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皇子守國門,藩王死社稷(求月票)(2 / 2)

「皇侄前段時間,抽tiáo了五萬jīng銳去安南,便就是為了此事嗎。」朱橚突然開口問道。

他倒不是為了安南封國,而是對一年三四熟的水稻起了興趣,這跟他目前的研究,很是搭邊。

朱英自然明白朱橚話里的意思,笑著回道:「五叔莫急,關於這稻米的取種,侄兒早就已經吩咐好了,只等他們到了安南之後,便就帶回來。」

朱橚輕輕點頭,表示自己沒有其他話要說了。

現在的朱橚,全程就是吃飯品酒,對於朱英說的這些,基本上是左耳朵進,由耳朵出。

還是因為聽到一年四叔的水稻,這才想要研究一下。

「不知安南那邊,可還能過去。」朱楨不由開口問道,顯然是對安南來了興趣。

朱英搖搖頭道;「安南已經去了五萬jīng銳,並且那里作了安排,暫時是不太可能的,不過除了安南,周邊也很是不錯,還可以跟安南遙相呼應。」

「相對來說,要穩上許多。」

「像是占城、柬埔寨、老撾這些地方,也是不錯的選擇。」

這時候,蜀王朱椿開口了,問道:「皇侄說的這些小國,均是我大明屬國,都有上貢,若是這番至於藩國,奪取王位,怕是容易惹來非議。」

在眾多藩王之中,朱椿算是一個另類。

他沒有繼承朱元璋的軍事天賦,反而是繼承了文學天賦。

本身喜好讀書和做學問,『博綜典籍,容止都雅』,在朝中有『蜀秀才』之稱。

這輩子,就沒帶兵打仗過,不過朱元璋也不介意,畢竟現在大明已立,並不是說要所有兒子,個個都是能文能武。

相對來說,能文目前更受朱元璋的看重。

想來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朱椿,顯然對於屬國這樣的事情比較在意。

朱英有些詫異的看向朱椿,他沒想到藩王之中,還有這等人,去真正的考慮屬國的利益。

朱英笑著解釋道:「十一叔誤會了,屬國和藩國,不都是大明的臣子嗎,這其中的關系,在侄兒看來,相差也不是很大。」

「再者說了,若是眾位叔叔過去,還有農民,工匠,肯定會讓當地土著的日子過得更好,十一叔不知道,在西域那邊,很多小國想要並入到大明來,都沒有機會呢。」

「誠然,這樣的情況,對於這些小國的王室,自然會有一定的沖突,或許有部分的王室,甚至有反對的意見。」

「可對於整個國的百姓來說,那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他們自然是想過溫飽的日子,我們不能因為少數人的不同意,就把多數人給否決掉吧。」

「再說了,那些王室也並不是說撤銷,到時候可以將其接到京師來,王位還是可以保留的,還能在朝堂這邊,領取一份豐厚的俸祿。」

「甚至於他們的俸祿,還可以跟藩國的歲入聯系起來,若是藩國發展得越好,他們的俸祿自然可以更多,這樣豈不是更好嗎。」

聽著朱英的詭辯,朱椿下意識的就想要爭論。

不過稍稍沉默後,他還是放棄了。

雖然目前只有朱英在剛剛提起這個事情,但你誰都知道,這已經是不可能有所改變了的。

像是朱棣,朱棡,朱樉,這三位帶頭的哥哥們,對於這個方案已經確認。

自然這些當弟弟的,就不好去反駁了。

朱椿感覺有些可惜,自己好不容易建起來的蜀王宮殿,這才剛過十年,就只能含淚離去。

其實論起關系來,朱椿和朱英的關系,還算是非常緊密的。

朱椿的正妃,就是藍玉的女兒。

「皇侄,現在倭國那邊,暫且只有三弟和四弟過去,剛才皇侄也說過,倭國完全拿下後,按三國劃分,不知這第三藩國,可有人眩」

朱樉問道。

安南拿不到,朱樉對於倭國還是比較上心的。

畢竟攻打倭國,屬於目前大明勢在必行的一路,征征起來有大軍相護,自然要輕松許多。

聽到這話,朱英當然明白秦王朱樉的意思,不過朱英並不是很想讓朱樉過去。

朱樉和朱棡的關系,相對於朱棣來說,自然要好上許多,若是時間長了,肯定會對朱棣有很大的壓力,朱英不想看到這樣的局面。

朱英想看到的,是另外加入一個比較弱小一點的第三方,形成在倭國朱棣和朱棡兩虎相爭的局面。

相對來說這樣的局面,更加能夠穩住倭國的情況,這個平衡點,並非那么容易被打破掉。

而且對於朱英來說,也可以更好在經濟上,形成一定的控制。

面對朱樉的話,微微思索一番後,朱英道:「其實目前的高麗,也是一個很好的地方。」

「其中高麗的優勢在於其地理位置,對於大明來說,也是非常的重要,易守難攻是一方面,其海上貿易,也可以非常的豐富。」

「和倭國相交,往後倭國的白銀出產,通過對馬島的航行,是非常便捷快速的。」

朱樉聽到這些,便就不說話了。

在他的心中,高麗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地方。

高麗最出名的在於,那是隋朝三次遠征都沒有攻下來,他雖然沒去過,但高麗的名推還是聽說過的。

而且高麗距離大明也很近,跨過鴨綠江就算是到了。

海岸對面就是倭國,加上海上貿易,比起大明很多地方來,也算是比較富足了。

朱英看朱樉沒有繼續,也就不過多解釋了。

高麗很大,雖然整體比倭國要小一點,可都是在大陸上,並非是海島國。

尤其是和大明相連,戰略地區更為重要,自然不可能全部都交給朱樉的。

不過這些話,現在倒是沒必要說。

至此,眾藩王基本上也了解到了朱英的意圖,雖然有些藩王不願意,可這中間的刺頭,像是朱棣,朱棡,朱樉,朱榑,相對來說比較能打的。

打了很多年,還有許多功勞在身,兵權在握的藩王們,還是覺得海外封國的這個建議不錯。

況且像是朱棣這種,本來就是敢打敢拼的,海外封國更加合乎他的新意。

目前的已經就藩的藩王,都在這里了。

搞定了他們,後面還沒就藩的,自然問題就不大,就算心中不情願,也只能按照安排來。

這個計劃,在朱英的心中還是覺得非常滿意的。

尤其是對於大明的疆域來說。

正所謂:皇子守國門,藩王死社稷。

便就是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