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桂花茶和雞蛋(1 / 2)

寒門宰相 幸福來敲門 1539 字 2023-05-13

交流好書,關注vx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現在關注,可領現金紅包!

唐朝有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的俗語。

這話不是說明經科易考,進士科難考。因為無論是明經科,進士科都不好考。

唐朝進士科一次錄用不超過二十人,明經科也不過一百人。

這話的意思是,你超過三十歲若考不上明經科就不要再試了,以後都考不上了,反而你五十歲進士科落榜的話,你還可以來年再試一試。

進士科的詩賦策論主要觀考生的才華志向,且閱卷沒有一個統一衡量的標准,遇到中意的考官立馬就取了,遇到不中意的你寫得花團錦簇,妙筆生花也是沒用。

至於明經科,除了死記硬背,沒有其他第二個竅門。

在考場上將一百二十帖貼書題,六十道墨義題都答對了,朝廷立即給你授官,賜九經及第,待遇等同於進士科甲等。

對於寒門出身的學子而言,真能用五十年光yīn來考一個進士科?就算家里肯栽培你,但也栽培不起。

明經科不同,人的記性在三十歲前是最好的,三十歲以後就逐步下降了。所以考明經科都是趁年紀小的時候,一口作氣讀個十幾個年,然後赴貢舉,三十歲後若不中就改作其他營生,再也不考。

當然這是唐朝時,到宋朝又有其他變化。

唐朝一科進士考試只錄取十幾人。

在宋朝一開始進士科取士也很少,基本都是諸科,但近年來進士科錄取比例不斷增加,最後到了殿試上進士科已占大多數。

為何如此?

還是在於天下太平及慶歷興學。

天下太平,以及印刷術的發展,讀書變得更容易,而慶歷興學時,在范仲淹主持下,州縣大力設置學校,民間讀書人增多。

讀書人一多,原本只靠死記硬背的諸科考試,內卷就嚴重了。故而有才華的人更願意去進士科。

其實宋朝立國百年,放任兼並,貧富上下的通道已關閉差不多了,諸科算是給寒門子弟留下最後一個渠道。

二哥章旭當年選了進士科,首先他是公認力壓一縣甚至一州之才,還有陳襄這樣的大儒為他延譽。若沒有這樣的資源,似章越這樣寒門出身的讀書人大部分是選擇諸科。

可是進士科風光,每一榜的狀元榜眼探花,那是天下仰望的人物啊。

自己當初看過起點那本連中三元的小說,叫啥來著?

而九經科,雖說死記硬背特別適合自己的天賦,但總覺得不夠風光?

「你想好哪一科了嗎?或許你再思量一二,過幾日再答復?」郭學究言道。

「九經科!」

聽章越這么說,郭學究倒是如釋重負地松了口氣,章越若要選進士科,他也不會教啊!

郭學究欣然道:「甚好,甚好,九經及第與中進士甲科者一並出身,皆授將作監丞、大理評事,通判各州,除了少些風光,其他無二。」

「既已定志,那就為經士吧。經士除了治九經,並須兼習《孝經》、《論語》。」

《孝經》,《論語》雖不在九經之列,但同樣列入九經科的考試范圍。

而進士科雖說主要看詩賦策論,但貼經墨義一樣考。歷史上蘇軾禮部試,因《春秋》貼經墨義考了第一,名次被提了一等。

反正九經科先學著,進士科得看有沒有機緣了。

章越問道:「先生,九經科考試內容除了九經外,還有《孝經》,《論語》故而一共是十一經。不知先生要我先習哪一經呢?」

眼見章越馬上進入角sè,郭學究很是欣慰,這學生越來越懂事了。

郭學究笑道:「不急一時,為師書還沒有借呢。」

什么叫書還沒有借?難不成是借哪本讀哪本?章越實在有些無力吐糟。

其實這也是實情,歷史上宋真宗為了興學,賜各郡縣學校九經一部。也就是說在很多郡縣學校連一套完整的九經都沒有。顯貴鄉賢們,平白不會拿書與寒門子弟來讀的。

現在宋仁宗在位也不容易,借書來讀是一件需要人情交換的事。

「今明兩日你將《孝經》,《論語》再讀得純熟一些。」

郭學究千叮萬囑還是讓章越將基礎打好,交待他不可自持聰明,讀書貪多冒進。

下午章越晝寢,游泳,上午天涼則與郭林,苗三娘一並同窗共學。

就章越看來苗三娘底子不錯,通曉經學詩詞,只是在算術上卻屢屢碰壁。

苗三娘與郭林有些相熟,每日都要師兄長師兄短的郭林一兩道題目,盡管郭林不一定答得出來,但仍會竭盡全力。

偶爾二人還能聊個天。

兩個和尚挑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章越郭林兩個人時怎么都好,但三人成眾,關系有些微妙了。

章越見二人聊天時,不由懸空凝筆半秒,為啥郭林那么木訥都能有女同學聊天?你以為這樣我會嫉妒嗎?

此刻章越擱筆一旁,只想用摸魚來放縱麻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