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9章 有辦法(1 / 2)

鑒寶黃金手 天牛行空 1046 字 10个月前

說起來,明宣宗時期的工匠們膽子也夠大的,宣德三年皇帝才鑄造了宣德爐,宣德五年左右那些個工匠們就開始制造仿品了,而且還博得了很大的名頭。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批宣德爐的督造官吳邦佐、工部員外郎李澄德以及高氏、且閑主人等「司鑄之事」的官員和工匠,這些人的手藝在當時社會中是最頂尖的存在,要不然也不會被皇帝征集去鑄造宣德爐,也因此這些人仿制的宣德爐完全可以以假亂真。

當然,明面上這些人仿造的宣德爐的款識跟真正的宣德爐的款識還是有所區別的,真品宣德爐的款識只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陽文款這么一個款識,是統一的。

而吳邦佐這些人後來仿制的宣德爐的款識則有楷書款和篆書款,字數也不再是六個字,而是類似於「宣德五年吳邦佐造」這樣的多字款。

可這只是明面上的款識,私底下有沒有仿造「大明宣德年制」這種正品款的宣德爐,誰也不知道,反正就算仿制出來一般人也分辨不出清楚,畢竟正品宣德爐和仿品宣德爐全都出自一人之手,人家想要仿造,完全可以做的比真品更好。

這也是為什么宣德爐的鑒定會成為國內古玩行的一個懸案的原因,就是因為太難鑒定了,就算是那些個專家們也有點無能為力。

到現在為止,國內似乎還沒有哪一只宣德爐被明確的鑒定宣德三年鑄造的那一批之一,就算是博物館也只是簡單的標注為「宣德爐」了事,頂多加上明中期或者明晚期這樣的大致時間段,而不敢直接宣稱「鑄造於宣德三年」。

倒是國外有一些拍賣機構曾經拍出過一些個所謂的「宣德三年鑄造的宣德爐」,價格也都不低,但至於到底什么情況,那就說不清了,畢竟國外的拍賣行的水分一點不比國內少。

可是吧,要說真品和仿品就完全無法鑒別出來,那也不對,還是有辦法的。

什么辦法?

材質。

眾所周知的是宣德三年鑄造的宣德爐是用風磨銅鑄造的,那一批銅料是宣德皇帝從暹羅國得到的,是屬於皇帝本人的,而且用完也就沒了,所以後來吳邦佐、李澄德這些人仿造的宣德爐所使用的銅料肯定不是風磨銅,就算模仿風磨銅的銅、金比例自行配比銅料,生產出來的銅料也會因為銅礦石的產地、提煉工藝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所以只要能確定真、仿宣德爐所使用銅料的區別,就能鑒別出每一只宣德爐的真偽。

可這只是理論上的可能,實際上沒有人會奢侈到在宣德爐這種寶物上取樣鑒別銅爐的材質,因為取樣時取的少了可能不夠檢測標准,取的多了只會毀掉銅爐。

而且不能鑒定一只宣德爐就取樣檢測一次,那就不是鑒寶了,而是毀寶。

因此從材質上鑒別宣德爐的真偽,不能使用現代科技,只能憑借鑒寶人自身的經驗。

比如說一些個鑒寶人玩宣德爐玩的多了,在看到不同的宣德爐時會本能的對爐子進行鑒定,或許說不出什么原因和原理來,但卻能憑借直覺鑒定出其中的真偽。

再比如說像徐景行這樣能直接看穿每一只爐子的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