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三章 蠶(1 / 2)

在歷史上外國商人來往於東西方之間販運中國生產的絲綢,逐漸形成了溝通歐亞大陸和「絲綢之路「,後來中國的養蠶技術傳到了西方,大約在4世紀時傳到了中亞、西亞,6世紀傳到了東羅馬人建立的拜占庭帝國,關於養蠶技術西傳的經過歷來說法不一。

對於這一點張楠是知道的,不過張楠更知道的是,現在的大食肯定是沒有蠶的,根據史料來推測的話,南北朝的時候蠶種就已經外流了,但是卻沒有流到大食去。

張楠就是賭,賭這個大食的哈里發只是一個穿越者,但是沒有系統,所以對於這些史料他並不清楚。

據拜史料記載,有幾個印度和尚在6世紀時來到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當時波斯商人以高價在那里出售絲綢,居間牟取bào利,這些印度和尚向查士丁尼皇帝獻策,說他們有辦法讓拜占庭不再向波斯和其他國家購買絲綢,他們曾在一個叫賽林達的地方住了很久,發現產絲的是一種蟲。

絲從蟲的口中吐出,要從該國帶走蟲是不可能的,但是有可能把蟲產的卵帶來孵化,查士丁尼答應事後重賞他們,後來印度和尚果然取來蟲卵,依法孵化,得到許多蟲,以桑葉喂養,於是拜占庭境內能養蠶繅絲。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一則波斯人為查士丁尼取來蠶種的史料。7世紀時另一位拜占庭歷史學家梯俄方內斯記載,皇帝召見曾在中國住過的波斯人,他們答應為查士丁尼尋找蠶種,他們繞道南高加索地區去中國,。

過了兩年,大約在553 年左右,帶著蠶種返回拜占庭,蠶種是藏在空心手杖中帶來的,在他們的指導下,拜占庭成功地養出了蠶,並結出了蠶繭。至此,拜占庭帝國首次使用在西方生長的蠶所吐的絲作為紡織絲綢的原料。

對於這兩個故事,張楠倒是覺得不太可能,首先蠶卵放在空心手杖中藏一年多,這在養蠶技術上是說不通的。

第二點就是,中國對養蠶的技術其實也沒有到封鎖的地步,否則這就無法解釋日本和所有遠東國家的養蠶技術,都傳自中國。

不過張楠覺得這也很有可能是拜占庭人賊喊捉賊罷了,他們用封鎖技術這個謊言來保證他們手上蠶種的唯一性,這樣就可以壟斷了,也就是說養蠶的方法到了他們那里就隔斷了,被定為國家機密自然也是傳不出去了。

相對於這兩個不太靠譜的說法,張楠其實更願意相信這個蠶就是被中國人自己帶出去的。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一個故事,在今天新疆的和田古稱叫做於闐,古代有一個叫瞿薩旦那的國家,該國向東國求取蠶種,但是東國國王秘而不賜,還嚴令邊關禁止蠶桑種子出口。於是,,瞿薩旦那王想出一個巧妙的辦法,以卑言厚禮向東國公主求婚,獲得了允准。

迎娶公主時,瞿薩旦那王告訴迎娶公主的專使說,你告訴東國公主,我國沒有絲棉,她可以把蠶桑種子帶來,將來為自己做衣服。公主聽了專使的話,就秘密地弄了一些蠶桑種子,放在自己的帽子里。到了邊關,官員雖然仔細搜查,但始終不敢檢查公主的帽子。蠶桑種子就這樣到了瞿薩旦那,當地人開始養蠶。

這個故事里面東國,也就是中國。

而這個故事在最後也是有出土畫板來佐證,張楠更偏向於這個說法。

但是不管怎么說,現在大食應該是沒有蠶的,如果大食連蠶也有了,張楠覺得大食就沒有什么必要來和大唐做貿易了,首先在科技上來說,大食不比大唐低多少,再者,大唐可沒有那么多的高產作物能夠給大食。

看見張楠說的這么言之鑿鑿的,李二同志也是不得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