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七十四章 共識(1 / 2)

寒門宰相 幸福來敲門 1551 字 10个月前

資政殿上。章越言畢三策後,官家心底叫好心道,此真為真知灼見之言。

真不愧是狀元敕元兩元之才,仁宗皇帝留給朕的宰相之才,所謂一言興國,三策興邦是也。

官家不好明著如何言語,若是章越方才所言的是篇策論,他早就御筆一揮點為狀元。

但金殿策論畢竟只是金殿策論,兩府相公們在金殿上商討的是國策。策論是文章,國策是要推行的,不是他認為可行就行的。

官家望遍諸相公們,此刻韓絳道:「陛下,章越此三策……臣以為可行,不過細節上還要再經過兩府商量。」章越雖是第一次在殿上提出,但韓絳與章越早有默契,交引監便是二人手筆,不過再如何支持,面上都要表現出再三顧慮的樣子,這才是宰相的穩重。

相比之下,吳充則一點顧忌也沒有道:「臣以為首先是在重建幣信,此一事無成,朝廷信譽掃地。」

「孔子曾言足食,足兵,民信三者,民無信不立。這幣信便是民信,也是朝廷的制度!」

「幣信便是民信!」官家點點頭,他想起王安石第一日入宮與他談的,變法當先以擇術為先。

官家想到這里,突然反問了一句:「治國當以擇術為先,還是制度為先?」呂惠卿則道:「陛下,當因時而變,因勢而變。本朝百年來因循守舊,故而才有了變法。」

「譬如錢法,為了解決錢荒,自熙寧二年,陛下首先廢除了自慶歷以來的銅禁。」

「如今百姓已可以允許造銅器,並攜銅鐵錢出國,朝廷亦從民間收回舊銅開始鑄錢。這都是陛下之德也。」官家聽到這里很滿意。

「陛下剛登基所鑄的熙寧元寶,都是平錢,當時四川鑄了一批平錢,臣記得用本八萬九千三百余貫,最後值十一萬兩千五百余貫,兩下相除,利有兩成五之多。」

「到了熙寧二年後,朝廷鑄熙寧重寶,間雜以平錢和折二錢,以鑄折二大鐵錢,一貫鐵錢還不足十二斤,其利足為一倍又五成之多。」

「朝廷從鑄鐵錢之中,獲利頗豐,又廢除從仁宗皇帝以來的銅禁,此官民兩便矣,由此可見折二錢之功。」眾人聽了呂惠卿巧舌如黃地大講折二錢的好處,明明是朝廷謀利之舉,偏偏被他講成了便民利民之舉。

但官家就是吃了這一套,呂惠卿道:「自熙寧二年後所鑄的熙寧重寶,無論是平錢還是折二錢,在民間都流通即便,未有什么不妥。」

「如今臣以為若鑄熙寧通寶,熙寧通寶則是折二錢為主,再雜以折三折五錢,再以其中得利,用錢來回購朝廷所發的交引,此亦為兩全其美之道。」聽了呂惠卿之言,眾相公們一陣sāo動,章越也是為呂惠卿突如其來的cào作在心底一百二十萬分的佩服。

自己在廟堂上突然提出回購交引,這是出乎呂惠卿意外的,但他倉促之間就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cào作。

但這cào作是什么?拆東牆補西牆嗎?一面濫發新錢,一面裝模作樣地回購舊錢。

這就是所謂的大斗進,小斗出的sāocào作啊。經典的小學生計算題,一個水庫一面放水,一面進水,請問水庫多久可以裝滿或者排干?

一般小學生就摔筆了,這尼瑪不是忽悠老子嗎?又是放水又是進水的,水庫到底放水還是進水?

為什么?因為既要收斂錢財,又要寬厚仁義,呂惠卿揣摩了皇帝的心思,耍了一套花里胡哨的動作混淆視聽。

折二折三折五錢是破壞朝廷的幣信,有了折二後,拿到官鑄平錢的百姓就吃虧了,有了折三後,拿折二的就虧了,折五也是同理。

而回購交引是為朝廷重建幣信。重建和破壞幣信,是自己與呂惠卿分歧所在,而不是在錢上面。

這回購交引的錢用不著使這法子。章越眼見文官里一號人物和三號人物都支持自己,卻因呂惠卿突然來了個這cào作,至大計幾乎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