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 傳說中的白白(1 / 2)

一直到《采桑女》結束,不少觀眾都仍然沉浸在金山銀山的震撼之中。

不少人都拍了照片,第一時間發朋友圈感嘆原來有錢人的生活是這么朴實無華。

有錢人的快樂你根本就想象不到!

爺爺nǎinǎi,我不想努力了!

過於震撼的結果就是,很多觀眾在離開戲院的時候,覺得雖然《采桑女》這個戲確實不太好看,前面氣的要死,後面你雖然還不錯,但仔細想想好像又沒有那么爽,開頭極其難熬,但戲應該還是不錯的。

至於為什么不錯……

老年粉絲團都願意砸這么多錢來捧這個戲,這個戲一定有可圈可點之處,只不過我的鑒賞水平不夠看不出來。

排除掉自己不太喜歡這個主觀因素,客觀來看的話,這個戲應該還是可以的。

只能說現在的年輕觀眾是懂得給自己洗腦的。

有金銀桑葉的撐場在前,《采桑女》的口碑也沒有江祺想象中的那么毀譽參半。

無非是老年粉絲團看得很起勁,呼朋喚友,平日里不怎么看戲的普通觀眾看得很累,看完之後雖然不喜歡但也不至於罵戲不好,只是不會再看第2遍就是了。

在江祺不知道的情況下,《采桑女》用一種極其詭異的方式開始了它詭異的宣傳。

這個宣傳方式用一個詞來總結,大概就是以訛傳訛。

這年頭看戲的人雖然少,但不是沒有。

在某些地區是有一批,非常可觀且數量龐大的戲曲觀眾的,不過這些觀眾的年齡普遍偏大,叔叔伯伯輩的都算年輕人,基本上都是老頭老太太。

這群老頭老太太平日里是不怎么上網的。

大家接受新聞的方式除了看新聞,看報紙,就是聽人講。

這個聽人說分為兩種,一種面對面的直接聽人說,另一種是在微信上聽語音。

老人家年紀大了,用手機一個個手寫字寫慢,拼音輸入又不會。發信息基本靠語音,每次聽語音的時候就要把手機聲音tiáo到最大,大到震耳欲聾的那種。

而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某些老頭老太太的微信里流傳著一段神秘的音頻。

這段音頻的聲音有點小,小到即使把音量開到最大,聲音也不夠大。

不少對老人比較關心的子女發現自己的爸媽這段時間特別奇怪,天天不知道待在房間里搞什么東西,抱著個手機放在耳朵邊上好像在聽音樂。

這個音樂也是奇奇怪怪的,不像是正經歌曲,好像是戲腔,伊伊呀呀的,不長,三四十秒。

就那三四十秒的歌,天天聽,日日聽,聽得偶爾進爹媽房間拿東西的子女都記住tiáo了,還要聽。

更有一些小輩,直接被長輩們派了任務。

被長輩們發了一段沒頭沒尾沒畫面的神秘音頻,點名要找這段音頻的出處,說是一段戲,什么白白唱的,要找這段戲的來源,找到了就把完整的戲的視頻發給他們,長輩們還等著看。

這可苦了那些找戲的小輩了,一不知道名字,二不知道戲種,就一段短短的音頻,還全都是伊伊呀呀的唱詞。

唱詞就算了,最關鍵的是聽不懂。

這唱的好像是文言文。

如果是白話文,大家還能直接翻譯譯成知道的句子上網上搜,這文言文誰知道是哪個字啊?

找這段戲的出處,你這不是在難為我胖虎嗎?

不光小輩們在找,聽到這段唱詞的愛聽戲的老人們也在找。

在馮靈本人都不知道的情況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對她日思夜想,就想找到這個傳說中的白白到底是誰。

有人在找白白,有人在寫百靈。

《采桑女》在戲院里的演出不溫不火,馮靈有先前《皇女傳》、《孟麗君》和《天仙配》打下的基礎,戲票自然是不愁賣的,只不過不可能回到之前《皇女傳》搶票時的盛況罷了。

根據汪杏花的估計,按照目前的情況,《采桑女》在游樂園里連續演上一個月就差不多了。

再演票就有可能賣不動了。

不過票雖然賣的不太行,但周邊賣的很好。馮靈所飾演的各個時期的采桑女別的不說,造型都是一等一的漂亮。其中兩個戲份特別多的時期的戲服是馮靈用自己的小金庫專門定制的蘇綉,一套戲服就要幾十萬,好看程度自然是沒的說。

比天仙配的仙女造型都要好看。

別看觀眾們不喜歡《采桑女》的劇情,買同款周邊那叫一個積極。

好看才是第一購買力。

汪杏花因為《采桑女》反響平平所以把周邊的價格定得比較低,結果沒想到采桑女的周邊賣得比皇女傳還要好。差點沒把汪杏花氣得吐血,晚上睡覺做夢,夢得都是自己周邊定錯價格,錯失好多提成。

3月11日,第1篇有關《采桑女》首演的報道終於出爐。

這篇報道的作者是先前在戲院門口抽煙的許記者。

說起許記者,這位其實是汪平修的重點攻略對象。

許記者是名校畢業,第1篇發表在正規報刊雜志上的文章就是有關戲曲的。根據汪平修的tiáo查,許記者在畢業之後應聘進了一家專業報社,他的師傅就是追蹤戲曲有關新聞的,積累了很多人脈。許記者跟著師傅一直在做相關報道,等到師傅退休後,更是接過了師傅手中的人脈。

在一眾記者中,許記者屬於那種為人比較剛正不阿,很少收錢辦事,文字犀利,文風獨特,對戲曲比較熱愛,所寫文章專業性和公信力都比較qiáng的專業記者。

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有些感性,容易對人掏心掏肺。

汪平修非常喜歡許記者這個缺點。

汪平修花了兩天時間,讓許記者對自己掏心掏肺,拍著xiōng脯保證一定會寫一篇公正客觀的好報道,幫《采桑女》做宣傳,不讓這樣一出好戲在這個時代明珠蒙塵。

在許記者的報道寫出來的第一時間,大家就在網上訂購電子刊閱讀了。

江祺作為一名並不是很能欣賞《采桑女》的普通觀眾,覺得許記者這篇報道寫的確實掏心掏肺。

在這篇報道中,許記者一邊極盡贊美之詞,誇贊《采桑女》的堪稱上佳的劇本,絕佳的唱詞,極好的立意和馮靈jīng彩的表演,一邊又很公正客觀的預測這出戲注定不可能獲得多大的經濟效益。

觀看門檻是《采桑女》最大的缺點,同時又是《采桑女》優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采桑女》的創作故事,許記者只用了簡短文字一筆帶過。很顯然,許記者不想讓這個明顯更有看頭和爆點的幕後故事蓋過《采桑女》這出戲本身的風采。

毫無疑問,許記者的報道是一篇公正客觀且jīng彩的報道。

但正如同樣jīng彩的《采桑女》一樣,這篇報道注定不可能被太多人看到。

這年頭大家看新聞都喜歡看娛樂八卦新聞,再不濟也得是政治實事,再次是財經。

一篇公正、客觀、文筆上佳的戲曲報道,還是需要花錢買的電子刊,實在是很難受大家喜歡。

「許記者他們這個報社的電子刊銷量有點慘澹呀!」江祺看著銷量感嘆道,「一天時間就賣出去193份,他們報社都不自己刷一下電子刊的銷量的嗎?」

照例來戲院坐著蹲人,順便交流指導的蔡佳敏笑著道:「江老板,這就是你不懂了。」

「許記者所在的這個報社是老牌報社,影響力很大但銷量遠不如從前,大部分銷量還得靠線下的紙質版,他們有一批非常穩定的訂閱報紙的用戶,電子刊只不過是為了跟上時代,不指望靠電子刊賺錢。」

江祺眼睛一亮:「這么說,許記者的報道還是能被不少人看到的嘍?」

蔡佳敏笑著點點頭:「當然,而且其中有不少是《采桑女》的觀眾群。這個報刊當年就是以追蹤報道戲曲出名的,20年前通信還不發達的時候,有很多戲迷就靠訂閱這家報紙找追蹤消息,找可看的新戲。」

江祺的笑容更加真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