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實業興國(1 / 2)

「占城?到也算是不錯的好地方,允炆,你已經想好了嗎。」

坤寧宮中,朱英笑著說道。

朱允炆沒想到,大兄竟然這么好說話,看來娘親的擔心真的是多余的。

便就肯定道:「大兄,我已經想好了,就去占城建藩。」

朱英點點頭,隨即思索一番後,說道:「如今咱們大明,在安南有五萬jīng兵駐守,和安南王室的關系也算是不錯。」

「不過占城跟咱們大明的關系一直很好,你現在過去時機尚不成熟。」

「也別擔憂什么,為兄自會給你安排,不過來往甚遠,估摸著也得兩年左右才行。」

「正好你這段時間,也可好好cào練一番,去了那邊可不像是大明,兵荒馬亂的,可不平和。」

「明日,收拾一下行禮,到為兄新開的軍事學院上學去,好好學點打仗的本事,免得遭人欺負。」

對於朱允炆,朱英還真就沒什么打壓的心思。

畢竟兩人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不管是從身份上,還是其他方面。

對於他的海外就藩,朱英沒啥可看好,若是只有朱允炆一人去,怕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同意的緣由,無非就是在於呂氏了。

占城這個地界,位置非常的關鍵,尤其是在航線路線上。

占城國在大海南,南距真臘,西距交趾,東北際海,自福建之長樂縣五虎門發舟西南行,順風約十日可抵其國。

國東北百里,有海口曰新州港者,港岸立石塔為標,船舶停於此。

西南百里至王城,即占城。

鄭和七下西洋,占城都是作為海外第一站,從地理位置和的海上航線來看,安南的中南部海岸地區歷來是華夏至東南亞海上線路的第一停泊站和必經之地。

早在兩漢時期,《漢書·地理志》就記載了華夏至東南亞的海上交通路線。

從雷州半島乘船出發,沿著安南海岸線南下,經敢浦只、暹羅,到達馬六甲海峽,之後北上到錫蘭,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在漢朝已初步定型。

曾經朱英在西域,遠眺安南時,也是把占城包括在內的。

安南駐兵,曾也給大弟子劉勝,交代過占城事宜。

從一開始,朱英就沒打算放過占城,安南到手後,下一步必是占城無疑。

現在朱允炆過來祈求封國占城,也算是合了朱英的心意。

倒是沒想到,呂氏的眼光如此毒辣,直接相中了這塊好地方。

占城這邊目前看來不算富裕,但等朱英的海上絲綢之路開啟後,可算是在風口上騰飛的地方了。

再說占城本身就有許多優質特產。

烏木、加藍香、觀音竹、降真香這些名貴貨物,都是占城國這邊上好特產。

如烏木,古語有雲:家有烏木半方,勝過財寶一箱。

加藍香是最為上等的沉香之一,自古有占城奇楠,一片萬金的說法。

降真香,又名紫藤香,幾十年才能結香,可謂是一兩黃金半兩香。

原本占城朱英打算安排朱允熥去的,可惜朱允熥的軍事天賦不行,或者說他根本志不在此。

給了他反而更加容易出亂子。

占城不能直接打,若是師出無名,當會毀壞天朝上國的名聲。

呂氏這樣的過去就非常合適。

現在的呂氏,在皇宮這里表現得很是乖巧,但通過一些細節,朱英已經注意到了這個『繼母』。

在自己生母薨逝後,能夠得到太子朱標的寵愛歡心,還有老爺子的認可成為繼妻,這可不是說一般人就能辦到的。

因為她的家世並不顯赫。

明朝皇帝取普通女子,以防後宮干政的說法,是從中葉開始有的,現在老爺子在世,基本上安排的都算門當戶對,名門望族。

每個皇子皇孫,甚至是皇女,皇外孫女,起步都是有名有姓的勛貴大戶了。

最為關鍵的是,呂氏很識大局,懂取舍。

成了太子妃後,便就抽身而退,相夫教子,哪怕是在朱允炆繼皇帝位後,也沒說要干政啥的。

當然,她也不是全能,至少在軍事上指定不懂,否則也不可能後期讓燕王奪了江山。

而這樣的呂氏在朱英看來,真就是去占城的最佳選手。

朱英可不覺得,占城那邊的國王大臣,能夠玩得過呂氏。

這邊朱允炆聽完大兄的安排,自沒有其余的想法,老實道:「行,我都聽大兄的。」

朱允炆這邊的事情安排妥當之後,朱英就開始謀算工廠了。

對於現在的大明來說,工廠是必須要立即發展起來的東西。

因為糧食在今年之後,已經會逐漸夠百姓們吃的,至少不存在大面積餓死這樣的情況。

曾經的番薯盛世,便就是這么一個說法。

而當勞動力有了閑置的可能,肯定不能浪費啊。

促進工業的基礎,就是最好的方式。

實業興國,可不是什么玩笑之談,而是實實在在能夠做得到的東西。

尤其是像造紙廠,印刷廠,水泥廠這些,就是目前最為缺失的。

只說靠群英商會一家獨大,根本沒有辦法興盛起來。

國營只算是一個基礎的保障,有時候寧願虧損一些,也都首先在於社會效益,而不是經濟效益。

百花齊放,才是良性的循壞。

開房民營,是必然要走的道路。

現在時機已經成熟,再和老爺子打過招呼後,朱英把開放民營的消息,直接就刊登在了京師邸報之上。

頓時,京師還沒消停,又開始高漲起來。

最近這段時間,對於京師的老百姓來說,真就是過幾天一個天地的感覺。

有些外出不到一個月回來,發現自己都有些跟不上時代的節奏了。

好像突然集中的大爆發,新的東西飛快的涌現出來。

這就是朱英累加到現在,只用了短短半年的時間,所產生的成果。

而這次開房民營,看熱鬧的是百姓,真正動了心思的,是那些行商。

實業興國的招牌打了出來,似乎去辦廠經營的商人,好像多了一層榮譽,不再是那么的社會地位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