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四十七章 曾鞏和章俞(1 / 2)

寒門宰相 幸福來敲門 1530 字 10个月前

陳襄出任知諫院,修起居注,管勾國子監後,在官場上確實是引起了轟動。

因為過去官場上這樣的任命不多。

王安石回朝後向官家提出了兩個建議,一是國子監擴招,二是鼓勵地方興修水利。

看起來都是不痛不癢的舉措。

國子監擴招這件事沒有什么人反對,畢竟是件難度很低事。

至於下詔支持地方興修水利,也是口頭鼓勵,朝廷不撥一分錢,開個空頭支票,只是希望州縣官員多用心就是。

故而大家看不出王安石在勸官家作什么。

但章越通過穿越者的優勢,是可以見微知著的。國子監擴招是日後科舉學校改革的先行,至於興修水利不久以後便會化為農田水利法落到實處。

這都是王安石的初步實踐。

但通過這件事,章越有了知人之名。

而官家對王安石言聽計從,眾人皆以為他日後拜相是遲早的事。

一時之間,京師之中登門拜訪王安石,章越的官員士人可謂是絡繹不絕,其中王安石府上可謂尤多。

這日王安石正在回府路上,今日在朝中他聽說了一件事。

官家問曾公亮,三司使唐介二人,王安石可否為相?

曾公亮當然是二話不說,當場表示支持。

至於問到三司使唐介時,唐介反對道:「王安石絕不可以任事1

官家問為啥?王安石是文學不能當宰相,還是經術不能當宰相,還是吏事不能當宰相?

唐介說,王安石這個人雖然很好學,但卻泥古,雖然喜好議論,但卻迂闊,你要用這樣的人當政,以後天下就多事,朝堂上政事今天變過來,明天變過去。

制度輕易變更,老百姓如何能相信,這就是失了民信。

王安石本不知道這件事,但唐介說完後,出了大殿當著曾公亮以及一眾官員的面言道:「天子若用王安石為相,以後天下必多困擾,這話我先說在前頭,你們就都給我聽好了,務怪日後言之不預。」

王安石回府後,仆人遞來一大疊求見的帖子。

王安石對於這些主動上門求攀附的官員帖子,連看都不看一眼,而是問道:「李承之來了沒有?」

看門的虞候稟道:「已是在廳里等著了。」

李承之是前宰相李迪的兒子,之前明州司法參軍時,十分有政績,而且還曾嘗試推行免役法。

王安石知道他的事後,便召他入京與他商量免役法之事。

王安石見了李承之後,二人坐下聊了會免役法的事。

這免役法最早出自章越的建議,韓絳采納後曾打算推行,不過在朝堂上被司馬光所阻,王安石知道此事後沒吭聲。

其實韓絳與司馬光都找他聊過免役法的事,面對兩位好朋友相左的意見,王安石雖沒有當場表態,但心底已傾向於支持免役法。

不過此事他沒有提及,因為現在條件不成熟,而且他也不打算沿著韓絳的路子走,而是要提出自己的主張和見解,如此可以方便日後他可以全盤cào控。

故而他找來李承之與他商量免役法的細節,等到日後時機成熟再向官家和盤托出。

李承之沒料到自己竟能得王安石賞識,也是感到意外,得知對方看中了自己當初推行免役法的事後,於是二人一拍即合。

大致聊完了後,李承之問道:「如今朝野都在紛傳王公就要拜相,不知是不是到時候王公就可以推行免役法的主張。」

王安石搖頭道:「更張之事還是太早,如今當務之急還是要變風俗,立法度!風俗就是人心,法度在於言之必信。當年商鞅千金易木就是這個道理。」

李承之道:「不過某覺得變法之事,還是要以人才為先。」

王安石問道:「不錯,奉世可知有什么富有地方任官經驗,同時有才干的官員舉薦給老夫。」

李承之笑道:「王公門外那么多人,難道就沒有一個看得上的嗎?」

王安石毫不猶豫地道:「趨炎附勢之徒,老夫一個也看不上。」

李承之哈哈大笑,然後道:「久聞王公眼高於頂,如今我是見識到了,不過王公要我所舉的人,我知道的正好有一個。」

「奉世請說。」

李承之道:「此人名叫章惇,字子厚,官至著作佐郎,現知武進縣。」

王安石一聽即道:「此人不可,聽說是個大無行之人,實不堪用。」

王安石聽過章惇不少傳聞,比如他的相貌很出眾,不少女子非常愛慕,故而有不少風流之事。

李承之笑道:「王公所要不是有才干的官員嗎?某所薦的章惇倒真是一個有才干的官員,至於那些素行何足掛齒,王公見面之下與他聊聊,必會喜愛此人的。」

王安石道:「前幾日其父托人來與我說,要我推薦此人,不過已經為我當面拒之。」

李承之見王安石不肯用,故而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