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三面圍攻計劃】(1 / 2)

王梓鈞 1593 字 2023-06-01

歷史上的清緬戰爭,前後打了好幾年。

說起來很丟人,最初兩年的戰斗,近半時間是在中國境內打的。

而且,緬軍主力遠征暹羅,正在圍困暹羅首都,清軍面對的只是緬甸偏師。當然,清軍也全是綠營和土兵,被緬甸偏師打得滿地找牙。

最終結局,也分不出誰勝誰敗,雙方前線將領都打疲了。

清軍瞞著乾隆皇帝,緬軍瞞著緬甸國王,各派十多名將領議和,互贈禮物,正式停戰。清軍撤退時還沉炮焚舟,緬軍覺得怪可惜的,請求把舟炮送給自己,遭到清軍的嚴詞拒絕。

隨即,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清軍回去對乾隆說,咱們取得了大捷,緬甸已經徹底認輸。緬軍也回去說,已經將清軍擊退,我們終於勝利了。

乾隆和緬王,還真信了。

就算不信,也必須信。就拿清軍來說,戰爭花費900多萬兩白銀,難道還能再打一次?

大婚不久的太子爺,獲准參加最高軍事會議。

盧象升指著地圖說:「據這兩年派出的細作呈報,緬人加緊了對車里的入侵。車里土司也不斷求援,請求朝廷出兵相助,車里司十三版納,已經被緬人占去兩個。」

車里宣慰司,是明代設立的三宣六慰之一。

其轄內有十二個大土司,再加一個車里司,合起來就是「十三版納」。「版納」意為「千塊田」,「十三版納」就是「十三千塊田」,每一千塊田就是一個轄區。

是不是覺得有些耳熟?

十三版納,便是西雙版納!

車里宣慰使,也就是西雙版納的首領,在二百多年里反復橫跳。

最近幾次橫跳如下:萬歷十三年,歸附明朝。天啟四年,投降緬甸。天啟五年,背叛緬甸。天啟六年,緬軍卷土重來,土司被殺,再度降緬。民始九年,歸順中國朝廷。

由於遲遲不接受中國派遣官員,大同軍一直都沒出手幫忙,緬甸趁機再度入侵。

大同軍如果還按兵不動,整個西雙版納都要投降緬甸。

盧象升說:「如今的車里宣慰使,叫做刀糯勐,因為年yòu,由其叔父刀木禱秉政。刀木禱無力抵抗緬人,卻又日漸提高賦稅,車里各土司和百姓皆不服氣。戰後,可恩威並施、改土歸流,但不能改得太過,否則定然誘發叛亂。」

吏部尚書已經換成了歐陽蒸,也是廬陵時期的從龍功臣,他說:「天啟六年,緬軍攻占車里,擄走了大量人口。車里南部地區,人丁稀少,可趁機移民。雲南就有許多傣人,可征tiáo傣族官吏,前往車里擔任官員。車里宣慰司,可改為車里州,下設兩縣。十三版納,改為十三個鎮,原有土司皆為鎮長。」

盧象升繼續指著地圖說:「車里土司,是肯定同意大同軍過境的,甚至還會出兵相助。但旁邊的孟連長官司,一直搖擺不定,態度模棱兩可。我軍應當急行軍,一舉拿下邊境關卡,以軍威將其懾服。按照其以往習性,多半會表面臣服,至少也是兩不相幫。」

孟連長官司,就是幾百年後的普洱市孟連縣、瀾滄縣和西盟縣。

也即是說,不但西雙版納沒有納入大同新朝的版圖,普洱市的一些地方也還是土司在掌控。

這里的土司也姓刀,從嘉靖年間到現在,內部各種爭權奪利。弟殺兄,侄殺叔,爭權時往往借助外力,比如背叛大明投靠緬甸之類。

此時的孟連土司刀派欽,就臣服於緬甸,一直不肯向中國納貢稱臣。

趙瀚說道:「戰後,孟連土司不能再留,改設為孟連州。還有這刀氏,多殺幾個立威!」

盧象升繼續說道:「兵部和都督府的計劃,劉師長(劉新宇)所部,走車里和孟連兩處,一直打到孟艮府和八百司。而黃都督(黃幺)的主力,主力走大金沙江,南下攻打孟養,偏師走大盈江合攻孟密,尋機與東吁(緬甸)主力決戰。就算因為地形而僵持,只要拖出敵軍主力便可,因為我軍還有兩個師走海路!」

孟艮府和八百司,都是明代設立的。

孟艮是緬甸的景棟地區,八百司是緬甸的清邁地區。對了,曾經有個八百媳婦國,大概就在這兩個地方。

趙瀚說道:「孟養和木邦,戰後改土歸流,吏部和戶部早做准備,提前選好官吏和移民。」

這回征討緬甸,朝廷沒想著全部兼並,只打算拿下孟養(密支那)、木邦、孟連和車里。這四個地方占下來,東南亞的那些小國,就很難再向北擴張,而中國卻可隨時出兵征討,因為中國占盡了有利地形。

緬甸的剩余國土,將會被肢解掉,重新設立土司管轄。

趙匡桓坐在旁邊認真聆聽,一直沒有發言。

說是御前軍事會議,其實戰略計劃早就制定了,更多是在討論戰後的治理。

至於雲南大同軍的進攻路線,跟清緬第四次作戰差不多。只不過,出兵范圍更廣,東路軍要一直打到八百司。

八百司非常奇特,它一直很佛系,從不對外擴張。大明勢力還qiáng大的時候,八百司始終忠於大明。大明不行了,它曾一度投降緬甸,但百姓總是在反抗,一些土司也支持反抗。如今是暹羅的附屬勢力,但實質上又服從緬甸。

只要大同軍殺到邊境,八百司的土司必然望風而降,幫著大同軍一起去打緬甸人。

而暹羅也會出兵,到時候的情況,就是東南北三面合擊,緬甸估計都不知該主守哪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