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高層很重視您的意見(1 / 2)

</br>1985年11月,美國「空軍一號」抵達日內瓦,時任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會晤了蘇.聯新任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就核裁軍問題展開了談判。

在鐵幕的大背景下,這次「爐邊會議」在當時被外界普遍看好為冷戰破冰的一個契機。

然而,里根與戈.爾巴喬夫的第一次會面,並沒有取得理想的進展。雙方圍繞著「戰略防御計劃」以及「星球大戰計劃」互相攻訐,就「人.權」和「地區性問題」爭論不休,會晤一度瀕臨不歡而散的局面。

在會晤的最後,大概凌晨五點,雙方終於同意發表一個不包含任何實際承諾的聯合聲明。

也正是在在這份聲明的最後,幾乎是腳注的位置,兩位最高領袖加入了一個含糊不清的保證——即,兩國將「本著全人類的共同利益」開發一種新能源。

而這,便是iter計劃的起源。

因此,讓美國退群的那句玩笑話……

克雷伯自己心里也清楚,這是不可能的。

即便美國從來沒有完成過它許諾的25%經費(只支付了9%),但iter本身便是一個依存於政治的科研工程。

在通常情況下,關於可控核聚變的研究可以作為一座遠離政治的「孤島」。

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誰也不知道未來還有多遙遠的基礎上。

站在理性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如果要讓他在美國研究機構和陸教授之間選擇合作伙伴,他毫無疑問會選擇已經在該研究領域上做出重大成果的後者。

然而遺憾的是,身為一名科研人員,他在這件事情上並沒有發言權。

就連站在他旁邊的亥姆霍茲聯合會主.席,同樣沒有發言權。

如果美國通過歐盟向iter組織施壓,以知識產權為借口,那幾乎是一定可以將華國踢出去,就像當初的伽利略計劃一樣。

看著轉身離開的米勒克教授,克雷伯的臉上浮現了一絲隱憂。

嚴格來說,這不是他應該去考慮的問題。

但如果他所擔憂的事情真的發生了,或許iter組織將有可能面臨分崩離析的結局。

畢竟從一開始,這個組織便不是那么的牢靠,大家都是同床異夢地聚在一起。

沒有人真正將解決能源問題的希望寄托於還不知道有多遠的可控聚變能,但現在即便是坐在市區的咖啡廳里,他都能聽見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的小伙子們,閑談著解決了可控聚變技術以後的事情。

很難說,紫金山腳下的那道光,究竟是點燃了未來能源的希望,還是吹滅了它身上最後的一絲火苗。

如果從一開始就不抱任何希望的話,說不定他們能走的更遠?

……

敲響辦公室門的,是一位約莫三十出頭的男人,模樣看起來有些瘦高。

根據他本人的自我介紹,他的名字叫何明軒,是能源局一把手呂局長的秘書。

以前去上京的時候,陸舟倒是見過他一面,只是沒說過話罷了。

雖然不知道能源局那邊找自己有什么事,但陸舟還是很客氣的邀請他進來坐下。

坐在了許校長的旁邊,也就是陸舟的對面,何明軒語氣誠懇的說道:「我原本是去鍾山國際那邊拜訪您的,結果您不在那里。情況太突然,冒昧前來打擾,實在是抱歉了。」

「沒事,不用這么客氣,反正我這兩天也在放假,不是很忙。」看著坐在對面的何秘書,陸舟開口說道,「而且我也想知道,是什么事情讓你這么著急?」

注意到了何秘書的視線,許校長笑了笑,心領神會地放下了手中的茶杯。

「看來二位有要事要聊,那我就不在這里打擾了。」

他自己也曾經多次參與過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這其中不乏關於信息安全領域的敏感課題。什么東西聽聽無所謂,什么東西不該聽,他還是能分得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