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七章 外室(1 / 2)

寒門宰相 幸福來敲門 2632 字 2023-05-13

章越不由對對方的身份有些疑惑。若說對方是歷史上那位舊黨大佬,此刻早已是出仕了,但仆人怎會稱呼他為秀才。

若不是落款上的司馬十二好似歷史上對方的排行,章越怎么看對方也不像是個官員,絲毫沒有官氣,還有些讀書人身上的迂闊氣。

但章越還是忍不住問道:「老丈可是官身?」

但見司馬十二與商人都是笑了,對方笑道:「三郎君,何來此問?」

連一旁商人也笑道:「我與司馬先生相識多年了,從不知他是官員啊。」

章越心道,不對,對方既是司馬十二,又叫君實,怎么不是。

見章越疑慮,連一旁仆人道:「三郎君誤會了,我家君實秀才從未仕官啊。」

章越見仆人一臉憨厚的樣子不似說謊之人,心想會不會是自己搞錯了。

章越心道,若說對方不願讓商人和自己知道他的身份有所隱瞞倒是可能,不過連自己仆人也瞞卻不必了。

何況對方是歷史上有名的實誠人,他有句名言是「以至誠為主,以不欺為本」,應該不會騙自己才是。

但章越也無意探究對方身份,拿錢走人才是王道,沒有必要是因為對方是誰誰,自己就不收他錢了。

不然自己買筆墨的錢何來?以後還去不去燒朱院腐敗了?這到了汴京不比在家,到處都要花錢。就算他大宋朝的官家來買自己的章也要給錢!自己方才肯不加錢,已是很給面子了。

「原來如此,是我多此一問了。」

對方也是失笑道:「豈有穿不起帛衣的官員,老夫確實乃一介草民。」

章越向司馬十二問道:「在下用刀刻法不如印匠嫻熟,不知老丈為何青眼有加?」

司馬十二道:「三郎刻法雖不如匠人嫻熟,是因無實詣,遣意而為之,故而毫無匠氣。」

「匠人所刻雖端直,但乏士氣,三郎的刻法朴而好古,頗有漢印之神韻,其不是在形,而重在xiōng中的篆書,詩書的涵養。方才老夫觀你的篆書,已知由此而論,當世後生中沒一人勝得過你。」

說到這里,司馬十二有些自責道:「老夫如此說倒似為了求你的刻章,故而厚幣甘言,三郎望莫往心底去,就當老夫沒說這些言語一般。」

章越點點頭,這人倒也說得上一個誠字。

對方的說法倒有些似董其昌的南北宗之說,此論說得是文人作畫別於匠人作畫,雖技巧不如意境勝之。

難道篆刻之上,也有這樣的說辭?

「我方才觀三郎的篆書與篆刻不一,似猶有未至。」司馬十二忽道。

章越道:「然也,老丈慧眼,三郎篆書是篆書,篆刻是篆刻,二者難以如一。只盼他日能熟能生巧,如此篆刻就有所成了。」

「熟能生巧,」司馬十二撫須品了一二問道,「此話倒是新鮮,不知出自哪里啊?」

章越想到此時莫非還沒這詞,於是道:「大約是出自歐陽公的《賣油翁》,自惟手熟爾化出?」

司馬十二聞言露出欣然之sè道:「原來如此,用力多者收功遠,故而稱得上熟能生巧,真乃好詞。」

說到司馬十二拿起筆,隨手記在了隨身帶來的一個小薄子上。

章越奇道:「老丈年已不惑,竟好學如斯啊!」

司馬十二將記好的小薄子又貼身收好,然後言道:「我上了年紀讀書慢,記性不好,唯有勤能補拙了。是了,聽三郎聽口音,好似吳人?」

章越道:「在下浦城人士,不過鄉音倒似吳越,旁人也常將我誤認作吳人。」

「三郎是閩人啊。」司馬十二點了點頭。

章越看司馬十二的臉sè道:「十二丈,以為閩人如何?」

對方稍稍猶豫,然後道:「不敢隱瞞,老夫生平相識的閩人,似乎頗多為狡險之徒。老夫實話言之,換了他人也是一般說來。」

章越聽了心底不高興,這人看似溫文爾雅,涵養極高的樣子,居然他娘的是個地域黑?

老子最討厭地域黑了,特別是黑自己。

章越淡淡道:「十二丈請了,刻章三日後會送到的,先要定錢三貫!」

「你不是亂叫……」對方仆人欲開口,為司馬十二阻止。

他言道:「也好,拿錢吧。」

仆人將錢袋里的錢拿出湊了湊道:「君實秀才,短了些啊!」

商人笑道:「短了就短了,君實先生是我們老主顧了,還放心不過么?」

章越則淡淡地言道:「我與司馬十二初次相識,若是三日後,見不了印章,莫要怪我就是。」

商人聽了道:「三郎通融一二吧。」

仆人則道:「君實秀才罷了,不就是個章罷了,咱們不買就是。此子小小年紀竟一點也不容人。」

司馬十二則道:「不可無禮,三郎此舉也是合情合理。此章是老夫贈予一至親,他正好喜此金石之物,且數日後即離京,故此這才定三日之期。」

「不知可否勞三郎在此等候,老夫家住此甚近,回家取錢補來就是。若還是不允,老夫也不再勉qiáng即是。」

章越本也無意為難,跑了個大主顧,此齋的商人也要怪自己,不過是出口地域黑的惡氣罷了。

於是章越道:「罷了,銀錢我先收下,三日後來取章即是。」

司馬十二道:「多謝三郎了。」

說完章越收了錢,抬手一拱,即辭別而去。

章越出了齋,又在資聖門處閑逛了會買了本價值不菲的古籍,還有些拜師之禮,加上白日買的筆墨,當即整整齊齊包扎好,前往陳襄府上。

陳襄如今是太常博士,秘閣校理,判尚書祠部事。

太常博士是寄俸官,為進士出身的文官第三十階,比狀元初授所任匠作監的章衡要高出兩階。

而秘閣校理是貼職,貼職代表文學高選。

貼職中有殿學士,這是最牛的,比如觀文殿學士是宰相專有。

次一等是諸閣學士。

第三等是三館秘閣的貼職,而這秘閣校理是三館秘閣中最末的一個貼職,待遇是每個月可以領十貫的貼職錢。

不過有了貼職,在升遷上可以越級轉官。

比如陳襄如今寄祿官是太常博士,以他進士的出身再升一階則是屯田員外郎。

但若是帶館職,則可直升祠部員外郎。

而如果官場受處分,則為水部員外郎,一般而言官位到這里也就到頭了。至於雜出身(非進士,制科出身)入膳部員外郎,恩蔭官入虞部員外郎,要升遷也比進士出身官員慢多了。

最後是差遣,判尚書祠部事。

祠部有郎中,員外郎等官員,不過這都是寄祿官,實際上不在祠部當差。

而祠部的事,反而由身為太常博士的陳襄來『判部』。

由此可見大宋的官職蛋疼到什么程度了。

判祠部事是個閑差,平日掌祠祭畫日休假令、受諸州僧尼道士女冠童行之籍,給剃度受戒文牒。

歷史上蘇軾為太常博士時,差遣是在京任監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也就是說蘇軾以太常博士的身份,這邊在官告院當差,那邊兼著祠部的差事。

章越攜禮至陳襄府上。

如陳襄這個級別的京官,雖有一個月十貫的貼職錢貼補,但對於汴京的房價與物價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

故而陳襄也是住在『公租房』里。

公租房統歸店宅務管理,似陳襄府邸一個月也不過三五百文如此,平日屋子壞了,店宅務的廂店宅修選指揮會派人來修,每月掠錢親事官上門一趟收房租。

若換了租私宅,同等宅院少說就要五六倍價錢了。

如此公租房,也是宋朝皇帝為了方便來汴京的『打工人』安住。若連店宅務的公租房也住不起,沒關系,還有福田院,那邊不收一文錢,專門容納孤寡老人或孤兒。

到了宋徽宗,類似如此社會救濟制度更加擴大化,同時在州縣也進一步普及官學了。

章越叩門入內。

陳府十分狹小,入門一個小院,之後即是會客廳堂,再之後則是三間屋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