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害中取利(1 / 2)

回到明朝當王爺 月關 4040 字 2023-06-03

第374章害中取利

士卒們頂盔掛甲一路疾行。一萬步卒、五千騎兵,其中三千是楊凌自京中攜來的外四家軍鐵騎,另外兩千是德州守軍。

楊凌坐鎮德州,根本不是為了留在這座軍事重鎮督戰,其志實在楊虎。他停駐德州,是因為德州的重要性不亞於濟南,不把這里安頓好,他無法放心馳援泰安,同時又可藉此麻痹楊虎,暗暗tiáo度各地守軍。

劉六jīng騎三萬,軍隊素質要高於楊虎,但是人數較少,尤其不擅攻堅,按照常理,沒有數倍的jīng銳戰士,要攻下一座苦心經營多年的軍事要塞,難如登天。然而官軍的士氣低落導致戰力嚴重低下,再加上德州守軍魚龍混雜,來源不一,所以很難做到令行統一,其結果就是援軍多了,但是沒起到1+1=2的效果,反而比原來更弱。

這就是木桶原理,如果組成木桶的木板長短不一,那么這個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決於長的木板,而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守衛城池,需要部隊整體配合、協同作戰。一支部隊的戰斗力qiáng弱、整個戰役的勝負,很大程度上不是取決於某幾個人或某一支隊伍的超群和突出,更取決於它的整體狀況,取決於它是否存在某些突出的薄弱環節。

德州軍有官軍、有巡捕、有鄉兵丁勇、有民壯,而且官兵來自四個地方,派系山頭眾多,將這么一些人捏合起來,難度可想而知。楊凌在德州臨戰之際果斷以刑殺立威,整肅統屬不一的各路軍隊,樹立羅士權絕對的指揮權和個人威望,就是為了讓他能負起堅守德州的責任。

他把保定、天津兩支數量最大的援軍分別安排到桑園口和十二連城。把德州本地守軍全部tiáo回德州城,同時把易於指揮和聽命的團練部隊也留駐德州,加qiáng統一tiáo度能力,保證了德州這座軍事要塞的安全。

待軍心士氣穩步回升,羅士權令出一門,足以統御德州守軍,楊凌這才突然誓師,親率一路兵馬。趁夜悄然離開德州城,星夜馳往泰安。德州城頭楊字帥旗不撤,劉六劉七根本不知道楊凌已悄然離城,並帶走了一萬兩千人。

此時德州城內還有兩萬六千官兵,正常情形下也能與劉六大軍僵持,何況還有桑園口、十二連城兩路大軍互為倚助,劉六大軍不知底細,加上自已傷亡慘重。於是轉qiáng攻為僵持,表面上仍氣勢洶洶,擺出意欲決戰地姿態,其實際意圖已轉變為拖住楊凌及德州軍隊、配合楊虎奪取泰安、濟南。

楊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計劃不可謂不大膽。但是為了減少楊虎在山東的流毒,將大明損失減小到最低程度,這是唯一的辦法,否則山東地境越發潰爛。惡性循環,匪只能越剿越多。

官府對外宣傳響馬盜、白衣軍如何為非作歹、裹脅亂民,其實有些事是很難對外言明的。百姓從盜,楊虎、劉六短短數月間聚兵數萬,決不僅僅是靠裹脅利誘的辦法,朝廷施政過苛也是緣由之一。

河北、山東百姓百余年來為了保證明軍邊馬的供應,馬戶的徭役負擔極其沉重。為了保證養好馬他們要付出很大代價,不僅耽誤農耕。而且當所養馬匹死亡或種馬孳生達不到定額時,還要賠償損失,一貧如洗地農民不得不賣田產、鬻男女,以充其數,實是苦不可言。

當邊軍暫時不需要那么多馬匹時,官府也不會把成馬全部收繳,他們同樣承擔不起這么龐大的軍馬飼養,於是仍要養在百姓家中。這些為了節省開支散養農戶家中的成馬。就是楊虎、劉六兩支隊伍迅速聚斂使用的大量戰馬來源。百姓負擔如此之重,以致當時有人慨嘆「江南之患糧為最。河北之患馬為最」。

同時河北山東一帶近京畿,富紳豪商不及南方多,但是官僚地主卻如過江之鯽。以衍聖公來說,作為山東的大地主之一,擁有百萬畝良田。那是什么概念?附近幾縣的百姓統統都是他的佃戶,做為地主如果稍稍刻薄貪斂一些,就有數縣百姓飽受荼毒。

馬政壓榨、土地兼並,土地兼並造成草場減少,反過來使馬政剝削更加嚴重,朝廷涸澤而漁的作法,使許多百姓對官府怨憎不已,這也是反叛隊伍一旦破壞了百姓生存希望,他們根本不寄望於朝廷,而選擇從匪地原因。甚至一些久被官紳地主壓迫的農民,主動接濟援助馬賊,而視官府如仇。

因此,即便山東不是地理上太接近京師,就憑此地的社會環境容易滋生反叛者,容易成為白衣軍的穩定根據地,楊凌也不能不重視,不能不盡全力鏟除這個大患。

戰馬嘶鳴,戰旗獵獵,輕裝快馬,雄壯剽悍的騎兵隊伍飛馳在前,喬四海率步卒尾隨與後,喬四海參加過抗倭戰爭,臨戰經驗豐富,而且善於打埋伏、打突擊,正堪重用。

阿德妮一身戎裝,坐在楊凌身邊,她地頭盔放在一邊,一頭亮麗的長發披散下來,英武中透著柔媚,更顯明媚照人。

楊凌輕輕攬住她的腰,撫摸著她的頭發,低聲道:「一會到了禹城,你還是隨喬參將行動吧。泰安那邊,兵馬眾多,我怕照顧不了你」。

車子顛簸著,阿德妮輕輕握住楊凌地手,柔聲道:「楊,為什么不讓我和你並肩做戰呢?我並不只是會乘船打仗,我的馬術也相當不錯呢。你……..對戰果沒有把握?」

楊凌搖搖頭,沉思道:「不,此戰楊虎必敗。他的軍隊猛則猛矣,不過這么短的時間聚集這么龐大的軍隊,他是沒有時間整合約束的,戰事順利時為了爭奪財物,他們個個驍勇如虎。一旦遭受重挫,立即土崩瓦解。匪,就是匪!」

「局部來看,他們數量占優,實際上同朝廷大軍相比,他們仍是勢單力薄,軍隊作戰全憑一股氣勢,那些從匪的貧苦農民沒有多少作戰經驗。更沒有數十萬大軍混戰時彼此協tiáo配合的能力。」

楊凌冷誚地道:「他們地優勢是機動靈活,作戰可以出其不意,可是楊虎一直沒有考慮建立牢固的根據地,把山東作為大後方,士兵們一直疲於奔走,我想現在軍需補給已經出現了很大困難。這就便於我集中兵力,予以擊破。」

阿德妮點點頭,輕輕靠在他肩上。說道:「這一戰能全殲楊虎叛軍么?」

楊凌搖搖頭,嘆道:「談何容易,就是軍神,也做不到這樣的戰果,除非楊虎誓死一戰。決不後退。否則就算我tiáo來百萬大軍,不惜財力步步設堡,層層包圍,封鎖所有交通要道。他要率一支輕騎快馬脫離我的圍剿包圍圈也易如反掌。」

阿德妮的黛眉輕輕蹙了起來:「我明白的,就算在我們那么小的國家,一支很小的反叛隊伍,圍剿起來也是相當困難地。不過……..這一來他們到處流竄,怕是會國家造成不小地麻煩」。

楊凌在她頰上吻了一記,微微笑道:「也不盡然,戰爭如果能好好利用,造成的破壞未必就比利益大。」

楊凌目光閃動著道:「北戰韃靼。我們和朵顏三衛還有女真三部建立了戰略聯盟,同時帶動了雙方互市交易,做為交換條件,我們在遼東設立了很多大型牧場。

打倭寇,我們趁機壯大了水師,建造了新式戰船和火炮,把百余年來淪落成賊窩地東海諸島全部拿了回來,於琉球駐軍。北控東瀛。將黃海、東海置於手中,保障了海運通商。

幫助滿剌加與佛郎機一戰呢?轄夷州。控南海,駐軍於滿剌加,隨時可以把勢力伸向印度洋。同時加快了東西方交流,即將而來的商業交流還將帶來東西方的文化碰撞和融合。

就算是在四川平定都掌蠻,趁機徹底瓦解了這個百余年來不斷作亂的部落,將雲貴川三省的戰略要沖敘州牢牢地控制住,同時震懾了越來越跋扈地巴蜀十五位土司。促使朝廷改變了容易引起民族爭端的固有政策。

戰爭,如果只是打個痛快,只是取得戰場上的勝利,那才是真的失敗。你家相公我平北虜、平海盜、平倭寇、平南蠻、平西夷各有斬獲,那么平匪呢?有什么好處?美麗的海盜男爵閣下,你來說說看」。

阿德妮嫣然一笑,攬住他地腰,懶洋洋的道:「親愛的,挨著你,人家才不願意想這些費腦筋的事兒呢。再說,對大明你遠比我熟悉地多,現在又是大明的公爵,人家給你一個表現的機會,你說來聽聽嘛」。

楊凌被她的柔媚可人逗笑了,在她豐隆動人的臀上輕捏了一把,他才開口道:「同這些戰爭相比,這次白衣軍、響馬盜作亂,固然有為首幾個人的個人原因,可是他們能拉起這么大的隊伍,就不能不叫人深思了。

山東之亂,源於河北。河北之亂,源於朝廷。朝廷之由,起於體制。這才是此次叛亂的根緣,這個根緣不解決,就算我打一百次勝仗,殺上一百萬人,也不過是揚湯止沸,治標而不治本。

就算劉六死了,楊虎亡了,說不定馬上又冒出來一個新地劉六楊虎,流賊殺之不絕,受苦的始終是百姓。只有釜底抽薪,清除積弊,讓百姓有條活路,才能真正徹底平息流賊作亂。然而要治本談何容易?

它要觸及的是整個大明統治階層的現有利益,這個階層包括公侯勛卿、朝中百官、天下士紳,甚至各地藩王、世家,豪門,就算是皇帝,也觸逆不了這么龐大的力量。然而,藉由流賊叛亂,深受其害的不只是平民百姓。

整個高高在上的統治階級,都會深受觸動,他們自然會意識到要想長治久安,獲得長遠利益。就必須讓利於民,采取有力措施緩和社會矛盾。許多平時難以撼動的積習、舊制,就可以迎刃而解。」

楊凌淡淡笑道:「說實話,我打過這么多仗,在朝中費盡心思做了一些改革,還從未觸及大明體制上問題,這一次……..這一次是個好機會,這一仗。對我來說,才是最最重要地一仗。阿德妮,我地真正戰場不在這里,而在朝中,打贏了那一仗,我才是真地取得了勝利」。

阿德妮抬起頭來,望著楊凌地目光,忽然發現熟悉中增加了一點陌生的味道。那種眼神,睿智剛毅中帶著些無情的殺伐決斷,他在論政時不再帶著qiáng烈的個人感情了,而是能夠冷靜地從長遠利益去考慮問題,這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應該具備的素質。

「他是真的無力藉此一戰全殲白衣軍。還是故意縱匪為患,藉此推動他地政策施行,以達到利益更長遠的政治目的?」

阿德妮心中忽地閃過這個荒誕的念頭,隨即暗暗自責:「我怎么能這么想呢?不會的。楊永遠做不了一個冷酷的政客。他只是因勢利導,盡量利用無法制止的不利因素,來創造有益的事情」。

楊凌倒沒想到阿德妮心中轉了半天念頭,居然會一時把他想象成一個冷血政客。他溫香暖玉滿懷,可是因為此時正在思忖著自已地打算,越想前途越是光明,興奮之下,雙手溫柔的撫慰只是下意識的動作。他沒有思及與欲,阿德妮倒嬌顏酡紅,喘息漸漸粗重起來。

楊凌仍無所覺,含笑說道:「你想不到也不怪你,戰爭運作的好,能對政治、科技、經濟產生巨大拉動作用,我也是從美國……..喔,從每……..每個國家的戰爭史中思考摸索出來地。

臨戰不慌。盡量化不利為有利。自混亂中創造條件,就可以把戰爭的損害減至最低。甚至帶來的利益遠遠大於破壞。戰爭是國力的拼搏和消耗。為了應對戰爭,運籌得好,可以增長財富、拉動國民經濟發展,失去算計,則會導致窮兵黷武、禍國殃民。

比如說吧,天津港是朝廷試行開放地三個港口之一,可是北方不及南方開放,大的利益團體大多是地主階層,對此一直持抵制態度,所以天津港迄今還是軍港的作用大些。

白衣軍之亂,使南北陸路交通斷絕,漕運受到了影響。然而現在海上平靜,就可以趁機擴大海運規模,等到人們嘗到了它的甜頭,即便戰爭停止,它仍然會繼續紅火下去,僅靠朝廷政令無法推動的事,這樣就可以輕易辦到了。

山東百姓錯過了今年春耕,靠外運的糧食勉qiáng能讓他們支撐到十月,明年怎么辦?現在外逃的難民無地無產,只能成為流民,要回來還是無法生存,我會建議朝廷制訂一些優惠政策,把這些視家園土地如生命,輕易決不肯背井離鄉的百姓闖關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