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劉瑾議政(1 / 2)

回到明朝當王爺 月關 2549 字 2023-06-03

5月18日,正德皇帝登上承安門(天安門)詔告天下,新帝登基。

他將秉國詔書放在一只金燦燦的鳳凰口中,親手給金鳳凰系上黃綢絲帶,由司禮監首領太監將金鳳順著城垛放下,城樓下禮部官員跪在地上,雙手高舉用雲朵裝飾的金漆盤子接旨,然後飛馬送到禮部抄寫後加印遍告天下,正德正式成為大明天子,這就是「金鳳頒詔」了。

然後正德皇帝在百官簇擁下返回金鑾殿,登上龍椅,接受百官朝賀,此時諸藩王及四夷諸國的賀使和賀儀還在路上。

正德就位後,立即宣布了秉國後的三道聖旨,各部各道立即雷厲風行地執行起來。

第一道聖旨是那位上崗頭一天就被投進大牢的喪儀總指揮、禮部尚書王瓊早就擬好的,「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孝宗陛下殯天,要求舉國居喪。

臣民全部著孝,帽子上纏以白布。京官在新帝登基大禮後仍要一律披麻帶孝,不許穿著朝靴而代之以草鞋,摘去紗帽的兩翅而代之以兩條下垂至肩的白布。

大小寺院鳴鍾3萬響,晝夜不息。三日之內,各路四品以上官員分批整隊前往乾清宮舉行送靈,每人號哭15次,由禮部員外郎指揮,一時間全體參哭人員動作協tiáo,一哭皆哭,一止皆止,乾清宮內有如在奏交響樂一般。

第二道聖旨是正德皇帝和三位大學士以及六部九卿幾番討價還價,最後以不當皇帝相威脅才定下來的,命令禮部左侍郎李傑、欽天監監副倪謙、司禮監太監戴義、工部左侍郎李鐸、神機營左哨軍參將楊凌提督監造弘治帝的泰陵工程。

雖然迫於正德皇帝耍無賴,內閣大學士們不得不屈服,將楊凌也排入負責督造帝陵的官員之中,可是在聖旨上卻故意將他排在了最末,不過xiōng無大志的楊凌實在對不住正德皇帝對他這番苦心,他根本就不在乎。

對別人來說,督造帝陵不但是一件榮耀無比的事,而且對於以後的仕途升遷大有助益,楊凌卻巴不得由指揮一下,他只要跟著跑跑腿就好。要他主持大禮天天奔波在陵園中,莫說他沒那個能力,而且心底里也不太樂意。

大學士們這番刁難反而成全了他,現在楊凌只是負責指揮從五軍都督府及三大營中抽tiáo來的上萬名官兵供役,人員一到位,禮部、工部、欽天監就開始指手劃腳,楊凌幾乎成了閑人,人家懶得看見他,他也不用天天到場,倒是樂得逍遙自在。

第三道詔書正德皇帝就舉起了屠刀,把在文官身上受的窩囊氣全撒在了那些倒霉鬼身上。因為孝宗皇帝是服了葯物後突然流血不止死的,服侍孝宗皇帝吃葯的太監張瑜、太醫院院判劉文泰、御醫高廷和被處斬,太醫院使施欽革職,太常寺少卿李宗周等相關官員貶官外放。

令群臣莫名其妙的是神機營副參將鮑盡忱、都司官劉士庸、采辦官鮑盡忠等大小十余個待參的武將也被拉到菜市口陪砍。鮑參將和劉都司是從天牢里押出來的,鮑盡忠卻是從錦衣衛要來的,監斬官給他驗明正身時還真的費了一番勁兒。

雖說錢寧對他十分體貼,抽腸、鍛煉、懸脊、剜膝、刷洗那些要命的刑罰一概不用,也已被折騰的不成樣子了,連他的堂兄鮑參將都認不出他來。

當是時也,法場人犯皆面無人sè、,唯有鮑采辦興高彩烈、迫不及待地抻著脖子等著挨刀,一時博得圍觀百姓好一通喝彩。

苗逵奉了先帝秘旨,正在秘密探察那些購買槍火彈葯的人到底是哪位蕃王,此事關系重大,弘治帝囑咐他未曾查清前便連朱厚照也不要告知,所以正德根本不知此事。

等苗逵聽到聽到正德帝這道突然頒布的旨意時,立即飛馬趕到法場想喊一句「刀下留人」,可惜等他到了那里,只看到死者家屬們在抬棺斂屍,往墓地送人了。

*********************************

新帝登基,國事繁重,三位大學士忙得不可開交,他們倒沒忘了關在天牢里的那位同僚,但是多次求正德皇帝赦免王瓊不敬之罪,正德卻根本不予理會。

有六部九卿諸位大人的關照,王老尚書在監獄里一點苦頭也沒吃,但是這么一位老臣被關在獄中十多天,朝臣們難免議論紛紛,他們不敢誹謗皇帝,不免就遷怒於楊凌了,這些文官見到楊凌大多冷顏而過,弄得楊凌好生尷尬。

楊凌其實也幫王瓊多次說過好話,只是正德一想起那老家伙立在他面前,噴得他一臉唾沫星子,那副囂張之極的模樣叫人恨極,誠心要給他個教訓,所以連楊凌的求情也不予允許。

此時,御馬監剛剛奉旨tiáo回皇宮,楊凌與苗逵交接了宮禁,自留下五百親衛暫留在皇宮之中,其他的官兵立時派遣到泰陵督建皇陵。一切處理停當,楊凌趕回乾清宮,剛剛走到殿門前,就見王鏊、楊芳兩位大人從宮中yīn沉著臉走出來。

楊凌見了忙駐足拱手為禮,這兩人見了楊凌不理不睬,冷笑一聲拂袖而去。楊凌知道這些對自已有看法的大臣都是耿直忠貞的大臣,自已yīn差陽錯,成了他們眼中的jiān佞之臣,也只能徒呼奈何,只好搖搖頭苦笑一聲進了大殿。

小皇帝正在嘟嘟囔囔地批著奏折,閱過的就隨手丟在一邊,劉瑾執著拂塵站在一邊,他瞧見楊凌不禁微微笑笑,抬手想要打招呼。

這些日子彼此都混得熟稔了,楊凌也知道小皇帝極隨和,因此豎指向劉瑾做出個噤聲的手勢,悄悄走到了正德身邊。

那朱批過的貼子正晾在桌上,楊凌看見一份上批著:「撥學銀便撥學銀,奈何要從三皇五帝絮叼至今?若是硯台紙張嫌太多了,送與朕吧」。另一份上批著:「此等小事地方官員盡可辦理,若也要朕批閱,要爾等何用?」

楊凌一瞧這折子,密密麻麻寫的蠅頭小楷,楊凌早知不管誰上折子,前邊盡是些贊美請安的套話,幾乎可以忽略不看,他匆匆向下一瞥,折子大意是百越地區有民眾取安南水稻與我朝稻種結合,產出一種新稻,較之原稻種耐旱抗蟲,產量也有增長,請皇上予以推廣。

楊凌一瞧這份折子,忙道:「皇上,民以食為天,若有新稻可增產量,哪怕一畝增十斤,全國田畝所增何止億萬?皇上不可輕視呀」。

正德一扭頭瞧見是他,不由喜道:「你回來了,朕正要著人找你,朕要將你的左哨營留在京師,大學士們不允,劉瑾出了個好主意,在京師附近圈出皇庄七座,你的人馬任朕的侍衛親軍,駐扎皇庄之內,呵呵,這下他們就沒話說了」。

楊凌聽了不由一驚,如此一來自已豈不更是眾矢之的了?圈出皇庄,皇庄內的百姓所納的錢糧要比普通百姓還要多出幾分,百姓苦不堪言,這份罪名也要算到自已頭上了。

他沒好氣地看了劉瑾一眼,劉瑾站在正德旁邊滿臉洋洋得意,還覺得自已給楊凌做了一件大好事,一廂情願地把楊凌這一眼當成了威武伯對他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