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風滿京城(1 / 2)

回到明朝當王爺 月關 5904 字 2023-06-03

第356章風滿京城

百官為求一跪,鬧得君臣失和,國家大事都陷於停頓。而性情日漸成熟沉穩的朱厚照再一次顯示出了他的犟驢脾氣:我不認為自已錯的,天塌下來也休想我認輸。

其實低級官僚這么折騰,他們的上司、領袖,這些高級官員並非不能利用自已的影響和派系勢力進行阻止,只不過讓這些小弟出頭,本來就是高級官員慣用的手法,這樣才能及時根據風向tiáo整自已的戰略,從過早bào露自已的目的,才能進退自如。

現如今此事已告一段落,朝廷重心也放在了即將開始的科道整頓上,而鬧事的本來就是以科道官為主,這一來頗有點玩火自焚的感覺,大家都安份下來,開始准備應付整肅,自然就沒人鬧事了。

劉瑾和張彩、劉宇等人緊急磋商了一番,現在楊凌是攻,他們是守,陣地就是科道,彈葯就是科道官們是否有把柄,所以他們也趁這機會開始加緊張羅,叫手下的科道官們小心戒備,千萬不要有什么把柄落在楊凌手中。

然而,楊凌作戰,一向講究欲做籌謀、xiōng有成竹了才公開宣戰,查證官員的事情早已緊鑼密鼓地展開了,因為一開始的大意,輕視了下野之後楊凌的能量,劉瑾的亡羊補牢之舉有多少用處,殊未可料。

目下第一件事自然是先安葬太皇太後,出葬時用轀輬車載奉靈柩,周圍陳列著鑾輅、九旒、黃屋、左纛、羽葆、鼓吹、班劍、虎賁等各種儀仗,送喪的人數多達上萬,公卿百官與嬪御六宮都排班執引,素服舉哀,排隊跟在靈柩後面。

靈車所過之處。皆設有路祭,皇親駙馬、公侯伯卿、文武大臣及命婦各設祭壇。楊凌的夫人們也全身縞素,設壇拜祭。憲宗純皇帝朱見深葬於昌平茂陵,大明帝後是要合葬的,所以皇帝要帶領親信百官送靈至昌平。

御林軍、御馬監等負責皇宮警衛的禁衛軍護侍,皇親國戚、三品以上文武官員,再加上外國駐節使臣,大隊人馬浩浩盪盪綿延三十里。一路哀鍾不絕,直趨昌平。

下葬、掩擴、迎靈轎至享堂,在陵墓前的葬禮廣場再舉行最後的追悼儀式。正德皇帝在司禮監和禮部官員地指引下,在靈前哭拜、磕頭,然後焚香禱告,至此葬禮才算結束。

正德還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一路上扮孝子賢孫還挺象那么回事,結果喪禮辦完就故態復萌。聽劉瑾說昌平有銀山塔林、溝崖、虎峪、白虎澗、碓臼峪等風景名勝,馬上就興沖沖地去找楊凌,要帶著這幾位親信微服去訪游一番。

楊凌滿腦門都是事,正緊著張羅呢,見皇上突然跑來找他。不知道有什么要緊大事,結果一聽這個吃虧沒夠的惹禍jīng又出妖蛾子,鼻子都快氣歪了,也顧不得君臣大禮。瞪了他一眼愣是沒吱聲兒。

正德皇上一見楊凌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的,連忙灰溜溜地逃走了,半道上又碰上永淳和湘兒,二人聽了氣憤不已,追在pì股後邊直到他的行宮。

永淳可不管他是不是君,叉著小蠻腰指著大哥的鼻子好一通數落,朱湘兒不敢罵他,卻不在乎劉瑾。杏眼圓睜地罵劉瑾也臭罵了一通,這下正德算是安份了,老老實實按照禮部安排的行程,料理完全部喪禮過程,然後擺駕回京,總算沒弄出一件百官再次發瘋的大事來。

直接對皇帝負責,無須經過通政司、司禮監上奏的『皇家廉政公署』成立了。它地名字就叫『皇家廉政公署』,楊凌取這個名字。一則是想不出什么更氣派威風的名字。二則是他知道正德的脾氣,帶上皇家二字。會讓正德產生一種親近感,把它視為自已的力量,就象他收了外四家軍總兵官為門生,於是對這支部隊就特別親近照顧一樣。

這個衙門權力雖重,卻不是常設機構,只有在皇帝認為有需要查考時才臨時成立,而且也沒有任何薪水、俸祿,全是從皇親國戚、勛臣功卿中抽tiáo的人馬,所以連個辦公地點也沒有。

正好諸王館現在閑著沒用,楊凌為永福公主擇選駙馬時見那里寬敞空閑,便請旨把這里當成了臨時辦公地點,並認真挑選了一批王侯世家,要他們派人參與查考。楊凌挑選這些人並不考慮他們的辦事能力,實際上每個王侯世家都是子孫眾多,他也不能硬性指定派誰來,他考慮的是這一家的社會關系、人脈勢力,要地就是世家這塊招牌。

真正查證科道官員的,全是楊凌手下jīng干的情治人員,也就是柳、楊兩位千戶一直jīng心培訓的那些內廠jīng干特務,這些人原本就游離附屬於內廠設立於各地的衙門,一個明一個暗,互相配合,不過這些人地花名冊都是單獨設立的,是內廠真正的jīng英。

內廠一交出,這支力量立即脫離出來,他們負責的本來就是暗中查證,然後交給公開設立地內廠機構抓人、tiáo查,所以沒有了內廠這個公開的旗號,並不影響他們的行動能力。

一大早,楊凌就趕到諸王館,今天是各路公卿世家派人成立廉政公署之期,一到諸王館,就見車水馬龍,絡繹不絕,比上次公主招駙馬還熱鬧。

上一次人數雖多,驅趕一下自已還進得去,這一回不是馬就是轎,楊大官人眼巴巴地等在外邊,直到五城兵馬司巡城御使親自帶人趕來指揮交通。又經過楊凌指點,設立了路卡,前後左右四道門、四條街道實行單向行駛,這才解決了交通問題。

楊凌心里也納悶兒:一共才招了八十人,怎么擁擠成這副模樣?

等進了諸王館他更是一奇:今兒是成立廉政公署,又不是再次招駙馬,這……這些小朋友都是干嗎來的?

只見廳堂中足有六七十個錦袍玉帶、油頭粉面的小伙子,或坐或站。嘻嘻哈哈,旁邊幾案上茶水點心、果脯肉干一應俱全,這些人大的不超過十八歲,小的也就十三四,一個個細皮嫩肉,一看就是養尊處優的世家子兒。

這是要組織效游嗎?楊凌看地兩眼發直,腦子停頓了那么一剎那地功夫,才反應過來:王侯世家家大業大。子孫眾多,誰沒點私心?誰不為自已的將來打算?楊凌得罪不得,可是眼下看,劉瑾那是更加的得罪不得,兩人的朝爭誰輸誰贏還說不定呢。

派些孫子輩的毛頭小子來。就應付了楊凌的差使,如果查考過程中真和劉瑾結點過結兒,一旦楊凌失敗了,那么長輩就可以出面。以此說明自已根本沒有支持楊凌的意思,再送上一份厚禮,把小孩子叫來給劉瑾磕個頭,當他面罵兩句,大家哈哈一笑也就完了。

楊凌看地又好氣又好笑:「王侯世家地這幫老爺們,也不是省油的燈啊,倒小瞧了他們,幸好我壓根就沒指望憑著他們去查考科道。要不然就憑這幫少爺秧子?不過你們想置身事外,那是不可能,來一幫毛頭小子正好,世家子弟目高於頂,脾氣bào燥,全是在家慣得不成樣地小太陽,想讓你們真心幫我那還不容易?想玩見風使舵?小家伙都綁在我身上了,就不怕你們老的不出頭!」

衙門成立非常簡單。楊凌只是簡單講了講話。告訴他們直接歸屬於皇帝,tiáo查的是一些品秩不高的貪腐科道官員。打了打氣兒,這個表面上混亂不堪,內下里卻另有一套嚴密組織構成的衙門就此成立了

廉政公署太廉政了,沒有任何經費,沒有統一服裝下發,只給他們分司設衙,成立了tiáo查、拘押、審訊等等不同環節的部門,從中挑選家世較好、年紀稍長者為官員,然後又把從刑部衙門要來地水火棍、枷鎖鐐銬等東西都發了下去。

這些少爺們生來就有爵無職,被委個某司主事、某司堂官,一個個倒興沖沖的十分新奇開心,穿著身錦綉衣裳,身材單薄的跟豆芽菜似的,手里卻提著根水火棍,玉帶上別著副鐵鏈子,別人看著十分可笑,他們卻連走路都打橫兒,自覺威風的不得了。

楊凌見狀微微一笑:亂拳打死老師傅,有這幫不按套路出牌地大少爺,北京城就等著被我這個大掃把掃的塵土飛揚吧!

科道,吏、戶、禮、兵、刑、工六科的都給事中、給事中們就是科。都察院、十三道監察御史就是道,兩個衙門全加起來不到三百人,督查大明十余萬地方官吏。

科道里面絕大部分都是小官,六科都給事中僅是個正七品、一般給事中只有從七品,跟個縣令差不多。監察御史也是正七品。他們官階雖小,卻可以彈劾一、二品的大員。這是朱元璋地一大發明。

自古等級森嚴,向來都是由上而下的監督,只有高官監督、制約下官,以貴制賤。而朱元璋卻別出心裁,於百官之外,獨設科道, 「以卑臨高」、「以小制大」、「內外相維」,有事可以直陳天子。

「位卑」則因官小,所以愛惜前程的念頭就小了,不會因為「高官厚祿」而有頗多顧忌,也不會像官場「老油條」那般處事,對違法亂紀姑息遷就,敷衍推諉,「權重」則因有能整飭吏治之威重。所以能充分發揮其監察作用。

所以科道可不僅僅是擁有輿論能力,那是在皇帝面前,在下邊,科道官可是實權甚重,頗受地方官吏看重和忌憚。

此時,督察院的御史言官們正在辦公,他們的職務可以說忙,也可以說輕閑的很。全看你是否用心政事,若是兩眼望去,一派清明太平,那自然手中無事,不過是每日喝喝茶水混日子罷了。

劉瑾專權後,瓦解了科道言官的勢力,科道官分為三派,一派是清流。劉瑾勢大,只能暫時隱忍;一派屍位素餐的混日子,指望哪天能撈個外放地差使攢筆養老銀子就可以安安穩穩等著朝廷照例致仕慰留,加一級官回鄉養老了。

第三派就是野心勃勃,不甘冷落。而投到劉瑾門下充當吠月之犬的敗類。不過,如此一來,士林側目,立即被其余兩派孤立起來。被吐沫星子淹的味道並不好受。

自宋以來最重禮法名教。對於讀書人來說,「餓死事極小,失節事大」。士人,尤其是算得上士林清流榜樣的御史官和翰林官,投靠劉瑾一個宦官和婦人失節沒什么分別。因此楊凌對科道下手,有的人興奮,有的人忐忑,諸王館再次成為眾人矚目之所在。

忽然。安靜的都察院內一片sāo動,聞聲趕出門來的御史們發現督察院沖進來一支奇怪地隊伍,一大群公子哥兒,手里提著水火棍和鐐銬,領頭地還拿著拘人的火簽,嘻嘻哈哈地沖進院子,根本不理會門口守衛地阻擋。

監察御史陳仲昆蹙著眉頭迎上去,忽然覺得頭前那個少年比較眼熟。仔細一瞧。認得是安國侯府的小侯爺洛有為,忙一拱手道:「小侯爺。你們這是……這是做什么?」

洛有為嘻皮笑臉地道:「那個那個……那個什么,噯,什么來著?」

他說了一半就扭頭問旁邊的人,建昌侯張延齡之子張肖祖才十三歲,所以還比較聽話,楊凌的事記的挺清楚,忙答道:「是御史李通秦」。

洛有為忙笑道:「對對,李通秦,叫姓李地出來,經本官認真查證,此人貪臟枉法、證據確鑿,奉威國公爺之命,要拘此人前去tiáo……tiáo什么?」

張肖祖又答道:「tiáo查取證!」

「對對,tiáo查取證,趕緊的, 不要耽誤本公子辦差」。

李通秦?那是劉瑾的干兒子呀,劉瑾現在收了七個干兒子了,李通秦便是其中之一,他的年紀只比劉瑾小了五歲,卻不知廉恥,甘拜一個權閹為干爹,不過這份關系一拉上,對他確實大有助益,在督察院,就是左都御史都不敢輕易得罪他,楊凌第一招就拿他開刀了?眾御史言官頓時嘩然:楊國公果然就是沖著劉瑾去的。

陳仲昆一聽,立即幸災樂禍地往人堆里一指,說道:「這位就是李大人」。

洛有為晃著肩膀走過去,上下打量幾眼,問道:「你就是李通秦?」

李通秦已經聽到了他們地對話,卻不知道自已有什么事犯到了楊凌手上,他臉sè漲紅地道:「不錯,本官就是李通秦,本官秉公執法、清正廉潔,小侯爺以何罪名抓我?」

「不是抓,是tiáo查取證」,洛有為不耐煩地翻了翻白眼兒:「本官經過縝密tiáo查,認真取證,你貪臟枉法、證據確鑿,奉威國公之命……」。

李御史冷笑:「縝密tiáo查、認真取證?小侯爺,剛剛的你可連我的名字都叫不上來呀。」。

洛有為被他諷的滿臉通紅,後邊一群紈絝子弟起哄地一笑,臉上更掛不住了,他平時也是駕鷹牽犬、走馬章台地公子哥兒,哪受得了這種奚落,頓時惱羞成怒地罵道:「叫不出名字咋了?老子就是知道你有罪,你個老不要臉的,為了個兔相公枉法害民,還敢和你爺爺叫板,帶走帶走,老子還不信治不了你啦!」

此人自有一幫官宦世家的好友哥們兒,都分在一個組里。這時馬上沖出兩個,一左一右掐住了李通秦的胳膊,楊凌本來只是讓他們帶人回去接受tiáo查,可他們哪管什么tiáo查、拘捕的區別,這幫不分深淺的家伙立即把一條鐵鏈子套在了李御史的脖子上,牽著他就走。

李通秦大怒,吼道:「本官是言官,言官無罪。你們不能抓我!就是威國公在這兒,也不能把本官抓走!你們這些不知天高地厚地小子,閉塞言路,罪殃禍國,你們不怕受到懲辦么?」

後邊不知是誰照他pì股上就是一腳,罵道:「滾你媽媽地咸鴨蛋!當你老子不明白?言官無罪是指你風聞奏事,不實不確也不查辦,可沒說你玩相公、坑百姓也不犯法!」

這些王孫公子們平常在長輩們面前循規蹈矩、斯斯文文。其實平素橫行在外,受人奉迎,不但個個心高氣傲,驕橫無比,而且滿口臟話。哪有一個講理的?一幫小流氓象牽驢似的,帶踢帶搡,把李通秦這個老流氓給弄走了。

眾御史頭一次見到這樣拿人的,一個個驚的目瞪口呆。有人忿忿然罵道:「讓一幫不懂事的王孫公子查考科道?簡直是胡作妄為,威國公若是拿不出真憑實據,本官一定要參他一本!有辱斯文、太有辱斯文了!」

旁邊劉瑾一黨大有兔死狐悲之感,聞言紛紛應和,清流派卻幸災樂禍,滿臉的陽yīn怪氣兒。一向閑得無聊地等死派,這回總算來了jīng神,開始交頭接耳。打聽李御史有什么風流韻事,嫖上了哪個堂子地相公,又怎么坑害百姓啦?

李御史一路上吃了不少苦頭,可是他越叫地凶,這群天不怕地不怕的少爺秧子卻有脾氣,李通秦見和這幫人沒理可講,只得閉口不言,只盼著有人趕快給劉瑾送信。想辦法救他出來。

到了諸王館。往黝黑地審訊室一關,嘩地一下。八只熾亮的牛油燈同時點著,喇叭口的白紙罩子把光線全射向他這一面,映得李通秦兩眼發花,jīng力根本沒法集中。負責審訊的大少爺們躲在暗處,覺得這種游戲實比逛廟會、斗詩飲酒什么地要有趣的多。

楊凌自然不會任由他們一直胡鬧,他在這些公子哥之中安chā了兩個自已的人,表面上是輔助這幫公署官員問案,實則他們才是真正掌握確鑿資料、主導審訊過程的人。

原來通州有一個優憐姓封,人皆稱封戲兒,此人瞳神翦水、風流儇巧,肌膚如玉、明慧善歌。此人常被富紳豪qiáng請去,在男風甚盛的大明,這般豪qiáng自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白日里要他婉轉歌喉,裊裊起舞,夜晚里不免一lún皓月當榻,玉兔雌伏、金剛搗杵。

封戲兒被一些富紳寵愛之極,常常攜入內宅,甚至半月不放他歸。此人既是男子,又貌美驚人,時日一久,被他勾引玩弄地大戶人家妻妾不可勝數,可他本是被富紳當成女子養在深閨,偷情方便,竟無人察覺。

此人膽子越來越大,得意洋洋,有時回到戲班,與人醉酒說起這些深宅大院的種種風流韻事,直令聞者咋舌,可是誰也不敢去對那些豪紳言及,畢竟這等丑事非比尋常,去告個密未必就是好事。

不料夜路行多終見鬼,封戲兒有一次被專做車馬行生意的通州大富紳沈常明請入府中唱堂會,順便留置幾日,賞玩了一通玉人吹嘯明月夜、婉轉嬌吟後庭花。封戲兒膽大包大,去勾引了沈家大小姐,兩人暗通款曲,結下私情,沈大小姐一個未出閣的姑娘,竟然因此有了身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