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國號、年號、內外制度】(1 / 2)

王梓鈞 1597 字 2023-06-01

南京。

趙瀚面前擺著一摞手抄《大同字典》的書稿。

錢謙益拱手說:「《大同字典》總共收字近萬,比《說文解字》還多出二百余。」

「昨晚我已翻看過了,各字的條目略顯繁瑣,可再行刪改一二,」趙瀚沒有再糾結《大同字典》,轉而說,「今日把諸位學士請來,還有許多官員,是想把國號給定下。」

「殿下既稱吳王,國號可為『大吳』。」錢謙益道。

一直在搞情報工作的徐穎,由於北方混亂不堪,山東還大疫不止,情報工作很難再繼續深入。

他暫時在南京做各地情報匯總,此刻說道:「無論南北,大同一詞已深入人心,國號何不就定為『大同』?」

李邦華說:「殿下乃燕趙人士,國號亦可為『大燕』。」

屋里舉了好幾十人,爭來爭去,整出好些國號,具體選哪個必須趙瀚定奪。

趙瀚也糾結得很,問道:「國號『中華』如何?」

張溥抱拳道:「中華者,中國也。古往今來,王朝正朔,哪個不是中華,哪個不是中國?中華,中國,華夏,九州,天下,諸詞同義,不可為國號。不論新朝國號為何,皆可稱華夏中國,皆可稱九州中華,何必多此一舉定國號為『中華』?」

「此言有理。」黃宗羲支持張溥的說法。

朱元璋的《奉天討元北伐檄文》,里面大量出現中國、中華,甚至有「驅除胡虜,恢復中華」之語。

除非放眼全球,否則「中華」確實不適合做國號。

趙瀚想了想,突然笑道:「不記名投票表決吧。」

在大明朝廷做過官的人,對這玩意兒並不陌生,廷推就經常不記名投票選舉。

特別是選閣臣、尚書、總督的時候,廷推屬於常規流程。如果無法當場得出結果,大臣們就會推舉出主選和陪選,一般有兩到三個候選人名單。

接著便是舉行擴大會議,讓眾臣不記名投票,還要寫出自己的推選理由。

但決策權在皇帝,投票結果只是參考意見。

而且,皇帝害怕群臣結黨,往往選用得票更少的那位。有時候,候選人名單不能讓皇帝滿意,還會重新讓大臣們廷推候選人。

當皇權與相權反復拉鋸時,候選人就得廷推好幾次。

如果皇帝繞過大臣,直接任命某人,或者直接給出候選人。這是破壞規矩的行為,證明皇帝和大臣的關系非常惡劣。

就拿崇禎來舉例,只剛開始那兩三年守規矩,剩下的時候一直在破壞規則。

趙瀚讓人分發公文紙,大概一刻鍾過去,投票全部上交。

「唱票吧。」趙瀚說。

張岱負責驗票,鄭森負責計票,陳子升負責唱票:「大同28票,大吳21票,大燕15票,大贛11票,大和8票……」

沒一個票數過半的。

趙瀚仔細觀察字跡,頓時就笑起來。

由於都用台閣體寫字,讀書人的筆跡無法辨認,這還真屬於不記名投票啊。

「罷了,便以『大同』為國號。」趙瀚能夠猜得出來,徐穎、陳茂生、蕭煥、左孝良這些人,應該都是給「大同」投票的。

至於「大吳」的投票者,多半以江南士子為主。

也多虧忽必烈開了頭,國號都帶個「大」字,大元、大明、大清、大順,趙瀚國號「大同」居然顯得很合群。

趙瀚拍板決策之後,錢謙益立即奉承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此謂大元;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此謂大明;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大同即大和,國號『大同』,暗合乾道變化,當終大明以為國祚。殿下英明!」

趙瀚權當沒聽見這通馬pì,繼續說:「再定年號吧。」

「國號既為大同,年號當為小康!」張溥立即說。

柳如是微笑附和:「善哉。」

李邦華、龐春來也跟著說:「年號當為小康。」

徐穎、陳茂生、蕭煥、左孝良等人,也一起說道:「小康是極好的!」

定國號時,眾說紛紜。

定年號時,大家的意見卻出奇一致。

「大同」和「小康」,同出《禮記·禮運篇》。

大同屬於儒家的終極追求,小康屬於儒家的次級追求。qiáng行理解的話,前者是高級階段,後者是初級階段。

而且,以「小康」為年號,是在把趙瀚無限抬高,跟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旦並列——這六位的統治,才能被稱為小康。

國號大同,是終極追求。

年號小康,是趙瀚的統治,已經達到小康水平。

寓意很好,可惜趙瀚聽來,卻總感覺有那么一絲別扭。

自明代以後,大家都喜歡用年號來代表皇帝。洪武大帝,永樂大帝,聽起來多牛bī啊。

可到了趙瀚這里,難道叫做小康大帝?

小康皇帝趙瀚,帶著全國百姓一起致富奔小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