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我再琢磨琢磨(1 / 2)

</br>上京,某間會議室里。

坐在這間會議室里的人很多,有從科技部來的官員,也有肩上貼著肩章的軍官,還有工程院的院士、以及航天領域的專家。

一寸厚的會議材料人手一份,放在身前的會議桌上。

放在會議材料最上面的,是一篇標題醒目的論文。

《關於可控聚變小型化技術在航天領域的應用前景以及技術可行性論證》

對於小型化可控聚變堆在航天領域的應用,以及與之關聯的霍爾推進器,論文中都做了一定專業性的描述,並用嚴謹的計算論證了其技術實現的可能性。

然而,對於尚未實現的技術可行性進行論證,本身便是帶有一定主觀色彩的。

更不要說是這種前的概念了……

「簡直瞎胡鬧!」

啪的放下了手中的論文,吳院士直搖頭,毫不客氣批評道,「單看比沖,電推確實比化學推進器強的多,但推力卻是解決不了的硬傷!」

「別的不談,就那我們航天四院去年完成試運行的vx-2ooss離子動機來說,功率上能做到2ookw,總推力也不過5n作用!我就算他能翻個一百倍,一千倍,能用這點推力把航天器推到近地軌道上去?送個雞蛋上去都夠嗆!」

「我看寫這篇論文的人,簡直是腦子沒睡醒!」

「這要是都能把衛星從地表送上天,特么氣功都能射衛星了!」

吳老先生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會議室里的氣氛都有些尷尬。

雖然知道這老科學家的脾氣就是這樣。

但氣功這東西……

能別提了嗎?

科技部一把手臉上的表情有些掛不住,不過坐在他旁邊的老人倒是沒有在意,只是若有所思道:「解決不了嗎?」

吳院士搖頭道:「基本解決不了!」

至於什么可控聚變小型化,他懂的不多,不想評論。

未來的技術怎樣誰也說不好。

最早的核裂變電池得有小房子那么大,剛造出來的時候沒人看好它能用在航天器上。

然而不過短短幾年的時間,到了差不多7o年代的時候,小型化的問題便得到了妥善的解決。而到現在,最小甚至能做到五毛硬幣那么大(直徑1.95厘米,厚1.55毫米,體積能量密度約為普通化學電池的1oo萬倍)。

不過海洲那邊示范堆成功才三個月出頭,現在就開始謀劃著把反應堆裝到航天器上,多半也是吹牛不著邊際的那種。

聽這位老下屬將這篇論文貶的一文不值,任長明表情也是有些尷尬,於是打了個圓場道。

「這篇論文上提出的想法確實有些樂觀了點,我承認想做到這論文上說的那種程度確實有困難,但我覺得這困難也不是完全不能解決吧?」

「你離開科研工作的第一線太久了,我不和你理論這個,」吳院士擺了下手,食指點了點這篇論文,「這論文是誰寫的?你找他過來,我和他當面理論!」

聽到這話,任長明也沒轍了。

和科技部的一把手,還有坐在旁邊的老人分別交換了一下視線,得到授意的徐遠明輕咳了一聲,出聲說道。

「……是6總設計師寫的。」

會議室里安靜了一會兒。

寂靜的可怕。

吳老先生表情有些微妙的尷尬,伸手重新拿起了論文。

「……我再琢磨琢磨。」

過了一會兒,他做了個恍然的表情,拿先前一直未作評論的可控聚變小型化當了台階,埋著頭念念叨叨地說道。

「咳咳,我剛才好像漏看了幾個地方。電推進這東西,推力能不能做大還是得看功率。用傳統核電池確實辦不到,功率和電量都是個硬傷,但聚變電池實在不好說,不好說啊……」

徐遠明:「……」

會議室內眾人:「……」

任何項目都是得經過專家組評審的,就算是諾貝爾獎、凌雲勛章的獲得者也不例外。

然而,對於這種學術界大牛而言,想要找到給他們做項目評審的人並不容易。

國內學術界的階級性界限是很明顯的,公開評論人脈、地位、學術聲望比自己高的人,是一件令人忌諱的事情。

就是擔心出現這種情況,他們才特意隱去了論文作者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