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6【這是井田制?】(1 / 2)

王梓鈞 1601 字 2023-06-01

趙匡栐命令步兵防守城池,讓孫可望帶著騎兵出去,掃盪沿河擁有guàn渠的土地。

反正逮著地主就殺,其余百姓約束起來,不准離開原有村庄。

見漢人軍隊只殺貴族,工匠、佃農和賤民全都袖手旁觀。反正只是換個統治者而已,他們今後的命運不會改變,即便拼死幫助貴族打仗,打贏之後他們也沒啥好處。

輕輕松松,沿河三十里,孫可望只用了幾天便占領。

趙匡栐的中學同窗、做過縣衙戶科科長的管憲,跑去河岸農村轉了一圈,整理資料來匯報:「殿下,鴻臚寺的資料太過粗略,臣已經大致了解此地原有農村情況。」

「說說看。」趙匡栐道。

管憲說道:「農村基礎治理機構是村社,一種叫米拉西村社,一種叫柴明達爾村社。」

「米拉西村社最為傳統,數百年前,朱羅王朝遷都太武(坦焦爾城)。這個王朝還算有所作為,把沿河農村編為村社,責令以村社為單位興修guàn渠。朱羅王朝雖已覆滅,但這些村社卻保留下來,而且還推廣到全國各地。」

「這種米拉西村社,由一個或幾個村庄,管理者皆為婆羅門種姓。他們以宗族為紐帶,聯手掌握村社權力,而且沒有首領,遇到大事由幾個家族商量解決。」

「另一種柴達明爾村社,興起只有數十年時間。納亞克國王統治此地,把土地賞賜給軍官貴族。一個村就是一個村社,統治者皆為剎帝利軍官。」

「米拉西村社,類似大明的士紳鄉村。柴達明爾村社,類似大明的軍戶鄉村。」

「這里,沒有地主!」

「沒有地主?」趙匡栐問道,「那我們在河岸鄉村殺的是什么人?」

管憲解釋說:「我們殺的,是村社管理者,出自婆羅門和剎帝利種姓。這里的土地,皆屬於國王所有,由婆羅門或剎帝利進行村社集體管理。」

「那怎么收稅?這些村社管理者沒有土地,卻又掌管著土地,他們豈非可以任意的中飽私囊?」趙匡栐疑惑道。

管憲還沒說話,王崇熙就忍不住感嘆:「難怪我們找不到黃冊和魚鱗冊,無法統計人口與土地,只能在收稅賬冊上看到一個個村社。這里的土地制度,還是先秦的井田制那套啊!管理各城的是諸侯,管理村社的是士大夫。」

歷史上,英國殖民者統治坦焦爾150年,用了上百年時間,才把村社土地管理制打破,變成更先進的地主所有制。

你沒聽錯,地主所有制,在這里屬於先進制度,更利於英國殖民者收農稅!

趙匡栐頗為無語,自己占領的地盤,居然還特么在搞井田制。

管憲繼續說道:「婆羅門和剎帝利是貴族,其余百姓,又分為幾大種姓、數十上百的小種姓。那些小種姓,世世代代皆從事某業,就像大明的民戶、茶戶、灶戶、yīn陽戶等等。」

「每一類種姓,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矩,類似中國的行會公約。種姓內部出現矛盾,比如鞋匠和鞋匠的爭端,都是在鞋匠種姓內部解決,婆羅門和剎帝利也只能tiáo解,不可對鞋匠行業指手畫腳。」

「因此,各地村社看似混亂無序,但內部結構是極為嚴密的。同屬一個大種姓,但屬不同的小種姓,職業不能隨意更改。鞋匠如果改行做木匠,會被木匠們集體抵制,甚至是被驅逐出村社。」

「也有一些小種姓,可以隨意變動職業。比如洗衣匠、理發匠等等,被統歸為差役種姓,今天洗衣服過日子,明天可以做理發匠。」

「這里的佃戶,不給村社上交固定地租,全是按糧食收成來算。水田地租大約五分之四、旱田地租大約二分之一……」

一通情況說明,趙匡栐和臣屬們都聽愣了。

水田地租80%,旱田地租50%,佃戶居然沒被餓死?

「佃農能活得下去?」王崇熙問道。

管憲解釋說:「此地常有干旱,水田還好些,旱田若是久不下雨,必然有大量佃農餓死。佃農死了之後,如果土地空置,優先佃租給首陀羅農民。如果招不夠首陀羅佃戶,村社就會把土地佃耕給賤民。」

「每年都有農民餓死,這里的農民不造反嗎?」趙匡栐的大學同窗馬珵問。

管憲搖頭:「從來不造反。這里的農民起義,都是婆羅門或剎帝利帶頭。至於其他種姓,只能跟著一起造反,不能自己站出來造反。」

眾人面面相覷,好神奇的種姓社會啊,他們從來沒有遇到過。

管憲說道:「殿下,要么整個村社直接占領,漢人想怎么來就怎么來。要么別想著改革某個村社,根本改不了,幾個大種姓、上百個小種姓,每個人都是現有體制的擁護者。不改,他們老實接受統治。若改,恐怕會全村造反,就連快被餓死的首陀羅,也會覺得咱們要去搶他飯碗。」

王崇熙說:「殿下,若是如此情況,那就沒必要挑動剎帝利和婆羅門斗爭了。他們其實是一種人,無非世襲軍官和士紳望族的區別。」

眾人根據實際情況,重新制定統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