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財政赤字】(1 / 2)

王梓鈞 1694 字 2023-06-01

應民殿。

內閣和部院大臣齊聚,正在召開御前會議。

已經六十八歲的宋應星,依舊jīng神矍鑠:「算上海外遞解的銀兩,去年的全國歲入,已超過4000萬兩白銀。但除去地方存留和皇室支取,全年凈虧83萬兩,這是開國以來的第一次。」

此言一出,近半大臣都感覺不可思議,咋歲入四千萬還財政赤字了?

宋應星隨即解釋原因:

「第一,北邊設立三大都護府,又是擴編軍隊,又是設立驛站,還要移民、修路和建城,需要大量物資北運……」

「第二,便是文教。適齡學童越來越多,各地學校不斷擴建,雖然提高了地方稅收存留,但很多省份依舊不夠開支,需要中央朝廷tiáo撥銀兩……」

「第三,海外開拓。海外領土日漸增多,需要設立總督、派遣官吏、tiáo兵駐防。除了呂宋和馬六甲,其余海外領土,至今都還在虧錢,巨港勉qiáng收支平衡……」

「第四,征討緬甸。戰爭籌備好幾年,暫編巡檢師、鑄造火炮、打造船隊、tiáo派物資……這些都要花錢,從開始籌備到撤軍,前後耗費300多萬兩。這還剛剛開頭,那些新占之地,還要派遣官員、駐軍移民、鋪設官道、建立驛站、修築城池……」

說白了,就是教育經費和擴張開支,吞掉了太多太多財政。

趙瀚笑著說:「諸卿不要憂慮,三大都護府新開張,什么都要砸銀子,自然有頗多花費。海外領地,別看現在虧錢,呂宋不就是個好例子嗎?再多發展幾年,海外領土都是能賺的。至於西南新占之地,二十年時間應該能回本,二十年以後就能給朝廷送銀子了。」

歷代王朝,開疆拓土,除了收復核心領土之外,邊疆地區大部分時候都在賠錢。

因為你得維持官僚和軍事系統,還得大搞基礎建設(驛站、驛道、城池)。明朝在朱棣死後,邊境全范圍收縮,主要就是扛不住財政壓力,跟軍事沒有半毛錢關系。

至於那些海外領地,為啥歐洲殖民者賺錢,大同朝廷卻要賠本好幾年呢?

第一,中國的殖民政策,對土著壓榨得不狠,還算是比較要臉的。甚至還不斷開設學校,利用文教的力量,試圖吸收同化當地土著。

第二,歐洲的新占殖民地,在剛開始的時候,同樣得虧錢投入。就拿荷蘭占領台南來說,即便把原住民往死里壓榨,但也足足虧損了六年,最後借助漢人的力量才扭虧為盈(這個所謂盈利,還沒計算前期軍費和基建開支)。

「陛下,」費純提出自己的建議,「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江西、四川六省,每年存留的稅收都有大量盈余。臣覺得,應當從存留當中扣出一些,去援助那些貧窮的省份,不能全都指望中央朝廷tiáo撥。」

這等於讓東部支援西部、南方支援北方。

並不是啥新鮮玩意兒,明朝就經常這樣搞,只不過隨意性很大,沒有真正形成制度。

歷史上的清朝,這種模式就形成了制度。

清朝的財政高度集權,甚至不分中央與地方,所以每年的歲入非常高。

清朝一切賦稅,州府縣能夠存留的,甚至還不夠自己開銷,由布政司來匯總全省錢糧。省里向中央報告情況,中央再請求皇帝決斷,對各省的財政做出分配。一部分留在省里(存留),一部分往省外遞解(起運)。那些起運的錢糧,輸送到中央的叫京餉,支援其他省份的叫協餉。

如此做法,能保證清政府有錢,各省衙門也有錢。但是,各州府縣窮得叮當響,地方官若不盤剝百姓,別說自己貪多少,就連正常開支都有缺口。

這就bī得州縣官員們,瘋狂征收苛捐雜稅,一層一層剝老百姓的皮。

到了清代中後期,油水最豐厚的州縣職位,幾乎全在四川境內。因為其他省份正稅太重,州縣官員剝不了多少。而四川因為明末被殺空,用低稅政策鼓勵移民,一直沒有再tiáo整過來。於是,四川百姓就相對富裕啊,可以攢著勁兒往死里搜刮,搞得苛捐雜稅是正稅的好幾倍,甚至是十幾倍、幾十倍!

四川百姓在移民之初,先要抱團跟野獸、天災搏斗。後來又得齊心協力,跟貪官wū吏和軍閥周旋。在兩百多年的斗爭之中,全世界最大的社團組織哥老會就形成了。到了民國,70%的四川人都是袍哥,就連鄉下的大姑娘小媳婦,也極有可能屬於哥老會成員。

大同新朝目前的財政,直接按比例交給中央,同時按比例留在地方。搞得富裕省份有大量盈余,窮困省份卻入不敷出,中央得不斷投錢救濟窮省。

「這個法子,有誰反對?」趙瀚問道。

無人說話。

內閣和部院官員,很多都來自這六個省。但他們不敢為老家爭取利益,因為一個不好,就容易弄巧成拙。

大明的前車之鑒,讓眾人都心有余悸。

都說什么明朝有江南士紳集團,官商勾結左右政策,坑害北方百姓,讓江南少交稅。但真實的情況是,江南的賦稅最重,張居正改革的直接誘因,便是江南百姓扛不住了。

眼前這些官員如果敢亂說話,萬一bī得皇帝又在南方收重稅咋辦?

趙瀚掃視眾臣:「既然無人反對,那你們就下去商議,每年該在這六省的賦稅存留里抽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