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經費下來了!(1 / 2)

</br>航天飛機的發展歷史,可以說是由來已久了。

從六十年代美國完成阿波羅計劃之後,便將研發力量的重心放在了「可多次發射、維護簡單」的航天飛機上。而這場航天競賽中,蘇聯自然也是緊隨其後,先後弄出了暴風雪號、小鳥號等三架航天飛機,並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這樣的背景下,華國自然不甘落後,相應的計劃也緊跟著出台。

比如當初的代號863204的項目,也就是所謂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在項目招標的初期,國內的航天專家就為「航天飛機」的事情爆發過一場曠日許久的爭論。甚至於支持航天飛機的聲音曾經一度占據了上風。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塵埃落定的時候,這份報告被送到了當時已經退居二線的錢老先生那里。

錢老先生看過了報告之後,只在上面批注了九個字,而也正是這短短的九個字,徹底改變了幾乎已經板上釘釘的航天飛機技術路線,也改變了華國航天事業的未來面貌。

「應將飛船案也報中央。」

現在回過頭去看,在當時做出這樣的取舍,無疑是正確的。

航天飛機並非像表面上看起來的那般光鮮,就算是兩個「舉國之力」較勁的超級大國,也難以支撐人類對自由往返空天的夢想。

以美國為例,哥倫比亞號的設計壽命20年100次發射,但美國全部5架投入使用的航天飛機發射次數加起來才勉強超過了一百次,並且每次發射與維護的成本也遠高於設計之初的預估值。

而蘇聯就更慘了,三架航天飛機分別發射過一次,九十年代之後更是飛都飛不起來,其中一台測試機還被德國買去放在了博物館。

與其這么折騰,還不如干脆用火箭,好好研究研究怎么把二級火箭收回來,成本未必就比成熟的航天飛機技術昂貴多少。

然而,時代總是在變化的。

如果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任何問題都是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的。

航天飛機裝配中心。

站在工業機器人的旁邊,帶著手套的陸舟從塑膠筐子里撿起了一只礦泉水瓶大小的金屬圓筒,拿在手中掂量了下,然後湊近了那金屬圓筒的端口,沿著那光潔的金屬表面仔細地端詳了起來。

「怎么感覺大了整整兩圈」

旁邊數控機床終端屏幕上,彈出來一串氣泡。

小艾:對不起主人這已經是小艾能做到的最小尺寸了……qaq

陸舟:「別這樣,我又沒有怪你……你已經做的很不錯了。」

小艾:真的嗎

「……嗯」

小艾:開心φw

陸舟:「……」

此刻握在他手上的,便是殘骸三號上霍爾推進器的放大版,也是這台數控機床所能加工到的極限。

陸舟不是沒有試著讓小艾在不犧牲性能的條件下,將這玩意兒做的更小一些,然而從現在的體積開始,截面最大直徑每縮小1mm,不但整體加工難度都會呈幾何式的增長,推進推進單元的穩定性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不過,即便難以將殘骸三號上的技術完全還原出來,這個仿制品也是相當牛掰的。

米的引擎口大概能集成200支霍爾推進單元,通過對電離室內的等離子態氙氣進行增壓整流,能夠向後噴射出加速到千分之一光速的等離子體羽流,從而產生最大200kn的推力。

單台引擎的推力200kn,5台引擎加起來就是1000kn。

即便是以50噸滿荷載進行來算,在重力環境之下也能夠獲得將近1g的加速度。雖然在加速度上迅速於化學火箭,但在比沖上的優勢卻使得它無需攜帶很重的工質,便可以將自己送上近地軌道。

現在唯一的麻煩就是,一台100mw的聚變電池大概只夠滿足1台x型霍爾推進器的需求。

如果想要滿足這種霍爾推進器的能耗,他必須進一步升級聚變電池的功率才行。

「看來必須得將聚變電池的功率提升到500mw以上才行……最好是1000mw,」凝視著手中的霍爾推進單元,陸舟思忖著說著,「還有電源管理系統也得改進……說起來有沒有辦法能將五台引擎的電離室集成在一起或者干脆弄個更大號、集成更多推進單元的霍爾推進器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