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大同鎮大捷】(1 / 2)

王梓鈞 2123 字 2023-06-01

山谷之中。

哨騎散出數里遠,搜山隊也被派往沿途山嶺探尋敵蹤。

忽見數千敵軍步卒,放下兵器坐於前方,有敵將捆負荊條跪在道中。

一個哨騎試探著奔去,問道:「前方何人?」

那將領跪立而起,朗聲回答:「罪將賀九儀,率領部眾跪迎吳王殿下!」

「你跟我走,其他人原地不准動!」哨騎說道。

這兩天,敵方的運糧民夫,已經逃得七七八八。糧草由於無法全部帶走,也被張獻忠的部將燒了一些。

不管張獻忠有沒有帶著騎兵離開,這仗都已經沒法打了。

說是有幾萬步卒jīng銳,真正能打的也就一兩萬,主要是張獻忠各部擴軍太厲害。而且近一年編練的新軍,大部分都沒分到田產,他們更類似於屯田兵,不打仗的時候還得種地交租。

如此軍隊,打順風仗還好,打逆風仗隨時可能潰逃。

連續半個多月的攻城,損兵折將,士氣狂跌。

趙瀚帶兵一路追擊,不僅民夫大量逃亡,張獻忠的步卒也陸續逃散。

此時此刻,終於出現成規模投降的隊伍。

賀九儀被押到趙瀚面前,噗通跪地道:「罪將賀九儀,拜見吳王殿下!」

趙瀚問道:「你是哪里人?」

「罪將祖籍鄖陽。」賀九儀回答。

「不是張獻忠的老營出身?」趙瀚又問。

賀九儀回答說:「啟稟吳王,罪將本是鄖陽良民,讀過幾天書,也識得幾個字。因不堪官府盤剝,又兼張獻忠帶兵殺來,罪將便主動投軍做了流寇。張獻忠盤踞湖北之後,為了拉攏本地人,也是為制衡老營將官,便不斷提拔罪將的職位。」

「原來如此。」趙瀚非常理解張獻忠的做法,因為趙瀚自己,也在提拔非江西籍的軍官。

賀九儀說道:「罪將麾下的六千步卒,多為屯田軍士,只有千余戰兵,並未做下太多惡事,懇請吳王寬宏大量。罪將不求別的,只求解甲歸田做一農夫。」

「張獻忠留下的步兵主帥是誰?」趙瀚問道。

賀九儀說道:「主帥名叫王復臣,是個陝西人,已經跟隨張獻忠征戰十年。吳王容稟,據罪將猜測,從前方谷地出山的皆為疑兵。真正的步卒jīng銳,已被王復臣帶著翻越北邊山嶺,此時多半在劉河鎮方向搶渡蘄水河。」

「就怕他們不去那邊。」趙瀚笑道。

太湖縣有三千農兵,從花亭湖進入山中,沿山間谷道出發,已經卡死了蘄水河形成的狹窄河谷。

最好張獻忠的騎兵,也能去那邊接應jīng銳步兵。三面環山,北邊通道被卡死,只剩下西邊的缺口,盧象升的騎兵已經趕過去,趙瀚的大軍一到就能合圍。

趙瀚吩咐說:「給你個將功折罪的機會。」

賀九儀大喜:「請吳王示下,罪將定然萬死不辭!」

趙瀚說道:「你依舊帶著你的兵,武器也不收繳你們的。打出大同軍旗號,不准劫掠,沿途收攏潰兵,勸降還沒潰逃的敵軍!」

「是!」

賀九儀連連磕頭。

趙瀚不怕賀九儀臨陣反水,此人收編的士兵越多,就越無法有效指揮。

真要兵力變成兩三萬,賀九儀指揮行軍都困難,帶著一堆降卒倒戈純屬天方夜譚。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不是誰都能做韓信。

當即,趙瀚帶著大軍加速出山,賀九儀跑前面去招降雜兵。

等離開山嶺地帶之後,賀九儀麾下已有三萬兵,其中還夾雜著大量民夫。別談指揮作戰,行軍都亂七八糟,分成十多股小團體,跟著賀九儀一起走而已,只盼著大同軍的後勤送糧食來吃飯。

來到平地,賀九儀分出自己的部將,臨時擔任降兵隊伍的軍官,好歹能夠勉qiáng指揮一萬多人。

「報!」

「殿下,張獻忠的騎兵,試圖偷襲我軍圍困蘄水城的部隊。被我軍哨船發現之後,偷襲無果,qiáng攻無力,現已消失無蹤。蘄水縣的守軍投降,我軍已占領蘄水縣城。」

這是個好消息,拿下蘄水縣城,趙瀚能用於圍剿的兵力,瞬間就增漲到七萬多人。

張獻忠還真會跑,先去奔襲圍困蘄州的大同軍,接著又去奔襲圍困蘄水的大同軍。

怎奈大同農兵著實厲害,以優秀的兵員素質,讓張獻忠的兩次奔襲都無功而返。若是換成官兵被這樣搞,一奔一個准兒,沖過去就是潰逃,張獻忠早就能翻盤了。

張獻忠的機動作戰能力,讓趙瀚極為頭疼。

大同軍的超qiáng士氣和紀律性,同樣讓張獻忠抓瞎。

彼此內心,都萌生出無力感。

對此,趙瀚只有一個qiáng烈意識:多多買馬,趕緊擴建騎兵部隊,否則今後還要被敵人牽著鼻子走!

……

浠水河岸。

張獻忠臉sèyīn沉,他感覺這次回不去了。

近百里長的浠水河,每隔兩里,就有幾條小漁船在游弋。每隔五里,就有幾條小型戰船。

張獻忠的騎兵剛剛出現,河中小漁船就開始吹號,一條接一條吹響號令,附近的小型戰船立即開動。

他成功偷渡蘄水,卻很難偷渡浠水。

而在更西邊,尚有一條巴水。

三條河全部發源於大別山,由北向南流入長江。張獻忠若想帶兵返回腹地,就必須橫渡這三條河流,否則只能一頭扎進大別山里。

張獻忠還就真鑽大別山了!

不鑽山還能咋辦?

不但自己鑽進大別山,還派人回去傳令,讓王復臣帶著真正的jīng銳也進大別山。

張獻忠的南路大軍,出征時有十萬士卒、二十萬民夫、糧食輜重無數。而今能夠逃進大別山的,只剩騎兵七千、馬隊五千、步卒一萬二千,其余人口和糧食全部喪失。

騎兵和馬隊還好說,步卒一直在沿途逃散,能剩一萬二千人進山,已算王復臣統兵能力極qiáng。

……

蘄水與其支流交匯處,從太湖縣過來的三千農兵,已經用土木、石塊搭建好簡易營寨。

王復臣帶著一萬二千步卒至此,早就已經軍糧殆盡,只能沿途搶劫山里的窮苦百姓。這是孫可望治下的百姓,也沒剩啥口糧了,能有幾斤雜糧夠上萬人搶的?

眼見前方有大同軍的營寨,王復臣心驚膽戰,立即帶兵順著支流河谷向西北跑。

那個方向有一小鎮,名曰大同鎮。

幾百年之後,還會有個大同水庫,不過目前只是山中小湖泊。

李正率領部隊從南邊追來,一人雙騾,壕氣十足。

沿途見到一些山中民居,不但糧食被搶,而且往往全家慘死,敵人為了隱藏行蹤選擇屠村滅口。

這是張獻忠的地盤,他們屠的是自家村落!

一路見到百姓慘狀,僅被屠的村落就有三個,大同軍將士早已憋了滿肚子怒火。

僥幸逃生的百姓,看到大同士卒救治村民,立即從藏身地點跑出來,主動給大同軍充當山中向導。

「敵軍向西北逃竄了!」簡易營寨中的友軍提醒。

山中向導連忙說道:「將軍,咱們要快點追。過了大同鎮,前方有四條通道,到時候可就不好追了!」

「大同鎮?」李正喜歡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