彎。

一時間欽阮公司上上下下都在哀嚎。

而這些教材也入了西方世界高校教授們的眼里。

因為欽阮要研究新的邏輯語言和技術,這些高校的計算系教授大部分都和欽阮有合作,欽阮自然也會邀請他們一起研究。

於是,不光欽阮公司上上下下痛苦,高校里的教授們也差點扯光了頭發。

而這么一來,高校里的華裔就突然受歡迎了起來。

「安,你是華國人,你能不能負責和鵬一起把這些教材翻譯成米語?」

作者有話說:

第160章 底牌

不止他們倆, 所有精通兩國語言翻譯的人都被搜集了起來,讓他們把這幾本話語教材翻譯成西方的語言。

陳敬就是其中一位,他在米國外交部的翻譯處, 很久之前,他進翻譯處的時候,因為華國根本沒怎么對外開放,他工作很清閑, 上班幾乎都是天天泡茶。後來華國經濟開放了, 和西方世界的交流多了起來,他的工作便沒那么清閑了。一些官方來往的文件需要他翻譯,有時候外交官交流也需要他跟在身邊做同聲翻譯。

不過此時, 他還是能感覺得到,米國外交部這邊對華國並沒有怎么重視,他們對華的翻譯處也依然人員精簡。

直到華國的大飛機開始打開西方世界,然後是備受西方世界追捧的宋韻汽車,還有華國高產的糧食.....

米國和華國的交流不再是華國用大量低端密集型產業賣出買進米國高端產品,華國和米國的經濟交往從一開始的一邊倒變得有來有往。

這時候他們對華翻譯處還是招人了, 陳敬作為翻譯處最早的華裔人員, 從一個常年打醬油的角色升為組長, 他們對華翻譯處開始變得忙碌起來,不論是一些高端產業上的專業術語,還是對華交流, 米國都對華國頻繁了起來, 他能感覺到,米國對華國的態度從一開始的輕視逐漸變得慎重。

而這一次, 米國政府竟然直接開始給他們下達任務, 讓他們和高校的教授聯合翻譯, 翻譯內容是華國的基本教材,務必要做到語義精准,一個詞都不能差。

於是陳敬和李鵬還有毛德安聚頭了。

陳敬和李鵬都是父輩來到米國,毛德安年齡比他們大,三十年前自己來到米國求生活的。

他們的國籍早已不是華國,如果從國籍論的話,他么已經不算是華國人了。

不過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他們在生活中還保留著說華語的習慣。而其他從華國移民的人,為了盡快融入米國,已經閉口不說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