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赫爾姆斯的對策(1 / 2)

</br>時間距離月底越來越近。

終於,所有的矛盾也都瀕臨了臨界點。

很快iter理事會的下一次閉門會議將在法國聖寶萊·杜朗茲召開,在這次會議中,美方將就star研究所以及知識產權的相關問題再次對華方代表發起質詢。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可能將是iter理事會最後一次討論這個問題。

因為各種跡象都在表明著,這次會議的結果,將決定著華國在iter組織中的去留。

而對於華國方面做出妥協,外界基本已經普遍不抱任何期望。

甚至有不願透露姓名的iter雇員在接受媒采訪時生成,這或許將成為iter組織分崩離析的導火索。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誇張了。

但事實上,卻並非沒有這種可能性。

眾所周知,iiter共有七個主要參與國,即歐,美,俄,化,日,韓,印。而幾乎是每個參與國,除了iter之外,都有自己國內的可控核聚變項目。

在可控聚變研究上建立自己的技術優勢,幾乎已經成為了各國的共識。

而在iter這種國際公共項目上,各國互相推諉的態度,也就不難預料了。

這一點,從iter項目年年經費不足就可以看出來了。

顯而易見,誰都不認為這台體積臃腫、勉強拼湊起來的巨輪能開多遠。

更何況,掌舵的船長還是歐洲人。

美方在知識產權上突然發難,可以說是將矛盾擺到了台面上。

好不容易燃起的聚變之光,就如變成了風中殘燭一般,在寒夜中搖搖欲墜。

然而無論國際形式如何變化,對於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學者而言,該做的實驗還是得做的。

就在陸舟收到了從大亞灣發來的捷報的同時,遠在德國的螺旋石7-x實驗室,一場關於磁約束時間的實驗同樣在進行著。

「37分6秒,」看著電腦屏幕中的計時,克爾溫繼續說道,「這大概是這個月來的最好成績了。」

雖然距離star裝置的1小時還有著恐怖的差距,但至少他們現在已經能夠穩定將磁約束時間做到半小時以上了。

米勒克教授問道:「可以進行點火實驗了嗎?」

克雷伯教授搖了搖頭:「輻照問題還是沒法解決。」

米勒克教授:「有進展了嗎?」

「進展?」克雷伯教授臉上的表情更加的苦澀了,「唯一的進展大概就是,我們隱約感覺合金這條路線可能走不通。金屬材料在中子輻照環境下的腫脹效應是在是太明顯了,無論我們怎么嘗試都很難改變這種現狀……除非我們能約束中子?但這聽起來太魔幻了。」

現在最新的技術是使用一種鉬、鋯合金,這種合金在對抗中子輻照的腫脹效應時相當有效,但摻雜了鉬元素的合金在焊接上的難度遠高於奧氏體鋼。

並且不只是如此,無論摻雜的鉬元素多微量,其嬗變產物的放射性,永遠是一個不安定的因素。

米勒克思索了片刻,突發奇想道:「合金不行的話,非金屬材料呢?」

克爾溫無奈地聳了聳肩:「非金屬材料有很多,但問題是你有一個好的建議嗎?」

這個觀點在可控聚變研究領域也不是第一次被提出了,甚至是上個世紀就有人這么提過。但問題是,這一領域的研究一直都沒有很大的進展。

想到這里,克爾溫不禁陷入了沉思。

如果是陸舟的話,他會做何種選擇?

然而,思考著這個問題的克爾溫,卻是一點頭緒都沒有。

想到這里,他嘆了口氣。

如果能和star研究所在仿星器研究上展開合作就好了……

如果隊友是陸教授的話,他有信心將可控聚變商業化的時間至少縮短二十年以上。

而這項技術一旦完成,整個人類文明都將從中受益。

但以現在的情況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