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9章 八分書(1 / 2)

鑒寶黃金手 天牛行空 1546 字 10个月前

說實話,徐景行雖然不想給楊壽雲當師父,但也不得不佩服這人的悟性和修養。

為啥?

因為楊壽雲能在沒有師父指點的情況下僅憑在書法方面的造詣就能摸著修行的邊兒,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再往前一步,楊壽雲就該能創作出凝聚出本相的書法作品了,而這項成就在整個書法歷史上都是不多見的,最起碼以徐景行自個兒的眼界來判斷,應該是不多的。

或許單純的講書法技法,楊壽雲並不是頂尖的,但境界這東西,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是個硬指標,能摸著本相的邊兒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相反,一些書家的書法水平也很高,甚至從技法上講可以說是非常之高,但摸不著本相這玄之又玄的存在,在徐景行這些人眼里就始終只是一層漂亮的軀殼。

而楊壽雲一旦突破,那作品獎會成為真正的名作,每一幅都能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和體驗,這是一般書家根本做不到的。

可惜,他確實不太想讓太多人知道他在修行方面的事情,所以只能把這種他早已經掌握的技能當做是普通人嘴里的「境界」來說事兒。

跟楊壽雲的交流是非常愉快的,尤其是在書法方面,不談別的,只談單純的書法技法,楊壽雲在國內確實是首屈一指的存在,楷書行書隸書篆書樣樣jīng通,最善狂草,一度有行內人士以「小張旭」這樣的外號來稱呼楊壽雲,水平可見一斑。

當然,楊壽雲更開心,拿著徐景行剛寫的那幅《龜雖壽》如獲至寶,恨不得能把那幅字給吞下去。

但也不怪楊壽雲這么大驚小怪,實在是這一幅《龜雖壽》寫的是真有水准。

寫字的時候,徐景行沒選紙,也沒選筆,隨手拿了一支中楷兔毫就動手了,而用的筆法則是很基礎的漢隸,不過不是《曹全碑》那種秀逸多姿的今隸,而是更加古拙的八分書。

根據考據,漢隸總共分三個形態,最初的階段就是古隸,隨後是漢隸,最後是八分。

古隸是從篆書往隸書轉化的那個過程中的階段,風格相對古朴,猛的一看跟小篆似的,但字體結構和筆畫已經相對成熟,不再是小篆那種粗細一致線條勻稱的模樣,而是發展出了有棱有角的橫豎撇捺挑勾等筆劃,連結構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簡化,最起碼對現代人來講,認識閱讀古隸完全沒有壓力。

而漢隸就是比較成熟的隸書了,字體結構更加完善,筆劃也更加優美,《曹全碑》就是這個階段的典型,那蠶頭雁尾一樣的優美姿態便是漢隸所特有的。

至於八分,也被稱之為八分書或者分隸,是一種篆隸結合的字體,准確的說,是八分隸書,兩分篆書,這種字體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漢隸共同被應用於那個時代的字體,說的形象一點,這八分書和隸書的區別,就像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區別,在那個時代里,八分書就是當時的繁體字,而隸書則是當時的簡體字,因此,八分書還是當時的官方字體。

據說,蔡邕是八分書的集大成者,不過流傳下來的手跡很少,這也讓人們對八分書的研究少了許多確鑿的證據和資料,使得現在的書家對八分書的認知很是模糊,不同的書家和學者對八分書的認知標准各有不同,連官方都沒有個確切的說法。

但徐景行用的就是這八分書,他對八分書的研究肯定不如那些專家學者,但是用八分書寫這么一幅字卻是信手拈來的。

一幅字結構嚴謹,筆劃古拙,帶著點刀砍斧斫的金石味兒,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從哪一塊漢代石碑上拓下來的呢。

再加上這這一首詩的作者曹cào正是漢代人士,內容也極具漢風,所以跟著古拙的八分書格外的搭,搭配在一塊看著就很有感覺。

最關鍵的是,這一幅字的物性還很qiáng,幾乎快要凝聚出了本相,仔細品味的時候能隱約的感受到一筆一劃間撲面而來的氣息,嗯,用楊壽雲的話來講就是「意境」,但說的准確點,就是畫面感,看著這幅字,隱約能看到作者曹cào那風雲激盪戎馬一生的氣概,以及年過半百回首凝望時的無限感慨。

這種qiáng烈的畫面感可不是什么作品都有的,不客氣的說,很多畫家的畫,都畫不出這樣的畫面感,更別說這么區區一幅字了。

用文字,寫出了比繪畫還要qiáng烈的畫面感,難怪楊壽雲會那么驚訝。