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五十二章 賦題(1 / 2)

寒門宰相 幸福來敲門 1553 字 2023-05-13

聽得延緩一刻鍾的消息,眾考生們高興有之,惋惜有之。

不過這一刻鍾很快就過去了,龍門開啟,考生們依序進場。

章越不由向遠處張望。

幸虧郭林最後踩在點上倉促而至,但見他一身雨雪與泥濘倒是狼狽不堪。

郭林正要與章越解釋,章越道:「不多說了,咱們進考場再說。」

郭林當即點了點頭,最後道了句:「累師弟擔心了。」

終於一行人是踩著點進了貢院,卻說貢院門前,監門官看了一眼數人,然後書鋪的人上來驗明正身。

解試,省試規定為了防止考生請槍手或冒籍,故而必須三人一結保。

章越,黃履與孫過之前結保的,孫過解試落榜後,章越黃履即邀了郭林。

當即三人一並在正門前,由書鋪的人確認了身份後,再拿號票交給監門官檢驗算是過了第一關,讓他們進了龍門。

至於第二關是進了龍門後,這里官兵要進行搜檢。

搜檢一般是針對郭林這樣明經諸科考生的,對於進士科本不必如此。

但真宗朝時有朝臣奏報說,這幾年進士多務澆浮,不敦實學,於是抄略古今文賦,懷挾入試。

最後導致進士科也要搜檢,朝廷規定除了官修的《韻略》之外,不得懷挾書策。令監門官與巡鋪官潛加覺察,若是發現考生夾帶,立即扶出。

潛加察覺說得很好,不虧官方用詞。

章越明白,這夾帶對於進士科實在是幫助有限。

不過還是有不少文思不夠敏捷的考生借助詩袋之類的工具來作詩作賦,他們平日習慣了,一時改不過來,故而夾帶入考場。

章越之前從陳襄學詩賦時,也是借助詩袋,不過近來作得熟練了,已是改了這毛病。

他打開考箱除了一本韻書外,別無其它,官吏不仔細搜查就放他與黃履進考場了。

至於郭林除了翻開考箱檢查,還需搜身,這是嚴加搜查。

章越與黃履與郭林別過去看考場坐圖,辨明方向後進入貢院。

卻說明清科舉禮部試貢院都是專門給個地方,但北宋初期科舉並不成熟,故而貢院的地方也是變來變去。

最早貢院借寄尚書省禮部南院,如興國坊梁太祖朱溫舊第,蜀王孟昶舊第,都曾作為尚書省禮部試貢院,之後改為寄在寺院如武成王廟及開寶寺等處,比較悲催是開寶寺一貫是作為開封府試或國子監試貢院,第一次成為禮部試貢院是在熙寧年間,結果唯一次省試即走水了。

最後到了宋徽宗時將貢院寄在太學里。

如今考試的貢院是由武成王廟改來的,一直有官員說這有些不太合體統,不過就這么一直將就著。

但不得不說這考試環境與開寶寺考場比起來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章越黃履抵至考場時,與主司官員王珪,范鎮,王疇三人對拜。

這三位大佬章越一個也不認得,唯獨范鎮當初送范祖禹至太學時與他有一面之緣。

而居中的老者自是王珪。

唐初有一宰相也叫王珪,對方是王僧辯之孫,出自烏丸王氏,是太原王氏的一支。

這位王珪出身也不差,出自於華陽王氏,曾祖在蜀王孟昶時即出仕,後來一並降宋。

然後家族就忠心投靠大宋,出仕為官出了不少名臣進士。

王珪也是牛人,當初路過揚州時與陳升之,王安石,韓琦留下四相簪花的佳話。

他與王安石是同年,但仕途卻更順暢,如今已是翰林學士,朝廷大典策多出於他之手。

章越與幾位考官對揖後,即來到自己的考場—一條長長廊廡,不少先至的考生已是分坐廡廊之中,每名考生之間皆支起白sè帷幕,以防左右交頭接耳,互通消息。

天寒地凍卻在戶外考試了,這滋味可想而知,章越來到廊廡自己的座位,但見帷幕之後擺著一張案幾,下面鋪著一張氈席,迎面正對著院落中,零星雪花在飛。

院中正燒著茶湯飲子,官吏們一碗一碗地端上呈給考生們,中央的大堂又被稱為都堂,也稱為紫殿,如今正在焚香。

歐陽修主持嘉祐二年科舉時作了首詩。

紫殿焚香暖吹輕,廣庭清曉席群英。無嘩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

說得就是此景。

章越坐下後從考箱里拿出皮墊在氈墊上又鋪了一層。

這氈墊不過是薄薄一層單席,如何能御寒,故而必須加一層皮墊。

唐人宋人在科場上發牢sāo之詞『單席如何禮士』說得就是這個。對聯里寒氈對得都是暖席,反正去別人家做客,給客人坐單席是挺失禮的。

一般都要在席子上再鋪一層,如同明清時『炕上坐』。

考生們將考不好常常抱怨至『單席』,『天冷』等等考場環境差,還有『褒衣博帶滿塵埃』之詞等等。

章越鋪下皮墊,不久官吏奉上一碗熱茶湯來。章越道了句多謝,從考箱里抓了把錢塞到人手里,那名官吏收下後笑道:「還有胡椒湯,紫蘇湯,郎君想喝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