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4【已閱:狗屁不通】(1 / 2)

王梓鈞 1680 字 2023-06-01

「顧先生,《金陵工報》願給銀元五十塊,請先生為天下女子正名!若先生願署真名,潤筆費可漲到一百塊銀元。」

一家報社還沒拿到執照,主編就已經親自上門約稿。

顧炎武對此興致缺缺:「我沒心情寫字,你們另請高明吧。」

主編以為是銀子不夠,說道:「顧先生可以自己開價,無論多少銀子,在下都可回去秉明東家。」

「不寫,不寫,送客!」顧炎武叫來長隨趕人。

把這位主編趕走,顧炎武獨自回到書房,盯著自己的《郡縣論》原稿發呆。

他雖然很早就投效趙皇帝,但一直都在翰林院編書。

就在前幾天,他把自己的大作《郡縣論》,呈交到皇帝面前批閱。

趙瀚的朱批是:已閱,狗pì不通。著令吏部,給這廝尋個缺,外放去做知縣。做滿三年知縣,再來修改《郡縣論》。

這幾句批示,把顧炎武打擊得不行,自己信心滿滿的大作,居然被皇帝斥為「狗pì不通」。

唐朝的時候,柳宗元寫過一篇《封建論》,駁斥當時某些人想廢郡縣而復封建。

《封建論》的大致內容為:

人類在原始階段,跟野獸一起生存,必須借助工具來求生。這種時候,就需要找個明辨是非的人,帶領人們抵御天災和野獸。圍繞著這個領導者,就形成一個個族群,族群規模大了就產生軍隊,產生了首領、律法和政令。

在長期戰亂當中,各個族群的人民,又需要更qiáng大的首領,於是便產生了諸侯。一大批諸侯的出現,引發更大規模的戰爭,那就需要更qiáng大的領袖來擺平,因此出現方伯、連帥之類的諸侯領袖。以此類推,最後出現天子。

柳宗元又通過對上古到漢唐的論述,證明封建是政治形態的初級階段。封建不是聖人的本意,而是遵循當時的社會狀態。郡縣制的出現,是封建制崩潰的結果,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

顧炎武的《郡縣論》,明顯是在柳宗元《封建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郡縣制已經到了崩潰邊緣。需要再次進行改革!

顧炎武說,封建制的弊病大爆發,導致了郡縣制的產生。現在,郡縣制的弊病,也在明末大爆發了,可以推測郡縣制也會崩潰。但要重新變回封建制嗎?不能,封建制是落後的東西,要變也應該往前變,不應該往後變。

又論述,封建制的弊病,在於權力太過分散。而郡縣制的弊病,在於權力過於集中,皇帝高度集權脫離了群眾。因此,必須以郡縣制為根本,加入一些封建制的元素。兩相tiáo和,達到一種集權和分權的平衡狀態。

以上內容都沒啥問題,但接下來的細節展開,成功獲得趙瀚「狗pì不通」的評語。

顧炎武說,知縣應當改為縣令,從七品提升到五品。縣令必須熟悉當地風土人情,沒必要死守異地做官的規矩。讓縣令試著做三年,考評稱職再扶正。又做三年,考評合格可稱父母官。再做三年,如果合格,皇帝應當褒獎。再做三年,如果還稱職,給縣令漲工資,任命其為終身縣令。如果因老病而退休,可以舉薦下一任縣令人選。退休的縣令,在縣里做顧問,一直發工資到死。被舉薦的人,也有三年試用期。幾個縣,合並為一個郡,太守也是三年一任……

文章看到這里,趙瀚就不想再看下去了,下令把顧炎武扔出去做知縣,讓他好好感受一下具體情況。

自己堂堂的翰林院博士,被外放居然只能做知縣。顧炎武對此極為郁悶,不是郁悶官職太小,而是郁悶自己被皇帝當成草包。

因為在《郡縣論》里面,顧炎武自己就說,前明秀才大部分是草包,必須取消政策優待,考上科舉也不能直接當縣令,需要從雜官或者小吏做起。他看不上前明的秀才,皇帝明顯也看不上他……

拿著自己文章原稿,顧炎武出門拜訪朋友,很快找到正在放假的黃宗羲。

黃宗羲看完《郡縣論》,頓時哭笑不得,評價道:「寧人兄,你這是在閉門造車啊。讓熟悉本地風土人情的做知縣,親戚族人朋友皆在其治下,長此以往必然盤根錯節。更何況,還讓縣令終身任此職,就算告老退休也作縣中祭酒(顧問)。他一輩子只能做縣令,不能高升,再品行高潔之人,也會因無法升遷而弄權貪財。」

顧炎武解釋說:「第一,各地縣令,必須德行兼備;第二,朝廷須時時考核其政績。」

黃宗羲問道:「即便縣令德行兼備,他的族人朋友也個個德行兼備?他的族人朋友,打著縣令的幌子,在縣中貪贓枉法怎辦?再者說,朝廷怎么考核,御史怎么監督?不切實際!」

顧炎武設想中的政治構架,是以縣為基礎單位,分走中央的權力,如此就能改善中央集權的弊病。

想法很好,僅此而已。

顧炎武說:「既是德行兼備之人做縣令,族人朋友犯事,其必然秉公執法!」

黃宗羲嘆息道:「寧人兄,你還是先自己去做一做知縣吧。等你做了幾年知縣,就知道里頭的深淺了。」

顧炎武欲言又止,他明白黃宗羲是啥意思,跟皇帝一樣都覺得他不通實務。

再聊下去會很尷尬,顧炎武轉開話題:「太沖兄在寫什么文章?」

黃宗羲說:「《江寧商報》約了稿,讓我幫女子說說話。不必用真名,就能拿60塊銀元的潤筆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