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7【太子爺體察民情】(1 / 2)

王梓鈞 1517 字 2023-06-01

太子趙匡桓,在旅順口登陸。

朱元章當年收復遼東,就是在此跨海登陸,並將獅子口改名為旅順口。

旅順,即旅行順利。

在整個大明,旅順都是遼東最重要的出海口,大量東北土特產從這里運往山東。南北方的商品,也從山東運往旅順,繼而發散到整個東北區域。

大同朝廷向東北移民多年,又將女真、蒙古編戶齊民,如今遼寧省已有一百多萬人。雖然人口肯定不如明朝,但商業卻更加興盛,這點從旅順港的繁榮程度就能看出。

趙匡桓還沒下船,就看到熱鬧繁忙的碼頭景象。

這里還沒有杠桿起重機,一切都靠人力搬運。而且工錢比肩上海,畢竟遼寧到處是待耕土地,城市和碼頭人口不多,願意扛包干苦力的也少。

來自黑龍江流域的珍珠、皮毛,甚至是西伯利亞的特產,大都走旅順口輸入到內地。

太子進港之前,已有軍艦清理海港,所有商船都得讓遠點。畢竟商船允許帶六門小炮,萬一有哪個不長眼的,朝太子座艦開幾炮咋辦?

緊接著,碼頭也開辟通道,繁忙的商業活動瞬間停止。

趙匡桓在侍衛的保護下,緩緩來到岸上。他見所有人都被趕得遠遠的,心里有些不高興,但也體諒侍衛們的本職工作。

「那個大高個子,把他叫過來。」趙匡桓指著遠處一個苦力。

苦力被帶到太子面前,忐忑之余又有些激動,下意識要屈膝跪拜,趙匡桓親手將他托住。

「每月工錢有多少?」趙匡桓問。

苦力回答說:「多的時候五六塊,少的時候兩三塊。」

趙匡桓問道:「今年糧價如何?」

苦力回答說:「包米兩文錢一斤,麥子七文錢一斤,都比去年更貴了。」

「包米是何物?」趙匡桓問道。

旁邊隨從低聲說:「殿下,包米就是玉米。」

趙匡桓又問:「稻米呢?」

苦力說道:「遼寧種稻子的少,價錢貴得很,窮人可吃不起。」

趙匡桓再問:「家里有幾口人?」

苦力漸漸不緊張了,竹筒倒豆子般說道:「我爹是民始六年過來的,官府幫忙娶了我娘,我娘以前是韃子的奴婢。家里有個大哥,還有幾個弟弟妹妹,都在鄉下分到了田土。我種田手藝不行,讀書也不靈,就來這碼頭扛包。雖然累點,卻比種地賺錢快多了。我三年前也討了老婆,成親兩年沒孩子,前不久生了對雙胞胎,老婆還在家里坐月子。」

「一人能養家嗎?」趙匡桓問。

苦力咧嘴笑道:「日子好著呢。老婆做月子,我還給她買jī燉湯吃。鄉下老家,過年也會帶錢回去孝敬父母。大同銀行里,我已經存了十多塊錢,每個月還能吃銀行利息。我現在是租房子住,打算明年就買房。」

「有妻有房,還有子女,確是好日子。」趙匡桓笑道。

苦力笑著說:「都是托萬歲爺的福。」

復行數十步,趙匡桓又指著個中年,把那人也叫過來問話。

「你是做什么營生的?」趙匡桓問。

中年回答說:「回稟殿下,草民是替東家跑生意的。」

趙匡桓問道:「跑什么生意?」

中年回答說:「最初是在沉陽、遼陽那邊收山參,運到旅順這邊來賣。後來開始收皮毛,東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前幾年還去海蘭泡開了分號。」

「我沒問東家,我是問你自己。」趙匡桓道。

中年說道:「草民是旅順分號的三掌櫃,專門跟南方商人接洽,把東北貨物賣到南邊去。」

大掌櫃可以理解為總經理,二掌櫃相當於財務和行政總監,三掌櫃則負責銷售和運營。

趙匡桓問:「你每月多少工錢?」

中年詳細回答道:「月俸15塊錢,年底還有紅賞。若是做成大生意,則東家另有獎賞。」

趙匡桓笑道:「那你算是有錢人。」

中年人也說:「托萬歲爺的福,趕上了好時候。草民年少之時,到處都兵荒馬亂的,生意根本沒法做。幸得陛下掃平四海,才有了如今的好光景。」

趙匡桓又問:「家中有幾個子女?」

中年人說道:「四女一子,兒子是三十多歲才有的。不過草民並未寵溺,該打還是要打,如今都已小學畢業了。學習還算不錯,估摸著能拿到中學畢業證。若是考不上公費生,到時就自費讀大學,說不定今後還能當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