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1【皇命之威】(1 / 2)

王梓鈞 1941 字 2023-06-01

杭州,嘉興府,嘉善縣。

知縣陳堯誨召集官員開會,與會之人,有縣丞、典史、各科科長(縣局級)、司法系統官員。

陳堯誨拿著朝廷下發的公文說:「陛下頒布禁止纏足令,我已讓人抄了幾十份,你們都拿去看看吧。」

公文發下去,商科科長曾會問道:「禁止纏足令里寫得明白,只禁傷筋動骨的纏足。可怎么分辨有無損傷呢?難道讓女子把鞋脫來看?」

縣丞祝弘綱笑道:「公文第三頁第四行,還禁弓鞋!朝廷都已經寫清楚了。」

「原來如此,祝丞真是心細如發。」眾官員頓時拍馬pì。

趙瀚讓李香君擬旳那份聖旨,只是草稿而已,還要交給內閣和制敕房潤sè。內閣會進行細節補充,甚至召集官員商議,完善之後再交給趙瀚過目。

禁止纏足令在實施的時候,有兩個關鍵詞:一是孝道,二是弓鞋。

「孝道」是禁止纏足傷身的理論道德依據,而「弓鞋」則是禁止纏足的具體落實核心。

不僅女子纏足,男子也會纏足,只不過纏的是裹腳布。不管男女,纏足的一個重要原因,都是為了更好看,因為古代鞋面松軟,穿出去很容易顯得腳面粗大扁平。

朝廷只能禁止損傷身體的纏足方式,不可能把正常的纏足的一並給禁了。

那該怎么分辨?

看穿的是什么鞋就行,纏足女子多半穿弓鞋。而損傷身體的纏足方式,則會穿那種又尖又小的弓鞋,一眼便能認出來。

知縣陳堯誨說:「畸形纏足者,多為縣中士紳富商,不能直接讓他們的女兒嫁不出去,否則肯定會鬧起來。公文里說了,只要把腳放開,讓損傷的腳趾慢慢恢復,也是一種補償孝道的方式。小腳恢復之後,不孝女就是有孝女。所以,關鍵是放腳!」

這時還不是清末那種情況,農村都遍地小腳。禁止纏足令所針對的,全是士紳富商的女兒,若不給個「有傷孝道」的理由,再加上嚴厲的懲罰,這些士紳富商有的是辦法糊弄。

但是,具體施行又要講究方法,把禁止纏足變成禁止弓鞋就更順滑了。

纏足是男性為了面子,不讓女子穿弓鞋,那還纏足來干啥?頂多養在家里自己看,你以為男人喜歡看紅腫流膿的小腳?

陳堯誨說道:「女子纏足,最小的四五歲就開始,這些女童還未去學校讀書。我和老祝,還有各科科長,親自去士紳家里拜訪。其余由楊典史安排,到全縣的學校去走訪,女子必須全部脫鞋檢查。記住,把縣里的大夫都召集起來,放腳之後還得給她們治療。」

「遵命!」官員們齊刷刷站起。

不得不說,雖然各地貪wū案不斷,但只要有皇帝下發旨令,地方官都是迅速去完成的,官府行政效率出奇的高。

這源自開國皇帝的權威!

翌日,知縣陳堯誨就帶著醫生,還有兩個縣衙小吏,前去拜訪本縣首富孫冬卿。

而毫無疑問的,作為全縣首富,孫冬卿已經曉得知縣的來意,昨晚就有官員派人連夜來報信。

當然,該裝還是要裝,孫冬卿作揖道:「縣尊光臨寒舍,草民惶恐不已!」

「孫先生謙虛了。」陳堯誨跟著一起做戲。

一邊扯淡,一邊把知縣引入內堂。

坐定之後,陳堯誨直接說:「陛下有旨,禁止纏足傷身,孫先生把家里的女眷都叫來吧。不拘年齡,女的都來。」

不多時,孫家的女性全部到場,連孫冬卿的老母親都被攙來。

陳堯誨掃了一眼,竟無人穿弓鞋。他確信已走漏消息,心頭微怒,臉上笑道:「全部拖鞋!」

孫冬卿頓時sè變,忙說:「女子之足,怎能隨意讓外人看到?」

孫家老太太,更是用拐棍捶地,怒斥道:「陳知縣,你也是一方父母官,今天是來折辱老身的嗎?」

陳堯誨冷笑道:「若是不脫鞋,那本官就告辭了,抗旨不遵的罪名,你們自己看著辦。」

孫家上下,集體沉默。

皇命無情啊,孫家是嘉善望族,不但被沒收大量田產,而且還被qiáng行分家,移民三分之二的族人去北方。

反抗?

有人在分田時反抗過,而且還是嘉善首富。至於反抗的結果嘛,嘉善首富換了個姓氏,變成了配合分田的孫家。

孫家老太太立即換上笑臉,對自己的兒媳、孫媳、孫女們說:「既是皇命,自當遵從,你們都把鞋脫了。老身也脫,皇命不得違抗。」

老太太率先把鞋脫掉,也是纏過足的,但沒有變得畸形。

她的其中一個兒媳,卻在那兒瑟瑟發抖。

陳堯誨走過去一看,只見除了大腳趾外,其他四個腳趾全認不出了,讓人看了著實一陣犯惡心。這種小腳,走起路來有種病態的柔弱之美,但脫掉鞋之後就全無美感可言。

「她丈夫是做什么的?」陳堯誨問道。

孫冬卿說:「這是草民二弟的內人,草民的二弟在做生意。」

陳堯誨對隨行吏員說:「回去查查,其夫名下,是否有特許經營牌照。若有,立即收回!」

孫冬卿心里一驚,這是動真格的啊,幸好特許牌照在他名下。

又檢查小一輩的女童,結果十歲以下的,全都裹著那種畸形小腳。

看來嘉善縣的纏足風氣,纏到傷身的一二十年前也有,但數量非常稀少。最近幾年卻變本加厲,首富家的小輩女童都是這種纏法。

醫生仔細查看之後,嘆息道:「年齡最大的這位小姐,腳骨已經完全變形了。從此之後放腳,或許能更好走路,但恢復原樣是不可能的。其余幾位小姐,還有恢復的可能,今後切不可再纏足。」

陳堯誨把那女孩叫過來,問道:「你幾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