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物哀(為盟主「隨時回火星」加更)(1 / 2)

終宋 怪誕的表哥 2627 字 2023-05-17

築前國,大宰府。

這里處於東瀛諸島最西邊的九州島,在九州島的最北端,乃是唐軍登陸之後首先要攻破的一座大城。

二月初九,兩千唐軍步卒已經出發攻打大宰府。

史恢則隨著軍需主官領著輜重隊伍跟在後方,一邊走,一邊向俘虜左志房了解大宰府。

「大宰府是日出神國的西都。」

左志房提起這座前方的城池,語氣中帶著驕傲,唱著歌贊揚道:「它是大君的遠方朝廷,是天下第一都會。」

通譯將這些話翻譯出來,周圍的士卒們紛紛轉過頭,有人愣住,有人哄笑。

史恢遂學著東瀛人說話的腔tiáo,問道:「哄哚?!」

左志房用力點頭,道:「大宰府是按照唐長安城建造的,長安城已經毀了,而我們的西都還在。」

「哄哚?」

史恢又問了一句,終於有些期待起來。

他抵達東瀛已有三日,環目看去,都是貧瘠的土地與山林,確實有些期待見到一座大城。

從清里開始,趕了二十余里路,輜重終於在入夜前抵達了大宰府。

前方有唐軍正在扎營。

史恢便上前與這支唐軍步卒的主將交接,對方是個四十余歲的都統,名叫范學義。

「范將軍,扎營城外,可是還未攻下大宰府?」

「攻下了。」范學義道:「十萬倭軍還未看到,依舊是各自為戰的所謂『武士』,六百武士守城,兩lún火銃便放倒了。」

史恢問道:「那將軍怎么還扎營城外。」

「四里見方的一個小邑,駐扎不下。」

史恢終究是對這「大君的遠方朝廷」的西都感到了失望。

大宰府並不大,但確實是彷著唐長安城的格局建的,中間是一條「朱雀大街」,有三十余步寬。

問題在於,這樣一條大街只怕還占據了整個大宰府的四分之一。

左志房很興奮,為史恢指點著,介紹著這座城池。

「數百年前,當有使者來訪,會先入住海岸的築紫館,到了大宰府之後,會在那邊的客館整理儀仗,再走過筆直的朱雀大街向前面的政廳行進……」

史恢抬頭看著天,卻只感到了壓抑。

他將暫時在這里駐扎下來,協作軍需主官tiáo動大軍的後勤輜重。

次日,政廳。

范學義早早起來,已披好了盔甲,准備統兵向南。

倭軍已經在九州島南面集結,唐軍准備在築後的川神代浮橋伏擊他們。

史恢認為這一仗應該不難打,因為水師元帥張貴已經繞到九州島的西面登陸。另外,來州、太倉等路的水師已在向九州島會合。

但他卻覺得范學義臉上有些凝重之sè。

「王師勢如破竹,不知范將軍有何憂慮?」

范學義道:「我不擔心戰事,擔心的是如何駐屯。」

「自然是……」史恢在高麗倒是學了個正好用上的詞,遂摸著胡子大聲道:「自然是郡縣之。」

「我也曾是軍需出身。」范學義道:「這般貧瘠的地方,直到那些呱呱亂叫的武士歸服之前,軍屯會很不容易。」

「將軍是否擔心得太遠了。」

「你沒看到嗎?」范學義皺眉道:「這里人窮到,男人只兜個襠,女人連衣服都不穿。」

史恢其實看到了,但沒想太多。

至於范學義的擔憂,他現在還沒有深刻體會。

他還要在這里駐扎上至少一年……

~~

北平。

宮城大殿。

史俊站在文官正前方,手里正拿著一封文書看了會,其後向嚴雲雲以及幾個市舶司官員們問道:「為何不可?」

殿上還有趙良弼、郝經,以及一些出使過東瀛的臣子。

「在這一點上,我認同右相所言。」趙良弼反而先替嚴雲雲做了回答,道:「陛下既然出兵了,臣亦認為,只要兵馬未撤,後勤補給的錢糧就不能斷。」

今日之所以有這個議論,是因為對馬島、壹岐島的戰報傳來,朝堂上便有一些臣子上書,認為可以在三個月內平定東瀛,或許可以減少一些錢糧供應,在當地就食一部分軍糧。

嚴雲雲對這些聲音的反應極為qiáng烈,當即便入宮覲見。

「陛下,臣非心憐倭民,而是以東瀛之貧,絕對供應不了大軍糧餉!」

李瑕似乎笑了一下,不知道在笑什么。

史俊道:「右相不必激動,這些官員說的是平定東瀛之後,讓駐軍逐漸屯戍……」

「左相或許不了解東瀛有多貧瘠,我可以與你說說。東瀛境內皆山,無大江大河,田地極少,且土壤無肥力,更兼天災連年。」

這些話,嚴雲雲之前不肯在朝堂上說,因為太有可能成為朝臣們反對打這一仗的理由了。

但真開了戰,朝臣們想象不到那地方有多窮,反而有可能影響整個戰事。

她轉頭看了一眼,身後便有一名去過東瀛的市舶司官員出列,向天子行了一禮,開口說起來。

「因太過貧瘠,東瀛國君甚至禁止倭民食獸肉,以免無牛耕作、無jī下蛋、無狗守夜。倭民為了能吃到肉,將兔子劃為飛禽,稱『一羽兔』。至於米稻,亦是雜著糙糠,口感豎硬,難以下咽,故而稱為『qiáng飯』。即便是貴族,平日亦只能以米飯配腌蘿卜。」

殿中已有官員面面相覷,紛紛暗道當時執意請天子征東瀛的就是這位右相,現在倒好,征的是這樣一個地方。

如千金之子出手去搶一個破落戶。

「也正是因如此貧瘠,倭人壽命甚短。僻如那所謂的執權北條時宗,六歲行成人禮、十歲成親。其父三十六歲死,其祖二十七歲死。倭人能活過五十歲者甚少,年過七十,便會主動上山餓死。」

「不錯,倭國之貧瘠不同於中原戰亂時的一時貧苦,倭國之貧瘠,乃自古以來是貧瘠,年年月月,千年百年。大軍屯駐,確實是怎么都屯不出糧草。」

「如此種種,可見其地貧瘠,萬不可停止軍糧供應啊!」

史俊聽到後來,眉頭越皺越緊。

他若早知如此,一定會更堅決地反對征東瀛。

「陛下!」史俊已不願再與嚴雲雲說話,轉向李瑕道:「倘若要長年供應軍糧,又是何等大的開銷?如此,不如狠狠教訓過那狂妄小國,命其稱臣朝貢便罷……」

嚴雲雲道:「我敢與左相擔保,其地之金銀礦產,必能彌補……」

史俊大怒,喝道:「仗打到這個地步了右相才肯直言倭國之貧瘠!如今讓朝堂上下還如何信右相所言?!」

「朕信。」

李瑕終於開了口,道:「史卿稍安勿躁,朕不妨再告訴史卿。東瀛那地方,不止『地貧』到你難以相信,其『民刁』也是非你能體會的程度,因為你們從沒體會過世世代代的飢餓能讓人從骨子里涼薄冷漠到什么地步同,輕視生命到什么地步。」

「陛下,既如此……」

「正因如此,朕才不滅東瀛不罷休。」

~~

二月十五日。

九州,築後,川神代。

一場大戰之後,遍地都是屍體。

戰事的進展與范學義想的完全不一樣,他原本以為什么臼杵、戶次、松浦黨、菊池、原田的武士們會合兵之後,舉大軍一起殺過來。

可事實上,倭軍是抵達一支,就馬上沖殺上來。

這讓唐軍能很輕易地擊殺他們。

但造成的問題是唐軍也不能通過一場大戰就取勝,反而有種敵人源源不絕之感。

「娘的,我覺得倭軍可能真的有十萬人。將軍,但我真不明白,他們為什么要用這種打法?」

面對這種問題,范學義想了想,應道:「因為倭地太多島、太多山了。」

「山?」

「這種亂七八糟的地形,使得倭人有大量的……地方藩鎮?就當是小藩鎮吧。」范學義指了指不遠處的旗幟,道:「你看,他們全都是互不統屬的。」

「娘的,什么狗pì軍隊。」士卒啐了一口,卻也疲倦地坐在地上,過了一會道:「將軍,可我怎么覺得,這么打更累呢?」

范學義竟還真想了想,解釋道:「倭人執迷固閉,一上來就覺得他們的勇武能勝,也不問友軍死光了沒有,直接沖鋒。你殺了的人多,招降的人少,當然累。」

「那干脆就殺光吧。」

范學義點點頭,眼中卻有些憂sè。

他開始擔心一直這樣打下去,屍體太多,引發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