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八十六章 鹽井(1 / 2)

寒門宰相 幸福來敲門 1533 字 10个月前

通渭附近的青唐鹽井每年都在萬斤以上,每日都有數百斤鹽產出。

章越曾視察青唐鹽井,但見是大口淺井。

這樣取鹽手段很落後,開鑿的手段非常笨拙,粗陋,且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這樣的淺井沒有解決固井的問題,是沒辦法取得地下較深的鹽鹵。

章越記得宋朝四川鹽井一年一千六百余萬斤,他們已經開始放棄了這樣大口淺井的采取方式。

蘇軾曾撰文一篇名為《蜀鹽說》的文章,其中寫到『自慶歷皇以來,蜀始創『卓筒』。用圓刀鑿山如斗大,深者至數十丈則咸泉自上』。

也就是說慶歷年間,川蜀發明了卓筒井。

這卓筒井顧名思義,就是井口只有竹筒那么大,卻向下可以挖得幾十米,甚至上百米那么深,當時不僅僅是蘇軾,連范鎮也曾大力地稱贊過此井。

章越坐鎮熙州之後,得知青唐蕃部已擁有鹽井者為貴,每次爭戰都圍繞著鹽井。章越當即從四川尋找鹽工。

之後章越占了木征幾個鹽井,雙方討價還價後,章越最後給木征每個月五十貫以息事寧人。

其實章越看不上區區幾口鹽井,他真正要的卻是這幾口鹽井附近的鹽源。

然後章越便從川蜀請經驗豐富的鹽井工匠來青唐鑿井。

井匠是位五六十歲的老翁,名叫徐阿大,他打了半輩子的井,如今被請至青唐來。

從四川漢中至陝西,要翻過秦嶺,其中有不少道路,比如著名的子午谷道,後來因楊貴妃要吃荔枝,被稱作荔枝道。

但如果不走這條路,而至青唐,可以走祁山道,這條道比較有名,因為諸葛武侯後半生奮斗的七出祁山而廣為人知。

祁山道的終點在天水郡,也就今日的秦州城。

章越派人將徐阿大接至秦州,再讓彭經義安排了車馬,派了兵卒護送一路抵至渭源堡。

章越還親自出城迎接,以表示對徐阿大的重視。

章越款待徐阿大一頓酒飯,席上徐阿大突然感慨蜀中取鹽的不易。

徐阿大道:「啟稟龍圖,山西解鹽的鹽池,黨項的青白鹽,晾曬之即可食用,而淮揚之鹽取之於大海中,晾曬之後亦可成鹽,這天下唯有蜀中之鹽取之最難,此鹽深藏地下,不經過艱難開鑿鹽井和繁復辛勞的採鹵是不能得鹽的。」

「然而朝廷官吏們卻不思解鹽,海鹽成鹽之易,而蜀中百姓取鹽之難,動則對鹽井橫征bào斂,而不加體會百姓之痛苦,這是老朽所不忍的,老朽之言無足輕重,但龍圖所言卻可以上達天聽,還請龍圖可憐可憐我蜀中百姓吧!」

徐阿大說完,一旁陪宴的王厚,黃好義等都老大的不高興。

咱們請你從蜀中到青唐來,可是為了開鑿這里的鹽井的,但你卻提這些作什么?我們有必要為你這事上疏官家馬?

再說蜀中的事,我們如今也管不著啊。

章越示意手下不必多言,然後道:「老人家,蜀鹽之弊,章某知之已久,官鹽難買,私鹽難賣,故百姓長時食澹,以至於到處都是白發少年。」

「如果能廢除民間打井鹽禁造福百姓,此為善也!」

徐阿大聽了感激地道:「龍圖有心了。」

章越委黃好義負責鹽井之事,次日黃好義與徐阿大視察渭源鹽井。

二人一路邊走邊聊,黃好義問道:「鑿井出水,為何澹淺咸深呢?」

徐阿大道:「宇內凡輕者多居上,濁者多居下,澹猶輕,所以在鹽之上。正如山高於江河,江河高於海,故而江河之水澹也,海之水咸也。」

黃好義勐然點頭。

徐阿大看了青唐蕃部在山中所挖得鹽井搖頭道:「你看這都是淺井,不過數丈深,就算向下十幾丈,亦多是澹鹽,真要挖鹽井,必須三十丈以上方得咸鹽出。」

黃好義想了徐阿大方才之言恍然道:「確實如此,挖得越深,取得鹵水越咸。」

徐阿大抓了一把鹽井里新打出鹽水,點點頭贊道:「好鹽!若是可以大舉出鹽,還能行之川蜀啊!」

黃好義一擊掌道:「對啊,川蜀缺鹽,若能將渭源富余的鹽行銷至川蜀,這也是一條財路阿!那還等什么立即開鑿鹽井吧!」

徐阿大道:「不急!先選鹽脈!鹽脈選不好,一切都白忙。」

當即徐阿大與黃好義在山中轉圈,最後行至一地道:「這里好,此處三牛對馬嶺,不出貴人即出鹽井。」

黃好義拍腿大笑道:「這里都是蕃部哪有什么貴人,必是鹽井無疑。」

數日之後,章越便從城中tiáo來百余名灶丁,井匠。

徐阿大先選鹽源之處,命人先用鐵錐鑿井,鑿了有碗那么大時,便用中間鑿空的硬竹以用鐵系之然後用鐵錐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