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兵馬未動(1 / 2)

回到明朝當王爺 月關 4523 字 2023-06-03

第159章 兵馬未動

中國人瞧外國人大多模樣相似,如果扔人堆里很難認得出來,這兩個人來到了中國,瞧著中國人模樣也差不多,實在記不清楊凌是誰了,何況今時今日的楊凌神情氣度,舉止言談,縱不做作也自有一種威嚴。

不過楊凌一提起那位捐獻三千兩銀子香油錢的大善人,金發人倒一下子想了起來,不禁驚喜地道:「啊!我們認得你了,你是那個大公子,那位年紀大些的公子,我是雅思各,公子還記得我?」

另一個紅發人也如見親人,笑眯眯地道:「我是火者亞三,我記得公子,您是.......楊公子」。

米糧店老板站在台階上,瞧這位氣度不凡、領著七八個家人的公子和這兩個叫化子認識,氣焰頓時矮了許多。

楊凌雖記的他們模樣,可是不記得他們姓名了,這時聽他們自報姓名忙含笑道:「是呀,雅思各教士、火者亞三教士,你們好,我有些事情要向這里的老板詢問,一會兒再請你們去聊聊」。

楊凌說著,向他們拱了拱手,步上台階笑問道:「店家,你們這里可有蕃芋出售么?」

蕃宇口味較差,又不能長期代替糧食,只有這些貧民地區百姓才食用,那位老板聽說生意上門,雖覺得以這位公子的氣度打扮居然上門購買蕃芋有點奇怪,還是連忙陪笑點頭道:「是是,公子您請進門,我們這兒有蕃芋賣的」。

老板匆忙奔回店去,提出一袋兒蕃芋,打開口子讓楊凌看。楊凌一瞧不禁大失所望,那黃白顏sè的塊jīng植物看起來也是在地下生長的。不過卻不是紅薯。

他搖了搖頭,嘆氣道:「不是這個,形狀和這個有些類似,不過味道很甜的,有的是紅皮的、有地是白皮的,嗯.......我聽有人叫它甘薯,還可能叫紅薯、甜薯,另外還有一種糧食是金黃sè的。大概.......比小指甲還小點是一粒」。

跟在一旁的雅思各和火者亞三聽了不禁驚奇地對視一眼,火者亞三忍不住chā嘴道:「楊公子,你說的這兩種東西好象和我見過的非常相似」。

楊凌忽地想起玉米和地瓜原產於美洲,好象就是通過歐洲傳進中國的,不禁欣喜萬分,連忙轉身道:「教士見過這東西?你在哪里見過?」

火者亞三聳了聳肩道:「哦,很久以前就見過了,按照公子的描述應該就是這種植物。嗯.......是十二年前,哥倫布船長遠洋回來,從遙遠地地方帶回國的,我們六年前來東方時,國內已經大量種植了。我們也帶過很多種子的」。

楊凌一把拉住他的手,急切地道:「太好了,教士手中還有種子么?我有很重要的作用」。

火者亞三一攤手,聳聳肩道:「我們東來時帶了許多食用。可是從天竺逃出來時基村全都丟失了,僅剩的一些在呂宋輾轉搭船來大明時也吃光了」。

楊凌聽了大為泄氣,可是.......自已的的確確是吃過地,而且還是在北方,難道另有別人帶來這種東西?米店老板一直在聽著他們說話,這時忍不住chā嘴道:「公子,你說的這種東西可能我這兒是有的,你要不要看看?如果確實想買的話.......」。

楊凌急道:「快拿來給我看看。如果確實是我要的東西,一斤一兩銀子,不.......一斤十兩銀子!」

老板一聽一斤十兩銀子,頓時jīng神大振,慌忙說道:「公子爺您等等,小地馬上就來。」老板說完拔腿就跑,直沖向後店,楊凌比他還要著急。恨不得追上去看個究竟。他在店中沒頭蒼蠅似的團團亂轉,兩個伙計站在店角以敬畏的目光望著這個大凱子。

一會兒功夫。店老板扛著一只不大的米口袋風風火火地又沖了回來,氣喘吁吁地道:「公子爺,您瞧瞧是不是這東西」。

楊凌急忙撲過去,從他肩上奪下口袋,放到櫃台上,他地心呯呯直跳,打開口袋看到那黃澄澄的、前世根本不屑一顧的半口袋玉米粒子,楊凌差點兒沒哭出來,他抓起一把玉米粒,顫抖著捧在手中,簡直比發現了一袋黃金還要興奮。

楊凌喃喃道:「就是這個、就是這個」。

店老板一聽正是楊凌要的東西,那半袋玉米粒子就是一百多兩銀子到手了,登時喜得合不擾嘴來。

這時一個小孩子捧著個煮地瓜從里屋兒跑了出來,叫道:「爹,你扛著米口袋干啥去?nǎinǎi叫我來問問,什么一斤十兩的?」

店老板哪來得及說話,他蹭地一下從孩子手中奪過地瓜來,遞到楊凌面前目光熱切地道:「公子爺,這是不是您說的甘薯?我家煮了一大盆呢,您要是喜歡吃,全都賣給你」。

「啥?全都煮了?」楊凌瞧著他手中的煮紅薯,欲哭無淚,他痛心地叫道:「全都煮了?你.......你就沒留幾塊兒?」

老板陪笑道:「沒全煮.......還留了幾塊,不過已經烤了,您是有身份的人,我瞧那玩意兒煙熏火燎地實在難看,沒敢說出來」。

「你.......「,楊凌恨不得踹他一腳,他恨恨地道:「快說,你這東西是從哪兒進的貨,只要讓我找到賣主,我就送你百兩紋銀」。

這時一個呵呵的笑聲道:「我是個酒痴,想不到在這京師卻有個瓜痴,是誰這么喜歡啃地瓜呀?」

門簾兒一掀,一個笑眯眯的大胡子從里屋走了出來,和楊凌正打了個照面,兩下里一瞧,都不由得一怔。同聲說道:「是你?」

那人又驚又喜,笑道:「原來是楊公子,這真是有緣千里來相會呀」。

楊凌一看那大胡子竟是江南四大才子中的祝枝山,也不由失聲道:「是祝公子?你怎么在這兒?」

祝枝山走到近前,迎面一陣酒氣撲來,看起來這位祝才子果然是嗜酒如命。他笑呵呵地道:「楊公子大手筆呀,為了吃幾塊地瓜,舍得下這么大本錢。呵呵呵。這里店東是我的表弟,這西天麥和番地瓜是我家園子里生的,帶來些給姨母和家人嘗個稀罕罷了,楊公子也愛吃么?」

楊凌一顆心落了地,既然找到了正主,也就不那么急了,總之這祝枝山他是絕對不會放過了,兩下交談幾句。他就守財奴般扛起那袋被祝枝山稱做西天麥的玉米粒子,盛情邀請祝枝山和兩個西洋傳教士去酒樓一敘。

祝枝山一聽有酒可喝,頓時欣然從命,幾個人來到一家大酒樓,楊凌吩咐手下將那袋玉米好生看住了。這才和祝枝山、火者亞三四人上了酒店,尋了一間雅間就坐。

甫一落坐,楊凌便急不可待地問起這番薯和玉米地來歷,原來祝枝山是官宦世家。老父做過山西布政副使地高官,後來告老還鄉。

祝枝山在33歲上中了舉人,此後十多年來再無進展,雖然求取功名之心甚濃,由於年歲漸長,對於仕途也不敢太抱希望了,便在蘇州老家置了房田產、又做起糧米生意,當起了富家翁。

前兩年有一家百年前移居南洋的漢人因為得罪了當地權貴。輾轉逃回了大明,在祝老爺府上為他料理果園,平素在果園里種了些從南洋帶回來地農作物。

那些東西雖非美味,不過勝在稀罕少見,祝枝山便時常運些給開設在各地的米糧店出售,由於各地人不曾見過那些東西,銷量並不好,不過偶有喜歡嘗鮮的。出價都比普通糧食要高的多。

楊凌聽說他把這些高產作物當成稀罕物兒養活。全然不能想到其中對大明百姓的重大意義,不禁責備道:「祝兄呀。這些東西哪是什么瓜果,那是極為高產的庄稼呀,若是在大明廣泛種植,不知可以救活多少百姓,你只養在一個小小果園里,實在是bào殄天物」。

祝枝山擼著大胡子,眨巴著一對綠豆眼,對楊凌那種痛心疾首地模樣頗有點莫名其妙。

其實莫說他是個賦閑文人,壓根不會去想庄稼增產的問題,就是史書有載玉米傳至中國後,長達數十年間,許多農民也只是在家中後院種上二三十棵,留著給孩子當稀罕物兒吃,壓根就沒想過用它來替代現有的農作物,更別提官方沒有注意並記載的那些年頭了。

小時候寄住在山東平原縣的姥姥家里,楊凌就聽姥姥念叼過紅薯半年糧的諺語,玉米和地瓜畝產幾千斤很普通。

而且它的適應性很qiáng,耐旱、耐瘠、耐風雨,病蟲害少,山地、坡地和新墾地都可栽培,不和稻麥爭地,煮熟曬干的話能放上幾年,比稻米還耐儲存。

想到這些優點,楊凌不禁欣悅非常,對祝枝山也有些歉然:自已要不是為了開禁通商,被李東陽提起糧食問題,還就一樣忽視了它,何況衣食無憂、不事生產地祝枝山?

楊凌覺得語氣有些沖了,不禁訕訕地道:「小弟一時情急,出言莽撞了,祝兄莫怪」。

祝枝山端起杯來,如長鯨吸水般一飲而盡,笑道:「無妨,楊老弟心系黎民,是老祝慚愧才是」,他說完狐疑地看了楊凌一眼道:「不過.......恕我老祝冒昧,老弟這般在意國計民生,莫非.......是朝中哪位大人的貴介公子?」

楊凌尷尬地笑了笑,不知說出自已身份這位祝才子會不會拂袖而去,不過如今既要用到人家,瞞是瞞不住的,他猶豫了一下,說道:「小弟姓楊,單名一個凌字,忝為當今皇上的侍衛親軍統領。轄內輯事廠」。

祝枝山聽了大驚失sè,和他同桌飲酒,謙然自稱小弟的楊公子就是當今聖上跟前最得寵地那位楊大人?他惶然立起身,拱手道:「原來是楊大人當面,失敬失敬,學生實在失禮了」。

楊凌意外地站起身道:「祝兄請坐,你我一見如故,何必如此拘禮?呃.......」。他看了祝枝山一眼,試探地道:「小弟在文人舉子中聲譽可不甚好,本以為祝兄聽了我身份便要拂袖而去,祝兄不介意我的名聲么?」

祝枝山聽了也是一愣,隨即想起聽到的有關楊凌地一些傳言,不禁曬然笑道:「那些腐儒看人眼光『獨到』,學生可沒那般見識,且不提大人在民間名聲好地很。單是看大人對一個侍婢肯低聲下氣、對我這樣的文人肯折節下交、能為百姓口食如此用心,這xiōng襟、品行、為人又怎么會差得了?」

祝枝山和唐伯虎放盪不羈、憤世嫉俗,屬於文人中的異類,同樣不見容於那些正統文人,自已身受其苦。又和楊凌相識在先,見識過他的言行,自然不會為士林謠言所惑。

楊凌一聽如逢知音,拉著祝枝山坐下。提起酒壺來為他斟滿一杯,兩人輕輕一碰,就chún飲了,彼此相視一笑,大生親近之感。

火者亞三和雅思各兩個可憐的家伙為了上帝的信仰,在這異域他鄉飽一頓、飢一頓的,如今好不容易有頓豐盛地飯菜,只顧著填五臟廟。

這時聽到楊凌地話。火者亞三才驚叫起來:「你就是楊大人?大明皇帝駕前最寵信的大臣?喔.......上帝顯靈了,上帝引領我來到你的面前,為我帶來了福音了」。

楊凌呵呵笑道:「不敢不敢,兩位教士先生過獎了,本官公務繁忙,答應二位的事一直沒找到機會進言,不過二位可以放心,既然護國寺的西域番僧冷落你們。在這里發展一直也不太順利。回頭不妨就搬去西城吧,暫時先住在內廠。回頭我再為你建造房屋」。

楊凌的解禁通商一旦成功,其目的不僅僅是要和東洋、呂宋、琉球等地做生意,更遠地目標卻在西方,那些遠方地即將踏上海洋霸權地國家同樣是現在大明拒絕往來的番國,而在歷史上他們將扮演著重要角sè。

這幾個來自佛郎機地傳教士jīng通中西語言,加上他們比較超然地身份,以後將是很好的交流平台,在這樣的時代,一個得力的交流中介,可以發揮巨大作用,所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他怎么會浪費了。

聽了楊凌地話,兩個傳教士喜不自禁,連忙起身道謝。來中國這么久了,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的禮儀他們是懂的。

雅思各已忙不迭說道:「多謝楊大人,關於作物的栽培和種植我.......很明白一些,知道在濕地、山地各種環境如何種植,如果大人想推廣這種作物,我願意為您效勞」。

楊凌喜出望外,想不到眼前這人還是個植物學專家,祝枝山那兒有現成的糧種和熟練種植者,再有這位種植專家指導,那就方便多了。

大明時已有了冬季種植的暖窖,專門為皇室種植疏菜,由於田畝少,病害蟲害還能控制的住,楊凌直眼不得帶著這些人立即飛馬趕回庄去,立即著手先做准備。

楊凌向他謝過,轉首對祝枝山道:「祝兄,這次來京城,可是有甚么要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