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陸舟的「故居」(1 / 2)

</br>6舟是睡覺了。

國內此刻天還亮著。

和昨天那份匆忙拿來的臨時稿不同,今天的央視卻是准備了萬字的新聞稿,並且在國際新聞欄目,用了將近十分鍾的時間,為他與諾貝爾化學獎准備了一個專題報道。

在次日的正式報道中,新聞主持人不但介紹了6舟的生平,介紹了他的光榮事跡,介紹了他解決的那些難題,更介紹了他在國際上取得的榮譽。

甚至就連他曾經在克拉福德獎頒獎典禮上說過的話,都被那些目光如炬的新聞工作者們重新翻了出來。

「科學改變世界,而數學改變科學。」

現在來看,這句振奮人心的宣言,並非只是一句虛言。

他確實是做到了,而且就在這短短的不到兩年的時間里。

他用自己學識創造了一門潛力無限的學科,創造了一個屬於華國學者的奇跡,也創造了一個屬於人類心智的奇跡。

如果說諾貝爾獎的新聞布會與官網信息剛剛公布的時候,還有人不知道這件事情,那么當宣傳機器為此而開動的第二天,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這件轟動全國的新聞了。

包括,不是很喜歡刷圍脖的小彤,中午去食堂吃飯的時候,也在食堂的那台電視機上,看到了哥哥的身影。

事實上,6舟不是第一個拿下諾貝爾化學獎的華人,在他之前還有一位美籍華人,更早些時候還有一位夷州人,但對於國家而言,他們顯然都不值得去宣傳。

身為第一位拿著華國的身份證,拿著華國的護照,取得這一榮譽的華國籍學者,並且在此基礎上,還刷新了諾貝爾獎最年輕獲獎者的記錄,以及成為了世界上位菲爾茨獎與諾貝爾獎的雙料得主……

無論是哪一個成就,都足以整個國家,乃至整個民族,為他感到驕傲和自豪了。

當初勞倫斯·布拉格25歲年少成名,成為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為了紀念這位才華橫溢的學者,澳大利亞為他和他的父親蓋了一座博物館,同時將「布拉格」這個姓氏作為全國年度最佳物理博士論文獎進行紀念。

斯德哥爾摩為了紀念這位年輕的獲獎者,在他獲獎五十周年的時候舉行了特別的慶祝活動,並且邀請他本人做了歷史上第一場「諾貝爾講座」。

對於6舟,這位誕生於本土的諾獎學者,華國更加重視。

不只是因為他現在還沒回來,更是因為科教興國戰略是國家的基本戰略之一。

蓋博物館什么的太形式主義了,而且對他來說「紀念」還有點太早了。

不過當地的旅游局,倒是提前將他家的那棟房子注冊成了文物。哪怕未來有一天小區拆了,那棟沒有電梯的老式公寓也會單獨留下來,並且由專業人士不斷修繕,維持它「當年」的原貌。

當然了,至於具體如何執行,那都是幾十年後的事情了。

畢竟就算注冊了文物,也不存在把屋子里的人從「故居」中趕出去的說法。

至於另一個從中受益的,大概便是6舟曾經的高中了。

當年6舟拿下陳省身數學獎和柯爾數論獎的時候,江陵六中便沾了他的光,評了幾年都沒下來的省重點,就在教育部的重點關注之下,一路綠燈地插隊評上了。

現在拿了諾貝爾獎,意義又不一樣了。

這不但為江陵六中添了棟新樓、蓋了座新體育館,市委領導下來的政策,更是儼然打算將這座才評上省重點不久的高中,當成江陵市的教育模范工程來打造。

家鄉生的這些事情,6舟也是在和老爹打電話的時候,從電話里聽來的。

當最初聽到這些事情的時候,他也是詫異的不行,一時半會兒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6舟:「爸……」

講起這兩天生的事情講的紅光滿面,老6笑著說道:「咋了?」

6舟汗道:「咱家房子都成文物了,對你們的生活不會有什么影響吧?」

「這能有啥影響?就是提前掛個牌子。」頓了頓,老6笑著繼續說道,「對了,昨天你以前高中那個班主任秦老師,還有教數學的馬老師,學校的書記,還專程提著禮物上門,來咱家里看望了我和你娘。說實話,這么多年了,我都沒想到,你那些老師們,竟然都還記得咱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