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 司後之爭(1 / 2)

鑒寶黃金手 天牛行空 1022 字 10个月前

徐景行能認識幾個甲骨文,是真的只認識幾個,畢竟這玩意兒實在太抽象了,不是專業人士,可能連一個都認不出來,就算有的字跟現在的簡體字在結構上是一致的,依然很難分辨。

另外人家好歹是銘文,也是有藝術性的,很多字體也都寫的很花哨,更增加了辨識的難度。

舉個例子,人盡皆知的司母戊大方鼎上邊有「司母戊」三個甲骨文,這也是這個名字的來由,是郭沫若提出來並且確定的。但這個名字也有爭議,因為有其他學者認為鼎上的銘文應該是「後母戊」。

在商周時期,「司」和「後」兩個字的寫法是一樣的,但意義卻截然不同,「司」通「祀」,有祭拜祭祀的意思,司母戊就是祭祀母親戊的意思;而「後」的意思則是偉大、尊敬、了不起的意思,就像「皇天後土」中的後一樣,是一個修飾詞。

同一個字,兩種不同的意思,在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和解讀以後,2011年國家博物館新館開業時,被移到新館的「司母戊大方鼎」被正式改名為「後母戊大方鼎」。

可是社會各界對於「司」「後」兩種解讀方式的爭議不但沒有因此消弭,反而變得更加激烈,連這只大鼎的相關機構都不知道該怎么讀了,國家博物館采用的自然是新名字,可是在這只大鼎的出土地殷墟以及國內唯一的國家文字博物館依然以「司母戊」來命名,社會各界就更不用說了,爭議更大。

這還只是單純的釋義爭議呢,事實上關於這只大鼎上的銘文還有其他的解讀方式,甚至有不少學者認為那銘文是兩個字或者干脆就是一個字,更有人認為那是字與畫的結合,相當於現在人們常說的花鳥篆一類的象形符號。

這可不是那些人信口開河,而是這么解釋也能解釋得通。

徐景行在看到後母戊大方鼎上的銘文時,也有過這樣的念頭,因為那個銘文實在太美了,而且確實有著非常qiáng烈的象形意味,猛地一看就像一個小人跪在地上向另外一個人行禮,頭頂那個「司」字完全可以看做是帝王的傘蓋,這么解讀完全符合這只大鼎本身所的意義,因為這是商王為了祭祀母親而鑄造的大鼎,跟圖中的涵義完全吻合。

而且從構圖方面來看,跟下邊的兩個字是渾然一體的,從整體結構看就是一幅畫。

當徐景行第一次在歷史課本中看到這個銘文的拓印圖時,真把它當成了一幅圖,而不是三個字。

連他都能產生這樣的解讀方式,就更不用說其他專家學者了,知識越淵博,對這個銘文的解讀方式就越多,也越千奇百怪。

然而這不是說誰的解讀方式就錯了,實在是因為商周時期距離現在太過遙遠,流傳下來的文字又相對較少,這些文字不是從龜甲上找到的,就是從青銅器上找到的,可龜甲也好,青銅器也罷,所能承載的信息都很有限,一片龜甲上能有三兩個字?青銅器上的銘文可能會稍微多一點,但超過十個的也少,所以解讀起來非常難。

距今為止發現的甲骨文字總共約四千五百個,可是解讀出來的才兩千字左右,還有兩千五百多個甲骨文字沒有解讀出來,缺了那些沒有解讀出來的,整個語系就變得支離破碎,是個不完整的東西,解讀起來自然分歧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