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4【自學成才的讀書人】(1 / 2)

王梓鈞 1534 字 2023-06-01

明末的海內三大鴻儒,分別是黃宗羲、孫奇逢、李顒。

李顒屬於比較特殊那個,因為他沒有老師。

其父戰死之後,寡母撫養他艱難度日,每次送去私塾求學,都因沒錢而遭拒絕。九歲那年,李顒終於進了私塾,只讀20天就被趕回家。

李顒幫著母親砍柴賣錢,又幫著母親紡紗織布,空閑之余,母親教他背書識字。

營養不良,面sè如菜,人稱「李菜」。

縣中有富戶,藏書甚多,聽聞李顒的事跡,就允許他隨便翻閱書籍。年紀輕輕,自學成才,寫出《二十一史糾謬》。後來又把這本書燒了,因為這不是儒家正脈,繼而潛心研究宋明理學,最終成為「關學」大宗師。

這個時空的李顒,際遇稍微好些。

大同軍收復陝西的時候,李顒已經過了免費讀書的年齡。但當地的小學校長,還是允許他旁聽,只是不能參加期末考試。

在沒有任何學歷的情況下,李顒旁聽完小學課程,又借書自學完中學課程。因為官府給母子倆分了田,他還得一邊耕田一邊自學。如此艱難,他卻已把《春秋》、《史記》和《資治通鑒》讀完,還被富戶請去做家教,給富家子補習數學和物理。

並且,李顒還在自學宋明理學,承襲的是明末改良過的關學一脈。

金陵大學的校長王之良,回鄉探親時,聽聞李顒的勤學事跡,便將其招來親自考教學問。

李顒對答如流,王之良愛才心起,便讓他去金陵大學旁聽。一切費用,王之良來出,只是沒有中學畢業證,所以無法參加正規考試。

李顒因為寡母在家,不願前往南京。他的母親在房梁上拴繩套,以自殺相bī,李顒終於還是去了金陵大學。

如今,大學課程早已讀完,先是找了份小報編輯的差事,後來應聘做了「黃金屋」的圖書管理員。

黃金屋,是皇室出資修建的公共圖書館。

李顒在管理圖書的時候,無論什么書,他都能隨手指出位置。借閱書籍的客人,無論提出什么疑問,他都能迅速進行解答,漸漸積攢了不小的名氣。

要給太子尋找老師,不能全是名宿大儒,還必須挑幾個年輕人。

王之良便舉薦了李顒,但其資歷實在太淺,當老師根本不夠資格,破格錄為東宮屬官倒是可以。

沒成想,皇帝聽了李顒的事跡,竟然招來親自考核。

李顒今年才25歲,他被引導著在紫禁城內行走,平心靜氣,目不斜視,巍峨的殿宇絲毫不能影響其心志。

在一個大殿中,李顒見到了皇帝,他直接跪倒叩拜:「小民李顒,叩見吾皇!」

趙瀚放下毛筆,說道:「新朝禮制,非重大場合不用下跪。你起來吧。」

李顒跪直了拱手說:「啟稟陛下,家父早亡,家母撫養小民不易。小民多番求學,皆被塾師拒之門外。我大同軍一至,與民落戶分田,小民與家母亦分得良田。小民雖過了年齡,然大同朝廷之小學,竟也允許小民旁聽讀書。賜田,受學,凡此兩事,不啻再造之恩。這一跪,這一叩,非民跪君,實乃在下跪謝恩公!」

這番說辭讓趙瀚非常滿意,微笑道:「近前來,賜座。」

李顒挺身站起,似乎不怎么懂禮數,竟闊步走到皇帝跟前,然後端端正正坐在那里。

瘦,此人非常瘦,臉頰都凹陷下去了。

但絕對不是文弱書生,他從小就砍柴賣錢,分田之後又常年種地,衣服脫下來也是有肌肉的。

趙瀚問道:「你自修的是關學一脈?」

李顒搖頭:「回稟陛下,小民沒有師承,能弄到什么書,就只能看什么書。小民家鄉,有一藏書家,任由小民翻閱書籍。當時,小民讀的是史書和關學。後來在小學、中學、大學旁聽,又學了很多實學。數學、物理、天文、地理、律法、水利……不一而足。雖然不甚jīng通,但也博采百家。於數學一道,小民也有些心得,已被數學會錄為會員。」

趙瀚啞然失笑,明末海內三大儒、關學宗師李顒,這個時空居然還搞數學研究。

趙瀚問道:「你所學頗多,覺得哪門學問最為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