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行卷(1 / 2)

寒門宰相 幸福來敲門 1644 字 2023-05-13

進入了二月,春暖雪融,山里迎來了好時節。

章越,郭林都在有條不紊地讀書,准備著縣學錄試。

而在錄試之前,他們還要寫上十篇公卷。

行卷是自唐以來的科舉文化,讀書人要將平日得意的詩賦在考前獻給主考官,混個眼熟。

間隔數日後再送幾篇文章,則稱為溫卷。

而到了宋朝,有了糊名之制。起初除了省試有糊名外,解試還是不糊名的,天聖年後連解試也糊名,如此科舉風氣才好了許多,不再搶破頭了去行卷想著走門路通關節,於寒門讀書人而言才漸漸有了公平可言。

【領現金紅包】看書即可領現金!關注微信.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現金/點幣等你拿!

糊名只到解試,到了縣學錄試一層,還是不糊名。但科舉風氣已變,有的人覺得不必再如此大費周章了吧。但其實不然,該行卷還是必須得投,如此至少顯得我懂規矩。

說來行卷,溫卷之習在唐朝就被視為一等走後門的弊病,否則宋朝也不會有糊名制了,但是所有考生都行卷,唯獨你不行卷,那外人眼底你不值得敬佩反而是有病。

縣試考試,到了最後錄取不錄取還是在於主考官的一念之間。

按郭學究的話來說,縣學錄試說是進士齋五人,經生齋十人,但肯定已有考生通榜,考試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

而他們要與剩下的人來爭最後的名額。

若是行卷文章能獲得縣令賞識,可先一步獲得通榜的資格,若是不行,則還是要回到考試上。

那么問題來了。

進士科的考生可以送平日得意的詩賦文章,那么只靠死記硬背的經士科考生送什么?在家自己寫一遍經義注疏送給考官,說這是我在家默寫,這與脫褲子放pì還有什么區別。

不過最後還是有辦法,那么寫『大義』。

慶歷年間,范仲淹進行科舉變法,其中為諸科考生增了考試內容,最後一場要考十道『大義』。直到范仲淹變法失敗後,近來諸科考試才廢除了大義。

大義是『微言大義』的大義,就是考官將經義抽出幾句話,然後令考生以本經注疏以應對再加以文辭潤sè發明。

這其實有些類似於章句之學了,與明清八股文比起來,只是沒有格式上的約束而已。

郭學究就讓郭林,章越十日之內,寫出十篇『大義』來面呈縣令。

對於寫『大義』這等事,郭林十分認真,讀書人嘛,都有這樣的念頭,寫出來一篇驚風泣雨的文章好一鳴驚人,洛陽紙貴後得到貴人賞識,從此平步青雲。

郭林自也不例外,看他這認真的架勢,似要將自己這么多年來讀書的心血都融入這幾篇『大義』里。

至於章越則興趣寡淡,主要還是後世的對八股文的偏見,令他對於八股文實在沒什么興趣。而且通過行卷來投機,實在機會不大。詩文詞賦還有人看,但大義在宋朝真沒什么人看。

最重要的是章越另有門路。若非聽說如今浦城縣令為人還是有幾分正氣,官聲不錯,否則章越早就一心用在走後門上了。

郭林沒有門路,才將希望都放在行卷上。

章越心底雖這么想,但還是將十道大義給寫了。畢竟流程還是要走的嘛。

寫完之後就必須投卷了。

正常來說,必須往縣城走一趟。不過郭學究早打聽到了,過幾日縣令會至離烏溪不遠的陳塢村視察農桑,到時他們可去當面行卷,這可比送到縣衙里,連面也見不到好多了。

郭學究為此托村老打聽縣令行蹤消息,打聽了數次終於才確定下日期行程來。

就在三日後。

這一天天不亮,師娘就起來給章越,郭林燒飯。

二人吃了一頓半飽不飽的菜羹飯後,即披星戴月地出門了,至於行卷的卷子都放在卷袋里貼身放好。

臨行時郭學究交代二人到了陳塢村就找里正,他都已經打點過了。

辰時不到,章越與郭林趕到陳塢村時,本以為會看到一幕黃土墊道,金鼓齊鳴的迎送場面,結果啥也沒見,連只鳥都沒有。

郭林找了一個老農問道:「老漢,聽聞今日令君來鄉巡查,不知何時才來?」

郭林不問還好,一問那老農當即破口大罵道:「也不知哪個賊廝鳥,半路將令君給劫了道……」

「啊?」

章越心道,這就水滸傳了?

那老農說話含糊不清,二人也問了半天話才明白情由。

原來縣令今日確實來視察陳塢村的,本快到了,結果前村的人半道把往陳塢村必經一條橋,昨夜里給卸了,今日縣令告知不視察此處了,改在前村去了。

「是誰這般蠻橫無理?使這等下三濫的手段?」

「還能是誰?就是那視財如命的苗員外,我日他娘哦!」老農罵道。

章越與郭林對視一眼,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

「為何苗員外寧可得罪一個村的人,也要將令君截在他那!」

「俺咋曉得?」

章越問道:「好吧,那老漢告訴我去前村當怎么走?」

那老農道:「橋都被挖斷了,那得繞兩個時辰的路。」

郭林,章越對視一眼,那怎么辦?也得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