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凈土不靜(1 / 2)

回到明朝當王爺 月關 5428 字 2023-06-03

第297章凈土不靜

「皇上欽封你為威武侯,你倒也不負這威武二字,北驅韃靼,令伯顏和火篩如此猛將望風而逃;東靖倭寇,恩威並撫,百年貽患一朝得平;南降西番,收復滿剌加,諸番國望而生畏,很好,很好!」

蜀王臉上綻起一絲笑容,似對楊凌的武功十分欣賞,一邊說著一邊連連頷首。旁邊眾文武官員見狀少不得又是一番拍馬奉迎。清靜的大殿里頓時響起一片嗡嗡之聲,仿佛一群蒼蠅縈繞不去。

楊凌不以為意,淡淡笑道:「多謝王爺誇獎,這都是將士用命,朝野一心,皇上英明。本侯借兵時,川軍英勇善戰,在清剿倭寇時也曾立下大功。王爺是巴蜀之主,本侯還要謝過王爺」。

楊凌一邊欠身稱謝,一邊暗暗腹誹:「今天來為的就是看看蜀王對我故意透露的消息有何反應,這可好,他愣跟沒事人兒似的,巴蜀的事只字不提,跟我縱論起天下來了,今天算是都交待在這兒了。

虛言客套,你捧我、我捧你,我跟他個病秧子有什么好聊的?雖說韻兒和阿德妮不在,就是看小伍和小愛聊天打pì也比在這坐著qiáng呀!我還是沉不住氣呀,如果來了成都就閉門不出,恐怕他摸不清我的底細,反而要著急了,莫非我一到成都便來探望他,表現的太過急迫,讓他看出我心中沒有什么底牌了?」

楊凌正暗暗尋思著,蜀王已轉口道:「威武侯不但是我大明傑出的將才,對於民政似乎也別有心得。孤王聽說,你這一路行來,正在向沿省布政使司推廣引進的西洋作物?」

楊凌見他臉sè青白灰暗,顯得無jīng打彩,不過對這個似乎很關心。忙道:「是,這些作物在陝西、湖南和京師試種大獲成功,這些庄稼耐旱耐蟲害,而且隨處可種,不占良田沃土,推而廣之,對農耕大有裨益。」

蜀王微笑道:「這個孤王已經聽說了。陝西今年大旱,不過這幾種庄稼收成極好。蜀地多山。有些地方不宜務農,百姓生活貧苦,孤王已派王府管家去陝西收購糧種、聘請懂耕種的師傅,明年巴蜀也要在貧瘠地、沙嶺地上廣泛種植」。

楊凌一聽欣然道:「王爺高瞻遠矚,本侯佩服。此次來到四川,本侯還帶了辣椒、蕃茄等tiáo味品和蔬菜種子,昨日已交給安大人了,相信這些東西一旦收成。必受巴蜀百姓歡迎。」

這話他倒是十分篤定,常言說: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貴州人怕不辣。看來辣椒要么是適宜在這些地方種植,要么適宜這些地區百姓的口味。所以一經傳入中國,才在這些地區發揚光大。

安文濤也欣欣然地道:「蜀王殿下最重農耕,南京戶部撥不出銀子,王爺便從王府收入中拿出大筆銀兩興修水利、鼓勵屯田。至於修橋鋪路、開辦民學更是不遺余力。如今巴蜀耕地達十萬頃,鹽井年產三千萬斤,是立國之初的三倍。如今蜀人自給自足,安逸享樂,再不必高價購進解鹽(山西的鹽),蜀王府功莫大焉」。

楊凌多少了解了一些四川地情形,知道四川的銀、鐵、茶葉和瓷器等產量也極豐富,蜀錦的名氣不弱於蘇綉。這些自然不全是蜀王之功,更全非當代蜀王之功,但是歷代蜀王做為巴蜀的最高統治者一直享有超然的權力,如果沒有他們從中支持,確實不可能發展的這么快,不禁頷首稱是。

「唉,這可不是本王之功,本王只是秉承歷代先王遺制。重視農耕、厚待百姓。具體的事情還是蜀地官府和百姓們在做。呵呵呵,本王既非完人。又非全才,這么多事孤王哪做的來,可不能胡亂攬功」。

安文濤唯唯稱是,只是臉上笑嘻嘻地十分輕松,顯然把這當成了蜀王的客套,並沒太往心里去。蜀王深深地看了楊凌一眼,說道:「威武侯既通行伍,又稔民政,還曾是太子侍讀,這樣的人才算是文武全才。」

楊凌連忙欠身道:「王爺過譽,本侯不敢當,實在不敢當」。

蜀王笑容一斂,說道:「威武侯功在社稷,有目共睹,就不必過謙了。不過……..本王心中哽有一言,實是不吐不快,今日難得見到威武侯,孤王想以一個長者的身份好言相勸,威武侯可願聽從?」

楊凌一怔,忙道:「王爺請講,楊凌洗耳恭聽」。

蜀王微微蹙眉道:「威武侯武力驅除四夷、關心發展農耕,戰功赫赫,政績卓著,孤王十分贊賞。可是……..侯爺到底是太年輕了,做事不免喜歡急功近利,有些事牽一發而動全局,應當慎之又慎,而侯爺……..有些欠思量了」。

這話一出,殿中頓時肅然無聲,氣氛開始緊張起來。蜀王是當今天子皇叔,巴蜀最高領袖,而且威望隆重,是天下第一賢王。他隨意訓斥哪個一二品的大臣,也不算失禮,更不會有人敢出言頂撞。

但是楊凌是什么人?他雖說沒打著欽差旗號來探望蜀王,可他是實實在在的欽差大臣。太子侍讀,有從龍擁戴之功;天子近臣,在大同與皇帝共御qiáng敵;京師外四家軍統兵副元帥,而那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主帥,就是正德皇帝本人。

放眼當今天下,除了內廷首相劉瑾,哪個朝中大臣見了他不矮上三分?這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雖說地位頂破天去也比不上蜀王,可人家和皇帝地遠近,可比你這一百多年沒和皇帝直接打過交道的叔叔近多了。

安文濤本來連准備上奏和向市井間宣傳的腹稿都打好了:今天陽光明媚,萬里無雲。蜀王朱賓翰殿下在青羊宮親切會見了欽差大臣、威武侯、柱國龍虎上將軍楊凌大人。

會見在祥和、熱烈、友好的氣氛中進行,本著相互理解、求同存異的目地,賓主雙方就軍事形勢、農業發展等問題進行了交流。當晚,朱賓翰殿下在斗姥宮設晚宴招待欽差一行。宴會洋溢著……..

本來兩個人互相吹捧,拿肉麻當有趣,這不是聊地挺好么,蜀王這是怎么了?眾官員面面相覷,不敢多語。李森眼底jīng明的眼神一閃,隨即又恢復了莽撞粗愣的表情,傻乎乎地坐在那兒。

布政使安文濤慌了神,急忙去看朱讓槿。朱讓槿也是一臉地茫然:父王不是怕楊凌在四川惹事生非么?今天的會面原本就是一場禮節性的拜訪,給足面子把他打發走不就完了么,父王這是演的那一出?

其實蜀王倒真沒有為難楊凌的意思,楊凌大力促進農耕,這是心底里一直秉承著民以食為天,農耕為天下之本觀念地蜀王深為欣賞的,同時對於楊凌張揚大明威風、武力降服四夷的戰績,也讓他甚為贊佩。

不過由於楊凌地原因。使劉健、謝遷等蜀王極為推崇的耿忠老臣一一被逐出朝廷,令朱賓翰對楊凌的好印象大打折扣,再加上楊凌倡導的一些政策,蜀王也覺的過於激進,才認為此人雖有才學卻輕浮孟浪、好大喜功。古來這樣地才子並不少,卻大多如慧星一閃,最終被淘汰出政治舞台。

今日見楊凌謙恭有禮,蜀王對他的印象有所改觀。一時生了愛才之意。所謂愛之深恨之切,他才改變初衷,想對楊凌提點一番。

楊凌也有些意外,這是蜀王在指責自已政策有誤了。蜀王素有賢名,看他治蜀也確實有所作為,莫非自已在政見上確有失誤?楊凌忙欠身道:「請王爺賜教,您指的是……..?」

蜀王接過朱讓槿遞來地茶,呷了一口又遞回去。輕輕擺了擺手,說道:「比如說,你倡議在北方開放茶馬互市,以此緩和與朵顏三衛和女真人地矛盾,挾制韃靼諸部,一石二鳥,孤王很是欣賞。

但是開海解禁,交通萬國。孤王覺地就不甚妥當了。本王聽說你還建議改變洪武朝訂下地衛所屯田制。改為募兵制,這……..這簡直就是嘩眾取寵。純屬兒戲。」

殿中一時鴉雀無聲,眾人都靜靜看著楊凌的反應。這位年輕的正德朝第一權臣,以雷霆手段整垮內廷和東廠,軟硬兼施bī走劉健、謝遷,這樣亦剛亦柔地人物,面對蜀王的指責,是拂然大怒還是暫時隱忍?

想不到楊凌居然笑了,一種很無奈的笑意。他輕輕嘆了口氣,無奈地問道:「那么王爺對於大明軍隊戰力低下、財政日益窘迫有何看法呢?」

青羊宮後苑林中,一道矯健的身影翩然閃入,利用矮樹花叢的掩護,悄然向蜀王的住處掩進。蜀王治下的成都城內一向平安,負責警衛的王府侍衛天長日久難免松懈下來,今日欽差到訪,守衛加了一倍,這一來警戒心反而更差了。

那人影倒也不必打聽蜀王住處,那座大殿周圍警蹕最多,前前後後都是持槍佩劍地侍衛,顯然蜀王就是住在這座道觀中了。青羊宮中的侍衛身手普通,很難發現那人閃躲迂回悄然bī近,可是大殿周圍沒有可供遮掩的樹木,那人便不能靠近了。

這人以青巾蒙面,只露出一雙jīng光四射的眼睛,謹慎地四下打量。這人正是彌勒教二少主李大義,他今日潛入只是想觀察一下,看看是否有機可趁,同時也對楊凌多些了解,以便做到心中有數。

這么多的官兵,就算沒有那日在竹林中遇到的一流高手,任憑個人武藝再高。他也是闖不進去的,所以一看這架勢,李大義便打消了行刺的念頭,他將身形縮到最小,遁入一叢綻放著白sè小花地guàn木叢,只要蹲在里邊一動不動,就算侍衛從花叢旁經過,也很難發現繁茂枝葉掩映下地人影。

殿中。說地亢奮地蜀王,蒼白的頰上浮起一層病態的紅cháo,他長長吁了口氣,才道:「所以,孤王以為,我天朝上國地大物博,只要重農抑商,大可自給自足。何需與蠻夷交往?蠻夷不尋正途,不守王道,專好奇技yín巧。江南輕浮奢糜之風本來就盛,這一來必然變本加厲,民風思邪。動亂則生呀」。

朱賓翰嘆息一聲,悠然神往地道:「如果讓百姓們住有其屋,耕有其田,jī犬之聲相聞。處處世外桃源,該是何等清明世界?你倡興商業,豈不知無商不jiān,商賈眾多,必然腐蝕人心,貪利之心便使民間多欺詐。商賈興則禍國亂政,還能有什么好處?」

安文濤、陸政等官員連連點頭,深以為是。李森卻翻了翻白眼。他從山東來,那邊雖說比巴蜀窮的多,可是北通遼東,西達京師,東臨大海,南瀕江蘇,相對來說資訊發達,百姓的見識也不同。對巴蜀這些官員拘於一隅、固步自封的思想。他很有些不以為然。

蜀王又百思不得其解地道:「你說交通萬國,輸入金銀為資本。那金鐵之物,既不能衣,又不能食,就算堆積如山又豈如倉廩充實?倉廩足而民心思安,民心思安而後明禮儀、知榮辱。巴蜀有十五位土司,他們的部落內並無貨幣為買賣憑據,以物易物,眼見為實,則民風淳朴而少欺詐,這樣不好么?」

楊凌默然:這位王爺地思維還停留在上古年間的部落叢林酋長的水平上,要如何和他說個明白?

蜀王見楊凌默然不語,還以為駁得他啞口無言,於是再接再勵地道:「洪武皇帝衛所屯田,養百萬兵而不花朝廷一文錢,這是何等睿智?每家均承擔實物稅役,恰如眾人拾柴,但有所需,頃刻可成。你看昔年建造南京城,太祖一聲令下,舉國燒磚造瓦輸運京師,群策群力,有什么事辦不好?你募兵、興商、改實物稅為銀賦,咳咳……..咳咳……..」。

朱讓槿見狀連忙上前輕拍父親後背,柔聲勸道:「父王息怒,父王息怒,身體要緊」。說著無奈地看了楊凌一眼,嘴邊掛著一絲無奈的苦笑。

蜀王的想法和當初的朱元璋有些相似,堅持復古、希望能把百姓都限制在土地上,豐衣足食,安於現狀,不與蠻夷做任何交流,國家永遠平靜的象一潭井水一樣,這根本是不現實的,朱讓槿對此不敢苟同。但是子不言父過,朱讓槿雖然不認同,卻也不敢表達出來,和父王唱反tiáo。

楊凌也向他還以一個苦笑,他今天本想察言觀sè,探探蜀王對他來意地反應,不料卻當著蜀地文武官員被蜀王對他的政策來了一番詰難。

朝廷中的絆腳石是被他一一踢開了,可是從蜀王的反應和認識可以看出,地方上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官員其實沉渣泛濫,不知凡幾,而且其中許多還有著賢王、清官地名號。

看來自已首先改變江南,逐步向內陸浸透的政策是對的,必須要溫和地進行,在不知不覺中逐步改變,讓開放、富裕地區先變,如果想一躇而就,搞一刀切,十有八九最後被全國的勢力反攻倒算,一刀切了自已地腦袋。

任重而道遠吶!蜀王,也不過是一個死抱著舊有觀念不放的大地主而已。一個蜀地最大的地主,守舊、保守的地主階級代表。

楊凌搖搖頭,嘆道:「王爺,屯田養兵、亦農亦兵、自耕自食?養什么百萬兵啊,一百年下來,昔年的百萬雄獅都成了一百萬庄稼漢了,衛所官軍戰力日趨低下,有目共睹。

此次江南平倭,如果不是以jīng兵帶庸兵,以酷法制軍隊,tiáo民風彪悍、善戰之地的官兵下江南,而倭寇在我大明沒有百姓支持,後路又被東瀛國斷絕。還不知要抗到哪一年才算完。

本侯擔心的是,衛所兵不願當兵,平素就時常有逃兵出現,屯田這么多年下來,又被軍官和富有者占有兼並了大半,屯田制名存實亡,如果此時還不效仿邊軍,盡快施行募兵之法。這樣的軍心士氣今後一旦有戰事,仍然會不堪一擊。」

他見蜀王要說話,忙搶著道:「還有,以現銀折稅賦徭役,徹底摒棄實物稅和每家承擔地徭役,可以解放工匠、解放土地對農民的束縛,為商業和大作坊業提供方便。王爺津津樂道於昔年但凡有所舉動,全國上下為之響應的盛況。想起來那地確是一番熱鬧場面,看的人熱血沸騰」。

「不過……..」,楊凌苦笑一聲:「戶戶村村挖窯支爐,燒磚燒瓦送南京,這重復的費用得多少?運資人力得多少?其中所耗哪怕只拿出十分之一來。在南京城附近建幾處大型燒磚作坊,是不是更快速、更省錢呢?」

蜀王聞言不禁啞然,他頓了一頓,怒道:「你這是急功近利。圖一時所得,卻壞了朝廷根本,使百姓趨利、人心不齊,早晚要出大亂子!罷了,本王看你是個可塑之材,這才好言相勸,你卻執迷不悟。朝廷大事,本王不能干予。可是只要本王在世一天,這巴蜀之地就由不得你胡來,我可不能讓你毀了這世外桃源,一方凈土!」

蜀王『凈土』兩字剛剛出口,外邊便有人高喊道:「有刺客,有刺客!小心戒備,保護王爺!」

隨後嘩愣愣甲胄直響,沖進來十多個披甲武士。瞧見殿中安靜如常。他們才放下心來,帶隊武士喝道:「護住殿門、窗欞。任何人膽敢不召闖入,格殺勿論!」

說完他走到蜀王面前單膝跪倒,恭聲道:「王爺,斗姥宮皇極殿一帶突起sāo動,原因不明,末將已將這清心閣團團圍住,這便派人前往察探」。

成都城一向平靜,蜀王又深受百姓愛戴,他以前身體康健時,偶爾還會布衣青袍,行於市井間與民同樂,從來不曾有人試圖刺殺這位地方藩主,不料今日當著京差的面,反倒鬧起刺客來,不免給人蜀境不太平的感覺。

蜀王臉上掛不住,不豫地喝道:「大驚小怪,原因不明喊什么刺客?快去查個明白,速速報來」。

正說著,殿門口傳來侍衛交談聲,有人喊道:「勿驚勿驚,純屬誤會。那躍上殿脊地不是刺客,聽說是欽差大人地侍衛統領,還是位驍騎都尉呢」。

蜀王剛把四川治下喻作世外桃源,誇的象一朵花兒似地,就出了大紕漏,楊凌笑吟吟地正看熱鬧,一聽這話頓時坐不住了,驍騎都尉?那不是伍漢超么!

他連忙起身,神情尷尬地道:「王爺,這人……..這人似是本侯的屬下,我這便去看個明白,驚擾了王爺,請王爺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