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6章 逃的後果(1 / 2)

終宋 怪誕的表哥 1514 字 2023-05-04

「果然,李瑕向西逃了。」

汗帳中議事的氣氛依舊。塔察兒因猜到了李瑕會逃往興慶府而稍有得意,希望以這種表現彌補一些戰敗的恥辱。

反而是張文謙,敏銳地察覺到了忽必烈眼神中那若有若無的一絲不悅。他微微一凜,心想:「陛下莫不是以為李瑕不會退?」

仔細一想,他若有所悟,有些明白了忽必烈的心思。

他於是走到地圖前,道:「李瑕不可能在河套平原與大元決戰,問題在於他退回興慶府之後是否會死守,甚至企圖與陛下決戰,妄想再現釣魚城之戰。」

「釣魚城?」塔察兒訝道,「興慶府可不像釣魚城,那里地勢平坦得多。」

「但這很像是李瑕的作風。」愛不花道,「這個人總想著投機取巧,有可能在興慶府決戰。」

忽必烈終於轉頭看了過來。

這正是他需要臣子們做的,重視對手、認真分析,規避戰爭中的風險,而不是在那里哈哈大笑、掉以輕心。

張文謙很快感受到了忽必烈的想法,認為李瑕有這種決戰的膽氣。

但張文謙卻不打算順著君王的意思去說虛話。

在他看來,陛下之所以這么想,是因為既然御駕親征了,當然很希望直接與李瑕交鋒,而不是面對一個只會逃跑的李瑕。

他只會從客觀上來分析局勢。

「說完了李瑕會逃,臣再來推演一番,李瑕逃了之後會怎樣。」

張文謙直視著忽必烈的眼,展示出一個臣子的剛直、睿智風范。

「興慶府是在臣手上丟的,臣了解那里。西夏國滅之後人口稀少、農田荒蕪、城池不修,不論從兵力、城防還是物資而言,根本不足以抵擋陛下的大軍,沒有決戰的條件。在我看來,他最好的辦法是收縮兵力守這里……隴山。」

他在地圖上點了點,又道:「若我是李瑕,我會放棄整個西夏的領土,放棄六盤山,堅壁清野,只守隴山,試圖保一保關中。」

愛不花問道:「你是說,大汗一路殺下去,會在隴山再遇到一場真正的硬戰?」

「這是最明智的做法。他既然退了,干脆就放棄地廣人稀的整個西夏。」

「為什么?」

「因為他絕對守不住。」

愛不花有些不解,問道:「張公,你是不是太輕敵了?」

「不是我輕敵。」

張文謙走了兩步,從和禮霍孫手中接過戰略圖看了一眼,又向忽必烈行了一禮,待忽必烈點頭,他才道:「方才還有一路大軍沒有說……安西王已經從西域回師了。」

「他怎么敢?!」

不少臣子都十分吃驚,訝道:「安西王統帥大軍西征,他怎么敢擅自回師?!」

「這是陛下的旨意。」

眾人轉頭一看,見忽必烈沉著臉沒有否認,方才息了聲。

只有塔察兒知道是怎么回事,在心中冷笑道:「這是大蒙古國的傳統。」

張文謙從容地在地圖上又畫了一筆,道:「大軍不征西域,而先征李瑕,他若是不舍得放棄西夏之地與六盤山,再交出昔里吉,那他就連一場硬仗都不必打了,不等他回長安就可身死於西北。」

汗帳之中,沒有人否定這一點。

西征的十五萬大軍歸來,若是在塔察兒手里、愛不花手里,敗給李瑕還有萬一的可能。

但這次是忽必烈親征。

兩路大軍加起來有二十余萬眾,戰略穩當,指揮順暢,不可能敗。

張文謙說李瑕能堅壁清野守一守關中,這已經是高看他了。

「仲謙公所言甚是。臣斷言,李瑕不僅會逃,還會丟掉整個西北!」

此時站出來說話的是金蓮川幕府之臣、控鷹衛指揮使張易。

張易是劉秉忠、張文謙等人的至交,被時人譽為「紫金山五傑」之一,三年前經劉秉忠推薦任控鷹衛指揮使,一躍成為大元朝堂上地位顯赫的風雲人物。

但他一開口,忽必烈眼神中卻有些不易察覺的yīn翳。

因為沒有一個皇帝會喜歡自己的諜探首腦與自己的長子走得太近。

這方面,張易和真金雙方都觸到了忽必烈的逆鱗,所以忽必烈才會遣真金去吐蕃,沒想到卻出了後來這些事。

是否會把一切都怪罪在張易頭上,只有大元皇帝心里清楚。

「以臣的對關中情報的了解,唐國絕對沒有做好與大元打一場大仗的准備。李瑕別無選擇,只能撤回長安。甚至可以說,他守住關中都不太可能。臣還認為,李瑕已經知道了安西王大軍回撤之事,廉希憲既在西域,必已給他傳信。另外,以軍情司的動向,他對大元的兵力分布應該也清楚,那么,他布置防線,必將收縮至關中……」

張易說了很多。

作為控鷹衛指揮使,他的分析十分有條理,聽得諸臣紛紛頷首。

忽必烈終於消了怒氣,意識到麾下的臣子不是輕敵,而是認真分析過的。

但,張易之後又多說了兩句。

「還有一點,李瑕並不需要急著決戰,龜縮防御、以圖將來才是最適合他的戰略,畢竟他才二十六七歲……」

忽必烈澹澹看了張易一眼,不由想著張易的意思是否說李瑕能熬死他。

一股殺意遂在心底冒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