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瑞典皇家科學院的煩惱(1 / 2)

</br>學霸的黑科技系統正文卷第441章瑞典皇家科學院的煩惱如果真的能解決可控核聚變的問題,一棟研究所還真不算什么,甚至是更誇張一點地待遇都是可以考慮的。

畢竟華國是一個善於變通的國家,而國際尖端人才的引進永遠是人才工作的重點之一。

且不去管國內學術界的反應。

隨著距離十月越來越近,因為6舟這個名字而頭疼的不只是物理學界,遠在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同樣也在為這個名字而頭疼著。

瑞典皇家科學院,位於研究院大樓環境清幽的一角。

剛剛結束一場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內部會議的奧洛夫·拉姆斯特倫,正坐在辦公桌前,看著手中的論文。

「物理?你涉獵的范圍可真廣泛。」看了眼同僚手中的論文,同樣剛剛參加了會議的彼得·布熱津斯基教授眉毛抬了抬,饒有興趣道。

「我並沒有在研究物理,只是這篇論文最近好像在物理學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我聽到好幾個教授都在討論,於是就找認識的熟人幫忙弄了一份過來瞧瞧。」

對於論文中羅列的數學公式,奧洛夫肯定是看不懂的,畢竟專業不對口。

但這並不妨礙他結合手邊的,參考專業人士的點評,理解這篇論文究竟出色在哪里,或者說究竟解決了哪個困擾物理學界多年的問題。

彼得盯著論文看了一會兒,用不確定的聲音問:「6舟?」

「沒錯,就是這個讓人頭疼的家伙,」停頓了片刻,奧洛夫用開玩笑的語氣繼續說道,「說不准明年我們還能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提名上看到他。」

奧洛夫·拉姆斯特倫,瑞典皇家理工大學機化學教授以及皇家科學院院士,同時也是18年諾貝爾化學獎評委會委員之一。

而站在他旁邊的彼得·布熱津斯基,是來自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生物化學領域大牛,同時也是皇家科學院的院士以及這屆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的委員。

這一個月里,6舟這個名字,幾乎承包了諾貝爾委員會一半以上的爭議,以至於他們開了好幾次會,都沒有在關於這個名字的議題上達成共識。

比較有意思的是,那些爭論的焦點倒不是圍繞著參與評選的成果本身,畢竟無論是鋰硫電池的「穿梭效應」還是鋰負極枝晶問題,都是相當有水平的研究成果。

而且,不只是應用領域。

就在去年,他建立的「電化學界面結構的理論模型」,在計算化學、表面化學甚至是凝聚態物理領域,都引起了程度不小的轟動,並且獲得了霍夫曼獎章的榮譽。

然而,諾貝爾獎畢竟不是一般的榮譽,所需要考慮的也不僅僅只是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領域的問題。

誠然他已經做出了很出色的成果,但同樣出色卻依舊還在排隊的成果也不在少數。

很多人甚至排了幾十年的隊都沒選上,有的人甚至一直從壯年排到了入土才剛剛被評上……

諾貝爾化學獎評委會內部的意見存在著很大的分歧,有的人認為他和他的研究成果都太年輕了,但也有的人認為年輕並不能成為忽視成果重要性的理由。

比如奧洛夫教授,便是後者觀點的贊成者之一。

在他看來改性pdms材料和hcs-1或許還有待考慮,畢竟這兩項成果雖然工業化的前景廣闊,但就化學領域的貢獻而言還達不到突出的程度。不過那個電化學界面結構的理論模型,在他看來,卻是毫無疑問地達到了突出的水准。

最近一年里,圍繞著他所建立的理論模型,不少學者都做出了相當有價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