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關中見聞(1 / 2)

終宋 怪誕的表哥 1305 字 2023-05-04

一路到了長安秦王府,郭弘敬其實已決意不願變節,做好了被囚禁或發落的准備。

他倒是沒逃,懷著僥幸,心想李瑕也許能看在張家的顏面上放了他。往後便是不再受朝廷信任,辭官歸鄉也就是了。

到了大堂外候了一會,卻見董文用與秦王府侍從低語了幾句之後,竟是徑直讓他們進去。

更多的細節還沒看,但郭弘敬卻留意到大堂的門檻已被踩得只剩原來的一半高,後面的地磚也被踩壞了,微有些晃動。

李瑕確實是窮的……這是第一印象。

才進大堂,便聽到了議論聲。

「如此,核算下來,每里河渠費錢一萬四千二百八十五貫,三百二十七里渠,共費錢四百六十七萬貫……」

「這還只是重修鄭國渠的花費,另外還有長安城的引水開槽……」

郭弘敬只看到一群人正圍著幾張大圖紙指指點點,一時也顧不得去看哪個是李瑕,只咂舌關中能拿出這許多錢來修水利。

他這邊愣愣聽著,那邊董文用已上前與其中一個年輕人低語了幾句,又重新過來。

「無防,你也過去看看。」

「我?」

「不關乎你降不降,為關中百姓謀福不是嗎?令兄的處世之道忘了?」

郭弘敬早便對那圖紙感興趣,小心翼翼走了幾步,在恰好能看清的地方停下腳步。

周圍那些官員竟是毫不理會他,猶在指指點點地說著。

「若如此,guàn既田地四萬余頃,三年兩載,足使關中富qiáng。」

「臣隱約明白王上之意了,造紙鈔而增畝產,若算起來,這花費是值得的……」

郭弘敬對這花費不感興趣,目光落處,卻是在那引涇渠口,忍不住問道:「開鑿大、小龍山嗎?此處石質堅硬,沒有三五年工夫怕是做不到吧?」

有一名中年官員回過頭,上下打量了郭弘敬一眼,也不問他是誰,只道:「既敢提出這計劃,自是有辦法做到。」

郭弘敬頗好奇,卻又不敢多問,抬手指了指另兩張圖紙,道:「既然重修了龍首渠、永安、清明渠,何不開鑿皂河,與龍首渠在城西匯合,以改善城中水質?」

「哦?你對關中水系很了解?」

「這些都是舊渠,可查的。」

郭弘敬雖沒來過關中,卻對諸路河渠之事如數家珍。

「既然要修,何不將漕渠也一並修了?漕渠起於秦嶺北麓,沿途收納霸河、滻河、沋河等增加水源,與昆明池水匯合於長安西南,再流至黃河西岸,既可guàn既下游民田、供應長安用水,且三百余里河渠皆可為漕運,將潼關至長安之漕運時間節省一半……」

議論開始之後,郭弘敬一度忘了自己正身處敵境。

他甚至還與一個年輕人爭論了一番。

直到忽然瞥見對方穿的似乎是親王常服,郭弘敬再定眼一看,才勐然驚覺原來這年輕人就是李瑕。

這一瞬間他是覺得有些荒唐的,一個才被帶回來的俘虜,竟是就這般被帶到議事堂與敵人討論政務。

另一方面這種相見,又讓人心底隱隱覺得像是那種明君賢臣的野史故事。

但,總歸是不能變節的。

好在李瑕並沒有要求他變節,只在議事之後留他又聊了幾句,絲毫沒有勉qiáng他,只是在最後問道:「既然來了,一道去引涇渠口看看如何?」

郭弘敬本就對此事好奇,聞言愣了愣,既很想去又覺得這般答應下來實在不妥,想了想,應道:「身為俘虜,任憑安排便是。」

~~

說是身為俘虜,郭弘敬到了長安之後卻並未覺得不自由。

俞德辰每日都看管著他,卻絲毫沒限制過他的出行。

而他也沒有別的太多地方想去,每每喜歡到城外的龍首渠看人修渠的進展。偶爾也說些自己的看法。

雖然才剛來,但他仿佛已很習慣長安了。

守著氣節?還是多為民做事?如何選擇也愈發迷茫起來……

~~

兩日後,李瑕往涇陽縣巡視引涇渠口。郭弘敬便也跟在隊伍中。

他說不上來自己是何身份。說是俘虜,事實上沒有人輕賤於他;說是秦王連襟,其實他還未與張家二姐兒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