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朱棣的歡喜(2 / 2)

慶壽寺在外人看來,只是一個簡單的和尚廟宇,然其實對於朱棣和姚廣孝來說。

很多暗中的行為,幾乎都是在慶壽寺里進行。

比如和李景隆的聯系,運送優質戰馬。

朱棣在這一方面,自然是不好出面,包括王府里的親衛,也是不能出面。

這倒不是說朱棣對於親衛的信任問題。

而是有些事情,朱棣根本沒法參與。

錦衣衛對於各地的藩王,雖然沒有說很嚴密的監視,但是在戰馬運輸這塊,肯定會引起一些有心人的注意。

本身大明缺馬,因此對於戰馬看護極為重要。

很容易就可以通過這條線,追查到朱棣的頭上。

到時候傳到父皇那邊,可就是吃不了兜著走了。

但是姚廣孝的廟宇,就沒有這些煩惱,就算是僧人被查了出來,也找不到朱棣的頭上。

而在這個其中,朱棣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權勢,給僧人這邊解圍。

僧人的行動,在許多方面也比較方面。

朱棣在北平,名義上能夠掌控的軍隊,不過三萬人,這也是朱元章對於藩王們的限制。

然而實際上,整個北平,不管是文臣,亦或是武將,都被朱棣所拉攏。

那些拉攏不了的,自然是想辦法除掉。

隨便給安一個貪官的名頭,cào作起來不要過於簡單。

而且這樣的行為,反而會得到京師里父皇的看重,真可謂是一舉兩得。

大部分的文臣,武將,對於僧人基本上沒有太多的防備心里。

也就是如此,朱棣才可以把整個北平,打造成鐵桶一塊。

所以當聽到張玉傳達道衍的話,說起慶壽寺的事情,朱棣心中就已經明白,這是道衍在暗中給自己傳達信號。

想了想,朱棣說道:「和高麗那邊的聯合事宜,你與衛光間的商議是如何定奪的。」

道衍這邊確定下來後,朱棣自然心里頭就輕松了許多,便也轉而問起相關的事情來。

張玉回道:「目前倭國的軍中,皆是向後不斷的集中,似乎是想要積蓄兵力,尋得我等破綻,而後一擊得勝。」

「不過倭軍的戰力,也便是那樣了,跟我大明之軍比起來,彷若是雲泥之別。」

「哪怕是高麗軍打他們,好像也沒有費太多的力。」

「因此末將和衛光商議著,先聯合起來,把我等跟高麗軍中間的殘余,徹底的清掃干凈,互為助力,尋機會擊潰倭軍。」

張玉簡單了說了一番後,便就開始講述一些關於軍隊布局的細節。

同時也拿出了兩份地圖,這是目前朱棣這邊,還有道衍法師那邊,各自勘察過後,繪制而成。

現在兩塊地圖拼在一起,范圍就變得比較清晰起來。

聽完張玉的講述之後,朱棣點頭,便是同意了目前的策略。

總的來說,現在不管是對於明軍,亦或是高麗軍來說,最為迫在眉睫的,就是搞糧食了。

對於糧食方面,其實還算不錯。

因為倭國和草原諸部最大的相差之處在於,他也是屬於農耕文明。

也就是說,現在不管是對於大明,還是倭國這邊,馬上就要遇到的事情,便就是收糧。

如今已是五月份,而倭國水稻播種,便就是在下個月。

明軍登陸倭國之後,對於耕地,也非常的重視。

大軍行進之處,都是盡量的避開了農田。

馮勝非常的清楚,農田對於目前的明軍,可謂是相當重要,甚至是關系到未來對於倭國的一些相關動作。

倭國這邊,雖然把倉庫的存糧,都已經藏匿起來。

但對於毀壞農田這樣的事情,並不會去做。

在倭國長久的歷史上,這是第三次受到外來的戰爭。

蒙元時期,那些蒙古騎士,哪里會去保護這些農田,向來就是直接騎馬踐踏過去。

不過蒙古騎士也不會刻意的去毀壞,畢竟在當時來說,他們將倭國這邊,已經看作是自己的地盤。

大戰敗得太快,所以也來不及去干這些事情。

兩次大戰,皆是如此。

以至於倭國根本不會說刻意去毀壞農田,因為在他們看來,大明的軍隊,也會和曾經的蒙元一般,被『神風』摧毀。

只是他們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蒙元雖然在那個時期入主中原,可本質上的性格,並沒有改變。

在大多數蒙古人,甚至是忽必烈的心中,他們還是馬背上的國家,完全沒有農耕文明的那種心態。

而現在的大明,就完全不同了。

首先是在戰略上,就是抱著先僵持,熟悉的路子,慢慢跟倭國打,首先就是求穩,而不是像曾經的蒙古人一般。

要一鼓作氣的直接拿下倭國。

而最為關鍵的是,這次來的明軍,和蒙古軍不同,多數是屬於屯田兵。

也就是說,現在的明軍幾乎大部分的軍士,對於農耕,不僅沒有絲毫的陌生,反而比之倭國的百姓,還要來得更加的熟悉一點。

放下刀槍,這些明軍隨時就可以化作最為優秀的農民,收割播種,完全不在話下。

倭國的主要農作物,也是以水稻為主。

和大明的一年兩熟不同,一年只有一熟。

便就是五月下旬播種,約在十月至十一月的時間進行收割。

也就是說,馬上就要到了播種的季節了。

大明官軍這邊,早就已經是躍躍欲試。

馮勝的心里頭很清楚,征伐倭國,尤其是徹底的教化倭國,是一件長遠之事。

不是說短短一兩年內,就能完全辦成。

現在明軍,加上高麗軍在內,已經可以說是取得了九州島三分之一的地盤。

只等播種完成之後,便就是出動大軍,徹底占據九州島的時候。

......

所謂千里江陵一日還。

朱英率軍自丹徒縣乘船,順流而下,抵達蘇州,不過用了一日半的功夫。

對於現在的大明來說,除開京師南京,也就是蘇杭江南一帶,最為繁華。

這里,曾經是張士誠的地盤,但並沒有受到太多戰火的波及。

哪怕是說朱元章對這里收取重稅,在很多文章中,似乎有一種苦不堪言的景象。

然而真正抵達這里後,映入眼簾的,哪有什么民間疾苦,唯有一片盛世光景。

對於大多數世家,地主豪紳來說。

即便是陛下收取的賦稅高,左右不過是嫁接給下面的百姓罷了。

收入也就少那么一點,還影響不到正常生活。

加上商貿並未在其限制中,依然是有大量出手闊綽的公子哥,豪擲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