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返回金陵(1 / 2)

</br>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沒有什么東西是不漏風的。 .

不到兩天的時間,消息從牆外吹到了牆內,而短短三天之內,各種亮瞎眼的標題黨們便已經是滿天亂飛了。

【震驚!現高能粒子的人竟然是他?】

【6舟:我其實是一名物理學家。】

【一枚扔向高能物理的炸彈,標准模型的大廈坍塌!】

【……】

不過,這會兒6舟還在回國的航班上,放兜里的手機關著機,人靠在座椅上閉目養神,並不知道自己又一次被送上了熱搜。

其實就算知道了,他多半也沒什么感覺。

畢竟,相比起諾貝爾獎帶給他的震撼來說,什么熱搜、頭條之類的玩意兒都弱爆了……

這里必須提一句的是,其實就算ern在75ogev的位置現了什么有趣的東西,6舟也並不會因此而得獎,而他也從來沒想過能靠這條線索得獎。

至於為什么?

這就得從諾貝爾獎的評獎原則說起了。

按照諾貝爾獎的評獎原則,獎牌並不會將獎牌頒給粒子的現者,也不會獎勵操作強子對撞機的研究員,而是會頒給這一理論的提出者或者完善者。

因為在學術界普遍的觀點中,前兩者的工作雖然重要,但並非是那種決定性的重要。

而後者的工作,才是具備決定性的。

正是基於這種規則,13年諾貝爾獎頒給了希格斯機制與希格斯玻色子理論的提出者彼得希格斯與弗朗索瓦恩格勒,而這個理論是在六十年代被提出的。至於參與實驗的ern研究人員,雖然大家都有功勞,但諾貝爾獎從來沒有獎給機構的先例,也不可能讓這么多人分享獎金。

再比如中微子振盪現象是在華國大亞灣反應堆中現的,但被今年諾獎(15年)提名的卻是日國的田隆章和加拿大的阿瑟麥克唐納教授。

有人可能會問,這樣的話,隨便編造一個虛構的粒子,然後設定一大堆關於它的各種物理性質,等到它被別人現,是不是就能得獎了呢?

先必須說的是,這當然是有可能的。

而這也正是75ogev的數據公布之後,arxiv網站和各大理論物理期刊迎來井噴式投稿的原因,因為很多人都在對這一塊的理論進行押寶。

不過,有可能是有可能,可能性有多高就不好說了。

一套嶄新的理論,或者一個新穎的物理模型,被人接受的前提至少得在理論上成立,在邏輯上自治。就好像弦理論,雖然其在理論物理學界日漸邊緣化,但至少沒人能從理論上將其證偽。

而如果無法做到邏輯自治,就算你給自己現的粒子取名為希格斯粒子,或者宣稱找到了引力波,也根本得不到學術界的認可……

這也是民科永遠拿不到諾貝爾獎的原因,也許他們也投稿過,但別說邏輯自治,他們可能連公式都看不懂幾條。

如果這個粒子被現是對稱粒子,那么諾貝爾獎有可能會頒給66年提出對稱論和對稱粒子的宮弘成,也有可能頒給理論的完善者。至於6舟,有沒有獲獎的可能性呢?

當然是有的。

不只是6舟,就連已經拿過一次獎的弗蘭克維爾澤克,都是有機會的。

因為不斷完善的不只是觀測手段,還有與之相對應的理論。

比如75ogev這個數字,便是對稱論以及標准模型意料之外的,意外到甚至可以容納一個全新的「維爾澤克6」或者「6維爾澤克」模型出現,來對這個全新的現象進行解釋。

不過這其中的工作量,可比解決數學猜想難多了,想要憑一己之力完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無論是對於弗蘭克維爾澤克還是6舟而言,都是如此。

所以,前天的時候,弗蘭克向他出了邀請,參與這個充滿想象力的課題。

兩人約定通過郵件交流,合作完成這一理論,共同署名。

建立這個理論的主要工作,將由弗蘭克和他帶的一名博士生負責,而6舟負責的部分,主要是在計算上。

他在歐洲核子研究會議上展現出來的數學能力,確實征服了這位諾獎得主。而這也是弗蘭克維爾澤克,向他提出邀請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項工作肯定會占用6舟不少時間,但如果回報是諾貝爾獎的話,6舟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