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外放為官(下)(1 / 2)

在古代外放為官大部分都是得罪了皇上或者得罪了朝廷中某一勢力,被群起而攻之,才會被外放,一般能在政治中心站穩腳跟的官員,輕易皇帝是不會外放出去的。

雖然被外放的官員,不一定是做了比在長安城中小的官,但是那絕對是明升暗貶,至於降低官職的那更不用說了,基本是出去了就不要在想回來了。

大多數官員寧肯在長安城中做一個七品官,也不會願意在遠離長安城的地方做一個六品或是五品官,不在長安城里面做官,就代表接觸不到政治核心圈子,甚至是連在朝堂里面站隊的資格都沒有。

而且外放還代表著官員離李二同志遠,離李二同志遠,就代表升遷的機會不大,就算在地方做出了政績,那也是要靠頂頭上司去給李二匯報的,如果上面不報,就算在地方再得民心,那也是無濟於事。

所以說外放不是什么好事情。

雖然大唐百分之九十九的官員都認為外放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張楠就是那剩下的百分之一,因為去了外面,山高皇帝遠,自己做什么事情約束比較少,對於張楠來說,在什么地方做官關系並不是很大,而且在外面張楠還感到自由一些。

被李二這么一問,張楠倒是被問住了,如果自己就這么直接告訴李二自己想去外面挖煤,那李二肯定是不會把自己放出去的,而且很有可能把煤炭像鹽一樣,列為國家資源給掌控起來,那到時候自己還賺什么錢呢?

所以張楠想了想,還是決定對李二編一個瞎話。

「皇上,臣想外放,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臣只是想在外面建立一所書院罷了。」張楠道。

「辦書院,辦書院干什么?」李二無法理解張楠的想法。

其實唐代專門學習的地方還真是不少,由中央直接設立的學校有「六學」、「二館」。中央六學屬於直系,包括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二館」是崇文館和弘文館,屬於旁系。

而皇族子孫另立皇族小學。

由地方辦理的學校,在各府有府學,各州有州學,各縣有縣學,所有府州縣市各學校統屬直系,由長史掌管。

但是這些東西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夠接觸得到的地方,對於老百姓來說,雖然想讓自己的孩子去上學博一個功名是好事,但是大都數人還是不會選擇送孩子去上學的,因為大唐的蒙學教育實在是落後,至於各地設立的學所,那也是為士族子弟設立的,根本不是寒門能接觸到的東西,就算寒門yòu年能識字,長大了可以進地方的學所,那必定也是受排擠的。

所以孩子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希望,孩子長大之後對家庭來說,那就意味著勞動力,意味著生存,把孩子送去念書,就意味著家中會多出來一個吃干飯的閑人,所以大多數的百姓不會選擇送孩子去讀書。

這也就是為什么士族們把握著整個封建社會最上等的資源,而出身寒門的孩子卻很難躋身於上層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