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7【文教政策調整】(1 / 2)

王梓鈞 1868 字 2023-06-01

坤寧宮。

楚王離開紫禁城之前,又到這里拜見了母親,然後興沖沖的籌備雜志去。

不管是辦雜志,還是今後做別的生意,終歸要慢慢學習鍛煉,並非一朝一夕之事。

傍晚,趙瀚來到坤寧宮,坐下聊了幾句,隨口問道:「又給了枰兒多少?」

「五百兩銀子,」費如蘭沒好氣道,「給多了你又不高興,沒見哪個皇帝這么薄待子女的。」

趙瀚笑著說:「給的銀子太多,他就只知享受了,哪還願意自己闖盪?」

趙瀚其實在拿自己的孩子做實驗,看能把他們bī得如何發展。一切都是可以tiáo整的,比如提高宗室俸祿,底線是不能高得離譜,親王俸祿三倍於正一品就是極限。

又或者,今後給予特許經營牌照,但特許經營的范圍有限制。

至於王爺該留在京城,還是到地方上就藩,這個也在觀察實驗當中。

費如蘭突然關心起盤七妹的孩子,頗為好奇問:「晉王在天竺不會有危險吧?」

「應該不會,他選了一個小國。」趙瀚說道。

此時的晉王趙匡栐,還在印度收割冬稻,幾次對外戰爭沒有打響,國內對他的情況一無所知。

費如蘭尚有一個兒子,中學都沒畢業。三個親生皇子當中,老大是太子,老二搗鼓做生意,老三她想安排一下。可既想孩子留在身邊,又想孩子做出一番事業,費如蘭的心情非常糾結。

「天竺氣候如何?我聽說那里很熱。」費如蘭又問。

趙瀚點頭:「是很熱,便是冬天,印度南方也偶爾30多度。」

費如蘭說:「諸位皇子,皆嬌生慣養,哪里受得住這等天氣?天竺也沒什么好醫生,若有個頭疼腦熱怎辦?」

趙瀚笑著說:「都有醫生隨行,還帶了許多葯材。」

費如蘭說:「陛下莫要哄騙我,名醫都不願出海,去天竺的全是庸醫和學徒。」

「那些醫生學徒里,也有幾個高明的,早就隨師問診好多年,」趙瀚解釋說,「上次桓兒害病,還是疑難雜症,胡醫生不就是讓徒弟問診?那徒弟開的方子,胡醫生一個字都沒改,桓兒沒幾日便葯到病除了。」

費如蘭點頭道:「那個學徒我記得,好像叫周欣還是什么?」

趙瀚說道:「叫周茂興,這次也跟隨晉王去印度了。」

「那頂好,能叫人放心。」費如蘭笑道。

翌日,御前會議。

不止各部院眾臣參加,太子趙匡桓及屬官也獲准旁聽。

禮部尚書王tiáo鼎,首先匯報工作:「翰林院協同禮部,已編好各族常用字詞對照表,下個月便發給全國相關地區的官吏。不過,青海和西藏各族的字詞對照表,暫時還沒有編完。」

「已經不錯了。」趙瀚贊許道。

吏部尚書左孝良說:「廣南省的府縣吏員,出自苗族的越來越多,這引起越族吏員不滿。情況有些棘手,越族吏員抵觸政令,往往陽奉yīn違。廣南省撤換了許多越族吏員,但依舊無法解決此事。廣南布政司,請求追加教育經費,開辦更多的中小學校。」

趙瀚說道:「這事讓財部和禮部商議,兩個月內給出方案。」

趙瀚早已提出華夏民族的思想,說漢人是兄長,各族是弟弟。他能做的只有這些,並非人為制造民族區別,而是各族的語言無法交流。

官員施政之時,也有一定的傾向性。

比如在西南地區,府縣拔選吏員時,會更傾向於漢人。但到了廣南省,那里的漢人不多,於是在選拔漢人吏員之外,又優先考慮苗族和會說漢話的越族。

苗族跟漢族,顯然是更親近的!

從語言詞匯就能得出結論,各族苗語雖有不同,但大致都是相通的。日、月、人、手、口、大、小、多、少、中、下、魚、鳥……這些苗語基礎字詞,都能在漢語中找到詞源。

比如苗語中的「書」、「字」,讀音為「牘」。「牛」、「馬」等字的發音,跟漢語極為類似。

這表明在很久以前,漢苗兩族同出一源。

而越語呢,雖然也有大量詞匯,跟漢語讀音非常相似,但大多數屬於高級詞匯,而不是基礎詞匯。

比如公主、工錢、禮儀、陽歷、元旦、交通,越語跟漢語讀音沒啥差別。這種情況,是在借用外來詞匯,而非剛開始就一樣的。當然,也有少數基礎字詞類似,比如坐、讓、冷、東等等。

不論如何,廣南省有許多苗族存在,他們以前在越南屬於二等公民,現在卻被漢人官員大量選拔為吏員。

越族當然不高興了,雖然越族吏員,數量遠遠超過苗族,但就是心里不平衡。即便是越族百姓,也不願看到苗族吏員,他們只接受被漢人統治。

民族矛盾愈發激烈,此時還沒有釀成bào動,但各種小沖突層出不窮,越族吏員陽奉yīn違更是普遍存在。

一味壓制,是壓不住的。

只能增加教育投入,開辦更多學校,讓越族和苗族孩童學會說漢話、寫漢字。這得經過一兩代人,才能初見成效。

談起教育,禮部尚書王tiáo鼎說道:「海外幾位總督,先後發來公函,請求在設立考場。類似於鄉試,請朝廷給予舉人名額,然後一起送到南京會試。」

首輔劉子仁說:「即便是最先占據的呂宋,也還在討論籌建馬尼拉大學。海外各地,連個大學都沒有,就急著搞什么鄉試,他們有那么多科考士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