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大明根子上的巨大隱患(1 / 2)

隨著朱英命令的確定,數十騎從京師出發。

為了保障信息的傳播速度,這次旳人員,都有特批的加急文書,驛站通行。

在朱英的要求下,半月之內,必須將消息全部傳播到位。

兩日後。

朱元璋下了早朝,感覺到有些疲憊。

微微琢磨一番後,直奔坤寧宮而去。

「好你個大孫,咱在朝堂上累死累活的,你卻在這里釣魚,你眼里還有咱這個爺爺沒。」

剛入坤寧宮,朱元璋就看到大孫在院子里,拿著釣竿釣魚。

另一旁是翰林院的李衛良,正在查看奏章。

當然,這件事朱元璋早就知道了,所以才特地過來。

「爺爺,孫兒正在陶怡情cào呢,人呀,要勞逸結合才能心情愉悅,健康長壽。」

朱英笑著回道,沒有絲毫被沖破的尷尬。

朱元璋聽到這話,氣不打一出來,道:「你才多大,不過十八歲的年紀,現在就講究養生,咱都六七十了,還在兢兢業業的。」

「咱早說了,讓你早點跟咱一起去早朝,怎的就這般備懶了。」

朱元璋嘴上這么說,身體卻是很誠實的走到大孫旁邊坐了下來,而後向劉和揮揮手,劉和立即送過來一根魚竿。

爺孫倆就這般一同垂釣起來。

「爺爺別急呀,等孫兒的規劃完成,保管早朝上幾乎沒什么事情了,現在從奏章上看,早朝上的那些事情,不過是些芝麻綠豆大小的繁瑣事。」

「有些困難的吧,也都是老生常談,拿出來說上一番,該解決不了的還是解決不了。」

「往民生方向說,不過便是錢,糧二字,往文官層面說,便就是吏治清明。」

「內政,終究還是要以發展為主。」

朱英開始講述起來。

朱元璋道:「大孫說的這些,算是到點子上來,不過如何具體落實,才是事情的關鍵,很多事情,沒這般想象的簡單。」

「有些官呀,那就不是官,想盡辦法搞破壞,咱有時候,都不知道他們是如何想的,非得要咱動殺心,才能有所收斂。」

朱英點點頭,回道:「就是想要多撈一點唄,爺爺也莫怪孫兒沒去管這些事情,這些事情,終究是處理不完的。」

「jīng力全部被牽扯進這些日常瑣事之中了,根本沒空干點別的事情。孫兒覺得,看待事情,得跳出來看,將事情從根子上解決掉。」

朱元璋沒好氣的回道:「咱還能不知道嘛,現在就等著大孫你送來的番薯那些作物成熟呢。」

「這天底下的事情呀,但凡是百姓溫飽的問題能夠初步的解決,其他的事情,都也就能過得去了。」

「好在是今年的秋收還不錯,你是沒看到,隨著秋糧過來,戶部那些人,在朝堂上說話都硬氣了很多,咱這心里呀,也是安了心。」

「每年收糧的這兩次,都是整得提心吊膽的,若是大范圍災荒,誰的日子都不能過呢。」

朱英聞言,贊同說道:「爺爺說得在理,不過這天底下的土地,還是有太多在鄉紳的手里,長久以往,可不是個好事情。」

說到這土地問題,朱英卻是多有感嘆。

土地兼並,永遠都是各朝代一直需要處理的問題,卻又是一直無法處理。

不管怎么去變革也好,變法也好,也都只能說是治標不治本。

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是會有新的兼並方式出現。

朱元璋聽到大孫聊到這關於國家核心的問題,頓時就來了興趣。

他沒想到大孫在這方面,竟然也有鑽研,連手中的魚桿的都放下來,問道:

「大孫給咱說說,關於土地這塊,可是有什么新奇的想法。」

「直管說就是了,不用擔心別的。」

說完後,看了看周邊,輕輕揮手。

劉和,蔣瓛及宮女官宦們,依次退下。

涉及到這等國家大事,朱元璋自然要嚴格保密。

朱英微微沉吟後,開始說道:「孫兒在讀史書的時候,就發現土地對於國家,或者說田地對於任何朝代,都是想當的重要。」

「自中原文明的興起,前後經歷過土地公有,土地國有,一直到土地私有。」

「土地私有自春秋後,兩千年以來為主流,歷朝歷代面臨的最大問題,便就是土地向著少數人的手里開始集中。」

「越是王朝末期,鄉紳掌握的土地就越發多了起來,反觀朝廷的土地,百姓的土地,在不斷的減少,因此形成巨大的隱患。」

朱元璋聽到這里,認同的點頭。

同時對大孫的表現也有些詫異,這幾乎是從農業之初開始講述了,足以說明大孫在這方面,自然是研讀了不少的史書。

一般人,可沒這么深入的了解。

「大孫的意思,咱清楚,便就是說大明往後,這個問題也會逐漸的出現。」

「其實這些,咱怎么就不知道呢,可是卻沒有更好的辦法。」

「從最初的井田制,到隋唐前的均田制,大孫既然了解過,也自然明白,這等現象,完全是大勢所趨,難以阻擋。」

朱元璋感嘆的說道。

在大明建立最初的時候,在如何分配土地這方面,朱元璋也是絞盡腦汁,想盡辦法。

同時也征召了許多讀書人,一同出謀劃策。

為此推陳出新,煞費苦心,將土地管理和基層管理創新結合起來,推行了「賦役黃冊」,「魚鱗冊」和里甲制度。

對於這些制度,其實朱元璋是不滿意的,但也是沒得辦法的辦法。

他也知道其中的隱患,長久以往,地主和官吏相互勾結下,同樣會出現很大問題。

「其實,倒也不是沒有辦法。只是現在來說,算為時過早了一點,得等番薯等作物在大明遍地開花的時候,才能推行下去。」

聽到大孫的話,朱元璋一下子就來了興趣,問道:「大孫說說,當是如何。」

朱英回道:「很多百姓之所以賣掉自家的田地,完全是因為造了飢荒,像是那種qiáng行霸占土地的,並不是多數。」

「那些鄉紳們,也不是什么惡人,多是些遠近聞名的大善人,只是鬧了飢荒,百姓活不下去,賣兒賣女賣田,這就促使了鄉紳們的規模,越發壯大。」

「等到後面開始豐收了,這些鄉紳們的田產產出,便就是數倍,數十倍的增長。」

「江南的那些豪qiáng們,不就是這么慢慢過來的嘛。」

聽到這里,朱元璋不由想起了自己小時候。

這跟他家里的情況,是多么的相像。

本來朱元璋的父母,也算是有些良田,完全可以達到自給自足。

同樣是鬧了飢荒,所以朱元璋出生後,就只能給地主放牛。

這種情況太普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