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眾志】(1 / 2)

王梓鈞 1536 字 2023-06-01

在明末,上猶縣和寧都縣,是土客矛盾最嚴重的地區,主要是因為雙方勢均力敵。

陳茂生親自坐鎮上猶縣,又派劉寰去坐鎮寧都縣。

上猶江並不長,上猶縣位於其中游。又加之半年干旱,水位枯淺,因此連日bào雨之後,雖然也淹沒許多江邊農田,但總體而言沒有釀成太大洪災。

陳茂生一邊讓贛州知府發布救災動員令,一邊帶人在上猶縣救災,他認為這是個緩解土客矛盾的良機。

「掌司,垮山了,小半個石溪村都被埋了!」

「快隨我去!」

垮山,就是山體滑坡。

陳茂生帶人連夜出發,至第二天上午抵達。這里在jī籠村更上游,居住的全是客家人,由於大量砍伐樹木,開墾山坡做耕地,植被破壞程度非常嚴重。

前日里來一場山洪,隨即就是山體滑坡,一整片山壁垮下來,直接把半個村給埋了。

這種情況,在明末清初很常見。直到乾隆年間,當地百姓才徹底改變觀念,將種糧食的山地大量改種經濟類樹木。在此之前,不論是明代官府,還是清代官府,怎么勸說都不聽,非得災害頻發吃了虧才改正。

目光所及之處,陳茂生只見一片哀嚎,無數客家百姓,正在刨開土堆石塊,想要挖出自己的鄰居和親人。

一個本地官員說道:「掌司,這里必須疏通,否則再下bào雨,可能會形成堰塞塘。一旦堰塞塘積水潰堤,整個下游全都得遭水淹!」

陳茂生立即回去,把前段時間爭水的百姓叫來,讓他們去看上游的情況。

隨即又下令,把上游和下游,附近所有土客農民都組織起來。

qiáng行組建的農會組織,這時發揮出巨大作用。農會組織村民,幾個村長負責tiáo集物資,四千多人迅速開始干活,完全拋下以前的矛盾和仇怨。

把道理講明白之後,誰也不敢懈怠,因為關乎所有人的身家性命。

當然,如果沒有官方牽頭,估計隔壁村落只會袖手旁觀。必須有人站出來,而且被雙方勢力信服,才能將他們糅合在一起。

天空又下起小雨,而且雨勢逐漸變大。

「掌司,傘來了。」一個吏員給陳茂生撐傘。

陳茂生把傘扔掉:「此間百姓皆冒雨勞作,我獨撐傘像什么話?你快去催吃的,別讓人干活半天,到頭來連口熱食都沒有!」

隨即,陳茂生又指揮道:「先挖那邊,莫要山洪積起來!」

農會旗幟靜靜chā在土堆上,沒有迎風飄揚,只是被雨水不斷拍打,四周是冒雨挖土鑿石的百姓。

「轟!」

突然,又是一片山體垮塌。

附近干活的村民紛紛逃開,但依舊有幾人被活埋。

「挖人,快挖人!」

陳茂生大喊。

數十百姓沖過去,沒有土客之分,迅速挖土搬石。連續刨出三人,全都已經咽氣。

「還有氣,這個還有氣!」

第四人非常幸運,旁邊滾停一塊大石,留出了足夠的縫隙空間。甚至渾身上下僅受輕傷,因缺氧而短暫昏迷而已。

能救出一個便足夠了,眾人紛紛歡呼。

上下游村落的村長,帶領婦女孩童,把剛做好的飯菜送來。

「後生,先吃飯。」一個中年婦女,將陶土碗遞給年輕人。

「多謝嬸子。」

年輕人接過飯碗,脫口而出之後,才反應過來婦人說的是客家話。

雙方都有些尷尬,互相笑笑,各自走開。

之前來得急,大家都沒戴雨具。有兩位村長想起來了,於是還送來大量蓑衣、斗笠,此時也顧不得男女之別。讓那些送飯的婦人,趁著大家在吃飯,幫忙去給干活的青壯批戴上。

見到那些婦人,各自找尋相熟的,提著蓑衣斗笠滿地亂走。陳茂生頓時大喝:「都什么時候了,還分親疏遠近,哪個不是在為大家拼命?」

用江西話說完,陳茂生又用客家話大喊。

他的客家話著實蹩腳,許多音tiáo都是錯的,但眾人還是能勉qiáng聽懂。

婦人們終於放下成見,紛紛給身邊之人披上蓑衣、戴上斗笠,也不管對方跟自己是否有世仇。

陳茂生也戴上了斗笠,蹲在河邊上吃飯。

突然,一個縣衙皂吏冒雨飛奔而來,興奮大喊:「陳掌司,陳掌司,夫人生了,是一位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