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天子親耕】(1 / 2)

王梓鈞 1549 字 2023-06-01

舊歷,二月,三品以上大員開始齋戒(不吃姜蒜等刺激性食物)。

齋戒第二日,趙瀚在應民殿閱讀祭文,親自去檢查稻種和農具。

太常寺卿和金陵府尹,一起將種子、農具送去先農壇。

齋戒第三日,趙瀚乘坐御輦出發。

「咚!咚!咚!」

午門鳴鍾,御駕駛出。

在反復衡量之後,趙瀚恢復了大部分祭禮,同時恢復了主持祭祀的太常寺。

但是,祭禮改革,更加簡化。

恢復各種祭禮,並非搞封建迷信,也不是彰顯皇帝威嚴。而是趙瀚明白一個道理,古代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歸結起來就四個字:敬天法祖!

這四個字不能丟掉,否則社會思想會陷入混亂。

元宵之前,他已經去祭祀過天地,今天要舉行的是耤田禮。也就是皇帝勸耕,親自種田,以表達朝廷對農耕的重視。

當御駕駛出紫禁城,三品以上官員,已經在紫禁城外排隊等候多時。

這也是簡化過的,明代的耤田禮,四品以上文官、三品以上武官都得去。而今,不分文武,都必須三品以上(太常寺例外),趙瀚不願那么多官員跟著。

把參與祭祀的標准提升一品,立即就少了一大半官員。

當君臣祭祀隊伍過去,許多南京百姓圍過來,明顯是要跟在後面看熱鬧。

亨利和查理兩個法國人,也對此頗為好奇,不曉得皇帝要出城干嘛。

難道是去打獵?

或者是組織騎士比武?

隊伍一路來到南京城外東南方,那里是南京天地壇所在。

大明開國之初,朱元璋遵循古禮,在紫金山的南方和北方,於夏至和冬至分開祭祀天地。

禮儀極為繁瑣,而且走得還遠。

於是朱元璋說:「天地如同父母,祭祀父母,怎能分開呢?」

便把祭祀天地,從分祀改為合祀,而且祭祀地點也變了。其實朱元璋的用意,是減少祭祀次數,減少行走路程,如此就可避免勞民傷財。

朱棣遷都北京,禮儀都依南京的舊例。

直到嘉靖皇帝搞大禮議,弄出一系列禮儀改革。其中之一,就是把天地壇,改為天壇和地壇,遵循古禮分開祭祀。

現在,趙瀚又改了。

他的想法跟朱元璋一樣,怎么省事兒就怎么來。

天地壇有大祀殿,天地yīn陽,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各路自然神全部供奉在此。

先農壇就在大祀殿附近,供奉華夏始祖之一:神農!

太常寺的祭祀官,充當司儀安排流程。

禮部尚書陳茂生,站在前方念誦祭文,接著趙瀚帶領官員跪拜神農。

按照古禮,祭祀神農當用太牢,也就是豬牛羊齊備。

趙瀚覺得太浪費,殺一頭豬即可。

禮拜完畢,趙瀚將龍袍下擺按在腰帶上,脫去靴子,挽起褲腿。

太常寺卿三揮紅旗,禮部尚書湊請皇帝出壇,戶部尚書獻耒,金陵府尹獻鞭。耒,就是最原始的犁,神農的畫像就常拎著。

趙瀚走出先農壇,右手執耒,左手執鞭。

又有本地的老農二人,牽著耕牛跟隨,鴻臚寺官員宣布皇帝親耕。

今天,後妃都沒來。

男耕女織,耕田是男人的事兒,雖然民間肯定有婦女耕田。

天子之田,一畝三分。

一畝三分地兒,就是從這里衍生來的。

跟別的皇帝不同,趙瀚的天子田,沒有框在祭壇之內,而是緊挨著百姓的水田。

遠處的田埂上,站著許多百姓。

甚至還有士紳,拿著民用望遠鏡,站得老遠樂呵呵偷窺。趙瀚來到南京之後,這還是第一次親耕,南京城內外的百姓,已經兩百多年沒見過天子耕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