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訪問團抵達(1/3)(1 / 2)

</br>一架亮銀色的航班在碧藍的空中劃出了一道白線,一直延伸到了雲端的邊際。

承載著國內可控核聚變事業的未來,一支規模在三十人左右的訪問團啟程前往了馬普學會。根據雙方的合作協議,在那里他們將接受簡單的培訓,為接手wega仿星器裝置做最後的准備。

在原計劃中,陸舟本來也是要一同前往的。

然而,此刻他卻並沒有立刻出發,而是將行程安排在了三天之後。

因為就在華國這邊的專家出發的同時,從馬普學會那邊派來的專家,已經抵達了金陵國際機場。

高聳的鼻梁仿佛要夠著帽檐,滿臉皺紋縱橫的日耳曼工程師提著隨身攜帶的手提箱,走下了飛機的舷梯。

這時候,他眯著眼睛看了眼不遠處的機場建築,像是用閑聊地口吻,和旁邊的同事簡單地說道。

「這里的變化很大。」

走在他的旁邊,模樣看起來稍顯年輕的紅頭發工程師挑了挑眉毛。

「你以前來過這」

「十年前的事情了,」翻開了錢包,食指摩擦了下夾在里面的合影照片,略顯老態的工程師隨口說道,「如果你生活在柏林,十年的時間也許發生不了什么明顯的變化,但在這里每一年都能看到不同的地方。」

「你說柏林變化其實還是有的。」

「哦」

「自從我們的總.理女士把那些戴頭巾的人放進來了之後,我們每天都能在法蘭克福匯報上看到新的東西。」

聽到這位年輕工程師的調侃,年邁的老工程師笑著搖了搖頭。

「這種話私下里說說就行了,別讓人聽到了。」

「我當然知道。」看著不遠處的接機團,那年輕的工程師停頓了片刻,眯了眯眼睛說道,「幾千納米寬度的導線,你真的認為他們能做到」

倒不是瞧不起華國在科技創新能力,畢竟在科技創新這方面,從二十世紀中葉之後疲軟到現在的歐洲,實在沒有瞧不起別人的資本。

然而,科技創新是一回事,能不能把技術從實驗室中搬出來又是另一回事兒。

事實上從14年初開始石墨烯納米帶技術就已經能在實驗室中做到幾十個納米寬度的程度,到現在甚至能在實驗室里做出寬度只有七個碳原子的「黑科技」,只不過這項技術至今為止依然被封印在實驗室中。

工業界和學術界最大的代溝,恐怕便是在這里。

一個半世紀前,若是某個科學家發現了一樣新穎的化合物,或者是某個重要工業原料的簡易合成方法,他可能因此一夜暴富。但這種例子放到現在,卻是相當罕見了。

更常見的現象是,往往學術界做出了一項看起來非常漂亮的成果,但工業界卻需要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的時間去消化,甚至最終證明它是無用的。

考慮到陸舟在鋰負極材料上取得的成功,從sg1材料誕生之初,亥姆霍茲聯合會便注意到了這種潛力無限的碳基超導材料,但在對它的產業化可能性進行評估時,因為成本、生產難度等各種方面的原因,最終他們還是放棄了這種材料。

然而,現在突然有人完成了這個在他們看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得知了這個消息之後,他們自然難免感到詫異。

畢竟,完成這項工作的華國,納米級的精加工技術實在談不上有多出色

「就他們寄來的樣品來看,他們確實是做到了。」

「難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